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儿至死心不易

本文针对“悟空问答”问题“人活着,真的是为了孩子吗?( 我是一个将要离婚的爸爸,有2个孩子,婚姻因为夫妻吵架,升级为双方家庭矛盾,最终要走向离婚。)”改编而成,文字稍有改动。这是个很现实也很闹心的问题,同时也是当下的“家常便饭”。我们不妨一起拉拉家常,吃一顿如此“便饭”。深有同感的朋友,不妨畅所欲言;不屑一顾者,乱喷无妨。


人活着,真的是为了孩子吗?

首先,对你的人生之变深表同情!不幸在每个人身上发生,但也别忘了,不幸的反面其实还有幸运。正如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开篇所云:<strong>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个不同;这个译本选自译林出版社“经典译林”。

因为不是婚姻专家,我不想过问你的婚姻走到这一步到底什么原因,但就你这个问题而言,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活着,就是为了孩子;特别是中国式家长,越传统,答案越肯定。因为我深知,我妈活了半辈子,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有我的存在。当然了,我能在这里堂而皇之地回答你这个问题,就是因为自己对你这种问题有深刻体会。

养儿至死心不易

有娃膝下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人生原本就是个“多元方程”,答案不止一个。从你开始打算组建家庭的那一刻起,肯定也就做好了要孩子的打算。中国人就算活到二十二世纪,我相信依然重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话的威力。因此,孩子可以被看作是团结家庭、甚至家族的重要纽带。我爷爷奶奶一生养育了十个孩子,男多女少,在农村可以说是很有面子的一件事情。而那些孩子少,或者干脆没生出来儿子的亲友,他们就变着法儿地欺负人。可他们最终无可奈何,很大的原因就是我爷爷奶奶的孩子太多,欺负人的也只能在背后嚼嚼舌根,使使绊子,甚至打闷棍、穿小鞋、告黑状,哪怕在自然灾害的三年或“文革”背景下,反正最后都以失败告终。用我爷爷奶奶生前的说法,毛爷爷说人多力量大,这话一点都不假。孩子,甚至还是力量的象征,更是未来的保证。后来的计划生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是一种可怕的想法,现在你想再生那么多孩子,压根儿就没这种可能了。所以,我爷爷奶奶常说,大人活着就是为了孩子。假如没有孩子,再大的家业也没什么意义,活着也就失去了很多乐趣。

养儿至死心不易

孩子是明天,更是未来。大人应该把手有情有义地伸向孩子。

中国人跟西方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我们特别在意孩子的成长和未来。我们一点儿都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们的很多教育界人士(甚至出洋见过世面的),因此还把国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名人的构想,一股脑儿搬到国内,结果变成了赚钱的利器。西方人当然也很爱自己的孩子,可他们并不像中国人这样“矛盾”。对孩子,中国式的爱,往往发展为溺爱。而溺爱的反面,一定是暴揍。“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就等于给一孩子判了“刑”,假如你三岁的时候还尿床,那么这事儿一旦传出去,直到你七岁的时候还处在三岁尿床的水平,那你一辈子也就是个尿床的人生了;换句话说,你就算活到耄耋之年,在别人嘴里,你不过是个尿床的老没出息。假如你像孔融那样,四岁就懂得让梨,甚至把自己更喜欢的东西让出来,明知道“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可你还是能让出来,你不用活到耄耋,很小就会被人冠以“神童”的美誉。

因为这个,我们中国的家长和孩子就活得很累。而且,最关键的一点是,做家长的,无论如何,打出的旗号就是,累死累活,全为了孩子,就像自己没有生活似的。而孩子作为“寄生”的一方,自然没有多少发言权,任凭大人说了算。这种传统式的教育模式,其实无论从家庭、学校还是社会,三位一体都在折磨着孩子和家长。只是这种传统实在太过根深蒂固,因此改革也只能望而兴叹。为了孩子,这可以说是“中国式血液”,你无法“换血”,也不能太多注入“鲜血”,更不能因为离婚就能焕然一新。

养儿至死心不易

多吃一口,少哭一声。网图 ©

有了上面这些“一切为了孩子”的理由(相信你在某些学校宣传广告里看到过,以“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遵旨的学校不在少数;家长活着、拼命,自然就更是为了孩子),离婚(甚至更不幸的丧偶)就成了孩子的噩梦。虽然两个过不到一起的成年人拍拍屁股拜拜了,各自以为从此还能找到更好的伴侣,甚至过上更美好的生活,但是,作为曾经爱情“结晶”的孩子,一下子就会掉入无底深渊。哪怕大人怎么解释分开的理由,对一颗幼小的心灵来说,天塌了、地陷了,“我”不但被抛弃了,而且从此以后苦逼了。事实也的确如此。更何况,假如大人这么处理自己的婚姻,那么孩子长大后肯定不会在婚姻方面表现得多么自信。

