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远离无谓的祸害

忍辱——远离无谓的祸害

从前有一位菩萨示现为猕猴,不但孔武有力胜过所有的猕猴,聪明智慧也超过人类,而且心怀慈悲,常常想去普遍地救助众生。

这只猕猴住在深山里。有一天牠爬到树上采取野果,远远地看见有人坠落山谷底,好几天都在那里悲痛哀号乞求:「救命啊!」

猕猴听到那个人的哀号声,难过地流下眼泪,心里想:我立下誓愿要成就佛道,不就是为了拯救苦难的众生吗?今天如果不把这个人救出来,他肯定会穷尽力气而死掉!我应该想办法下去谷底把他背上来。

于是猕猴进入了山谷底,背着那个人,然后抓住崖壁上的杂草慢慢地往上爬。

猕猴爬上去之后,就把那个人放在平地上,并且指示出去的道路,告诉他说:「回到你住的地方去,千万不要作坏事。」

猕猴因为费尽力气来救人脱困,所以非常疲惫地躺在地上休息。

那个人心里想:当初我被困在山谷时,差点饿死,现在如果没吃东西也会饿死,这样和困在山谷底有什么差别呢?

于是心中起了恶念:我应该把这只猕猴杀来吃,来救济自己的性命,也没什么不可以啊!

于是他拿了一块石头,猛力地搥打猕猴的头部;猕猴立刻头破血流,地上都染红了鲜血。

猕猴受到突然而来的攻击,惊吓地从地上站了起来,就跌靠在一棵大树旁,心里一点也不生气,反而同情他怀有恶念。

猕猴心里想:这个人不是我所能度化的,希望他未来世能经常值遇诸佛,信受奉行诸佛的教化而得度,生生世世不要再像这样心怀恶念。

那只猕猴就是因地的释迦牟尼佛,受困山谷里的人就是提婆达多。

这是《六度集经》里的记载。

忍辱——远离无谓的祸害

<strong>什么是忍辱?

<strong>忍就是接受;当一个人能接受时,他就能安忍。

为什么用辱这个字呢?

因为忍受耻辱是世间人最难以忍受的,所谓「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就用忍辱两个字。

忍辱波罗蜜中第一个是生忍,什么是生忍?

生就是众生,

<strong>生忍是说对于众生不好的行为,或不合理的对待都要能安忍。

就像故事中的猕猴,对于忘恩负义的人,仍然心怀慈忍,希望他未来能值遇诸佛而得度。

又譬如日常生活中,如果受到委屈,或者说自己已经尽心尽力在作事,可是还被人家嫌东嫌西的,这些都要安忍。

<strong>所谓历事炼心,境界来了,把它当作是自己的功课,当作是逆增上缘,历缘对境来修除自己的性障。

<strong>修行是修自己,不是修别人。

忍辱——远离无谓的祸害

<strong>《景德传灯录》卷3达摩大师说:

【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景德传灯录》卷3)

诸佛无上的胜妙法道,必须经历久远时间的努力勤修,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要能履行一般人难以实行的,要能忍受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哪能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就想要获得真正的大法。

这是达摩大师对二祖慧可所说的话。

当时达摩大师在嵩山少林寺每天面壁而坐,二祖慧可前来求法,外面下起了大雪,慧可还是不肯走,就一直站在外面。

达摩大师就问:「你久久站立在大雪中,到底想要求什么呢?」

慧可含着眼泪说:【希望和尚慈悲,打开甘露门广度众生。」

达摩大师说:「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

达摩大师说完这句话,又转身过去继续面壁而坐。

慧可听了大师的教诲,想想有道理,必须难忍能忍、难行能行,才能成就大事;为了表明自己坚定的心志,二话不说拿起刀子,就把左手臂砍掉了。

达摩大师就开示说:「诸佛最初求道,都是为法忘躯,为了正法可以舍弃身命。你现在把手臂砍掉了,求亦可在。」

必须这样坚定心志,才能求得真正的大法。

这是中国禅宗史上有名的立雪断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做不到象菩萨那样的忍辱,但可以做到谦让耐心、忍让不计较,这样能让我们远离更大的无谓的伤害。

<strong>世间有多少事,是因为忍不下一口气,而惹来更大的祸害?

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

六度自我管理,助你解脱烦恼,迈向精彩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