青年教師要常有“母親式”的反思:我烙的餅為何不好吃?

有一次我聽上海市教科院祝慶東老師的講座,他列舉的一個生活案例"我烙的餅為何不好吃"頗有意思:研究型的母親是一個善於反思的母親。同理,我認為,研究型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善於反思的教師。

前不久我去一所學校聽課,任課教師自身素養不錯,但課堂教學還有問題。課後與她交流的時候,我非常希望她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然而她把問題指向了學生——缺少反思精神是教師群體中普遍存在的現象。

青年教師要常有“母親式”的反思:我烙的餅為何不好吃?

吳春來(湖南省永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教研員)

我烙的餅為何不好吃?我上的課為何不理想?這是開啟反思的第一步。聰明的媽媽決不會把責任推給鍋底或者食材——當然不排除"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因素——不過,在同等條件之下,你烙的餅不如別人的好吃,責任恐怕在於你自己了。聰明的老師也決不會把責任推給學生,首先要想到自己的教學是否有問題。在反思精神式微的當下,我們但凡到學校去調研,鮮能聽見教師的自我批評——凡是教學效果不理想,基本上都是學生的問題,諸如:該講的我都講了,該佈置的作業我都佈置了,等等。

常有青年教師問我專業發展的問題。我覺得反思是發展的第一要務,進步是從反思課堂教學開始的。具體來說:

首先要反思自己的語言。教學是語言的藝術,教育學家誇美紐斯說:"教師的嘴,就是一個源泉,從那裡可以發出知識的溪流。"如果一個教師上課廢話連篇、詞不達意,教學效果可想而知。語言可以幽默,可以激情,可以平和親切,但切不可枯澀、乾癟,更不能索然無味。對於青年教師來說,修煉語言之功是贏得學生喜歡的重要途徑。

其次要反思課堂教學內容。好的教學都是建立在學生需要基礎之上的,在一定程度上說,好的教學是從學生的問題開啟的。從平時的聽課觀課來看,很多教師的教學是從自身出發的,換言之,我想教什麼,於是我就教給學生什麼,故而教學效果很不理想。鑑於此,青年教師一定要養成學情調查與分析的習慣,從學生實際需要確定課堂教學內容,如此,課堂教學方能事半功倍。實踐證明,經常分析與反思課堂教學內容是否合理的老師,他們的教學往往有好的收效,也深受學生喜歡。

最後要反思教與學的關係處理。好的教學一定是教與學合一的教學。如何引導學生,如何學會提問,如何從學生角度思考,如何從學生面部表情看他們的接受程度,如何從學生的回答中及時確定他們學習的程度,都需要教師認真的思考。古人云:一陰一陽,謂之道。其實,一教一學,亦謂之道。平時的反思就是悟道的過程,學生永遠在眼裡,是悟道的前提;心中有書本,是悟道的基礎。


青年教師要常有“母親式”的反思:我烙的餅為何不好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