变故家庭的孩子,最后都会变成“问题孩子”。因为人性的复杂,孩子之间的嚼舌根其实比大人之间的张家长李家短还要闹心,一传十十传百,这孩子的性格不改变的话,那就神了。再说,老师也不会刻意管这种家庭的孩子,个别素质低劣的,甚至还会嘲笑孩子,成绩时好时坏,就拿这么无聊的“指标”跟孩子阴阳怪气。社会呢,更是不会拉“问题孩子”一把;一旦进入社会,早早就学坏。

养儿至死心不易

不为孩子,发多大火都没意义。网图 ©

再说家长,本以为各自得到解脱,早晚都能找到幸福,这其实只是一厢情愿。假如各自找的都是未婚,可能还好些;假如各自又是变故家庭重组,那么原先困扰彼此的问题,现在又会重复。所以有人说,婚姻就像“原装件”,一旦拆解后重组,那么“零配件”的误差,就会导致重组后的家庭彼此怀疑人生。以我的观察,人类当中没有哪个人能无私到彻底接纳非己出的“骨肉”,多数会受到私心的左右,同时还经受良心的折磨,甚至丑化人性的体验。大道理我们不说,就拿一副最普通的扑克牌来说,“原装”的就要比“重组”的顺眼,对挑剔的玩家来说更是如此。

其实这个问题,我们在谈恋爱的时候就深有领教。有些人跟你谈恋爱,怎么都看不上你,总想着换对象,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最后结果呢?被甩的你早早找到了意中人结婚生子,可是那个心不定的前任,一直在找心仪的对象的路上奔波,即便有一天突然结了婚,可能还一直处在寻找“更好”对象的状态,认为自己会一直年轻或帅美下去。恋爱对象越换越糟心,婚姻亦然。假如婚姻出现变故,最大的受害者应该是孩子。哪怕没有孩子,失败的婚姻也并不像我们开放的观念,它会给你造成莫名的烦恼,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摆脱。

养儿至死心不易

爱到盲目,便是溺爱。网图 ©

所以说,人活着,一切为了孩子,这话不是说给变故家庭的;也就是说,正常家庭的拼命,很多真是为了孩子。重组家庭,其实理由无非两个:一个为了大人自己,一个为了孩子。而问题在于,自古就有重组家庭很难处理“拖油瓶”的说法,甭以为科技的进步能解决人性中黑暗的内容,这种说法至今还在发挥威力。女人带个“拖油瓶”再嫁能操碎心,男人带个“拖油瓶”再婚照样很闹心。这里面最关键的因素是,“亲生”和“非亲生”,直接影响着复杂而又善变的人性。

假如你真心觉着自己为了孩子活着,那么赶紧打消离婚的念头,甚至不能有这么奇怪的念头;已然离了,在能挽回的情况下,赶紧想法子挽回。毕竟,你要多想想孩子,过去的“形婚”,多是为了让孩子有个完整的家,得到父母完整的爱,至于两口子同床异梦的悲剧,可能只是吃得太饱而思考人生太少。随便喊一个陌生人“爸妈”,其实不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这样的人生经历简直可以说相当糟糕,就像吃了屎那样。这么说你应该能想来了吧?一般情况下,被生活逼到实在没辙,才能鼓起勇气喊陌生人“爸妈”,其实不过为了吃饱一张肚子,不得不低头活在屋檐下。若有更好的选择,也就是说婚姻不变故,家庭不重组,那么如此糟心的人生经历,一辈子不经历倒也无妨。

最后实在没辙的情况下,彼此又开始了新的生活,就算忽略孩子不计,但还是要想着一句老话:“家和万事兴”。要不然,为了什么利益问题都要闹个明白,最后难过的估计不止是孩子了,大人应该也不会好过到哪去。

养儿至死心不易

全家有爱,其乐融融。网图 ©

我个人总觉着生活也有它自己的哲学,可能也有不太顺心的“那几天”,甚至也可能会遭受“更年期”的困扰。生活不会永远甜如蜜,婚姻也是,但肯定也不会一辈子都浸泡在苦水里,否则,也不会有当初的“海誓山盟”,就算通过相亲结合,能走到结婚生子的地步,肯定不会是当时“昏了头”所致;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更多的应该反思自身。现在突然的家庭变故,无异于把这种“惩罚”的苦果加在孩子身上。这孩子怎么说,压根儿就没地方说理去。

假如你觉着一辈子活着不单单为了孩子,那么说明你至少不太适合婚姻家庭生活;独身可能更好,至少不会背上某些不仁不义、不负责任的骂名(假如男女真的平等的话,这话应该符合所有男女)。当然,也不会为了孩子的一切而操碎了心。

假如已然到了非得拿孩子做“牺牲品”的地步,那我也只能再次表示遗憾!同时只能祝福你们各自安好,但愿往后的人生都是晴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