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前新郎要先挨頓打,親歷老家的婚禮現場


結婚前新郎要先挨頓打,親歷老家的婚禮現場

我去過不少地方旅行,見過的民風民俗也頗多,很多時候也撞見當地人家歡天喜地的迎娶熱鬧之勢,有一次運氣很好,在一個村寨裡被高興的主人邀請進入壩壩宴,喝兩杯喜酒,夾走兩片肥爆爆的梅花扣肉。

真的,我見過聽過五花八門的結婚儀式多得去了,不過說出來肯定也不算稀罕。

比如有一次我見過新娘子跨火盆的,我敢說那個火苗只要再旺一點點……

還有在婚禮上摔瓦罐的,本來寓意是“碎碎”平安,但也有不好的聯想,破罐子破摔?

還有結婚當天新娘要戴墨鏡的,據說是防止看見不好的東西……

比較為人不齒的就是鬧伴娘,有些地方是使勁給伴娘灌酒,桌子上一排排地放滿了酒杯,鬧著伴娘一杯一杯地喝下去……

這還算好點的,還有就是趁著熱鬧,一些人想入非非趁機想在伴娘身上幹一些不齒的勾當,在婚禮上沒有被當場制止的比比皆是,直接導致結婚前伴娘和新娘還是手足情深的姐妹,結完婚就反目為仇了。

結婚前新郎要先挨頓打,親歷老家的婚禮現場

誰敢來鬧!

總之很多地方結婚都是以鬧伴娘、鬧新娘為主,女性在婚禮上是明顯的主角,而男性則都是陪襯。不過偏偏我們老家,卻是以鬧新郎為主。

在我老家通往嘉陵江的一條古鎮老街。這條老街除了建築老得不像話以外,沒想到結婚儀式也那麼古老。

我參加過兩次在下河街的婚禮,第一次是一個哥哥的朋友結婚。

大清早,新郎去新娘家接親,新娘接到手了,車隊在市裡轉了一圈,本看來一切都是正正常常的。

熱鬧的氣氛正在歡聲笑語裡延續著,忽然一隊人們提著長槍短棍地圍著新郎過來。

下河街最奇特的“打婚”開始了。

結婚前新郎要先挨頓打,親歷老家的婚禮現場

在下河街,男人結婚都要經過這一頓著實的捱打。打人方一般是女方的親友,新郎家人也可以參加,尤其是新郎的兄弟好友,他們絕不會錯過這個機會,趁對方結婚的時候互相“整”一下。

人們要痛打一頓新郎,大概是用這種方式告訴新郎官,——以後過日子,可不要欺負我們家姑娘!

不過我特地請教了一下老人,打新郎並不單純地在為新娘子撐腰,其實還有很多含義。

一方面,曾經男子在家,是受母親教誨,結婚以後,就要聽從妻子的良言,也許我們下河街深知男人的內心始終是長不大的小孩,所以一輩子都需要女人善意的教導,也希望他們聽從。

另一方面,人們揍一頓新郎,也是在告訴他未來的生活並不會像蜜罐那麼安逸自在,還有許多艱難險阻在前頭,如果男人連這點棍棒都承受不起,那麼將來如何肩負一個家庭呢?

我跟大家聊起打婚儀式,說起來的東西就很多了,有長輩說這是一個男人真正成熟的象徵,這頓打就好像某種宗教儀式,如有些宗教是在人的臉上灑水表示受洗之類。還有說是為了驅除掉男子身上過去的所有壞毛病,總之打得越狠,表示對新郎的祝福越多。

另外,在打新郎的時候,新郎的母親是不可以在場的,大概是害怕母親於心不忍吧。而且只能同輩人去打,長輩和晚輩都不可以。

基於這個緣故,也不知是誰給我塞了一根“篾夾子”,就是細長有韌性的竹條,暗示我也可以去抽一下新郎。

可事實上,那個新郎官已經很慘了,本來起先起鬨的人們還不怎麼打,但是隨著氣氛推向高潮,大家出手的力量也在默默加大了……

當人們圍著一起打他,當然他也可以跑,不過他一跑,大家都追得更起勁,要圍住他也很容易,於是就打得更起勁兒了,哎,還不如不跑呢,矜持一點,大家反而還不好意思動手的。

當大家揮著竹條抽打他時,也會不停問他:

“痛不痛?”

“不痛!”新郎只能說不痛,要是喊痛的話,那是很不吉利的。

旁邊人就說:

“不痛?那就使勁打!”

哎,真慘。

也有人問:

“以後亂不亂花錢?”

“銀行卡交個哪個保管?”

“愛不愛老婆?”

“做不做家務?”

“孝順爹媽不?兩個媽都要孝順,記得到不?”

隨著跟新郎的一問一答,大家就在哈哈大笑裡眼瞅著中午舉行宴會和婚禮時間臨近了,才逐漸收手。

那個新郎完全就像古時候受了一場杖刑一樣,好在大家是隻用動棍子不出拳,也就是新郎看起來還不至於鼻青臉腫,但由於結婚在國慶節,穿得也不多,西服都打毛了,新郎官舉手投足間彷彿都很疼的樣子,齜牙咧嘴也要咬著牙忍受下來,畢竟這才是生活的開始。

這場婚結完以後,他的妻子還要幫他敷上好多天的藥(尤其是背上),這也算是增加夫妻感情的方式之一吧。

結婚前新郎要先挨頓打,親歷老家的婚禮現場

第二場在下河街的婚禮就是我表哥的婚禮,大部分流程都是相似的,就是到了打婚環節,我很期待我哥會被打成什麼樣子……

結果,他提前一天給好多人都塞了紅包,並且好話說盡,又許下各種承諾,竟然直接買通了這一關!

以至於大家都沒有怎麼打他,意思意思一下就過了,真是的。

現在下河街這樣的婚禮習俗越來越罕見了,畢竟好多年輕人都沒有再回去,就算回去也不願在結婚當天經歷這樣的皮肉之苦,總會想方設法賴掉這一關。

以前我也想過,這算不算是“不好”的風俗?

可是又壞在哪裡呢,這樣的“打”,也不過是一份長者的心願吧,也許是很多很多年前,一位長者親自用這種方式,教育自己的兒子務必恪守責任,方能建堂立家,人們便將這樣的儀式牢記並傳承。這要比當下很多人對待婚姻吊兒郎當的態度要好很多吧。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結婚習俗,最開始無非都是一種寄託美好祝願的儀式。但這種美好的儀式感卻在某些地方完全淪為了卑劣的惡搞和發洩。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文,這些地道的民風其實也是一個地方的文化精髓,如果我們忘掉了傳承和敬重,我們也就無法理解這些風俗裡沉澱的用心與深意。如果,最終我們摒棄了那些儀式而變得千人一面,甚至婚禮也不再美麗動人,那麼,不得不說,這是一個民族在歷史傳遞的過程裡值得思考和哀傷的地方。

結婚前新郎要先挨頓打,親歷老家的婚禮現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