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學渣”都當了老闆發了財,我爸媽還要逼我努力讀書?

讀書到底有沒有用?

這個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就開始風靡全國的討論,直到現在,還沒有得出一個確鑿的結果。

為什麼很多“學渣”都當了老闆發了財,我爸媽還要逼我努力讀書?

從古代的“書中自有黃金屋”,到80年代的“造原子彈不如賣茶葉蛋”

再到現在的“學歷越低越容易出土豪暴發戶”“學歷越高越容易出成功企業家”

正反兩方各執一詞,誰也說服不了誰。

人們也只能從自己粗淺的生活經驗、有限的社交範圍,零零星星的幾個同窗好友身上,間接判斷“讀書”這件事,到底是個什麼樣的性價比。

我自己的昔日同窗,大概是這麼一種情況:

<strong>學霸:有的已經位居高官高管級別,有的已經出國,肉身翻牆成為人生贏家;

<strong>學強(比學霸稍微差些):多數成了一線城市白領、二線城市公務員;

<strong>學渣:這類人情況比較複雜,有的失業賦閒,有的勉強度日;有的成了老闆大亨,身價顯赫。

看起來,“讀書有用論”和“讀書沒用論”,各自都能找到成立的理由。

<strong>01

恢復高考數十年來,成千上萬的“大學生”從象牙塔中走出,他們的命運或喜或悲——有的成為創業精英勵志楷模,有的進入政壇加官晉爵;當然,也有不少落魄學子在給天之驕子這個群體拖後腿——比如“北大畢業去賣豬”、“清華畢業最後下崗”之類的。

不管這類傳言真假與否,至少大多數人都默認了一個結論:

<strong>一個人所佔有的財富數量,跟他的學歷水平、知識水平並沒有絕對的正相關性。

為什麼很多“學渣”都當了老闆發了財,我爸媽還要逼我努力讀書?

“學渣”當中,其實也有為數不少的大款大亨,他們也算是符合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標準,既然這樣,為何現在的家長,卻還是殫精竭慮地關注孩子的學業,對孩子的分數高低斤斤計較?

真實的原因可能耐人尋味。

因為父母們很清楚:那些發財的“學渣”,很多都是靠拼爹拼來的。

<strong>02

我一個初中同學A,當年學業成績屬於班上末流——全班50個人,他一般考46、47名的樣子。

但這哥們很早就知道自己的命運不靠學習成績:“我爸在順德、三水承包了很大的百貨商場,我一畢業就過去幫他打理生意。”

為什麼很多“學渣”都當了老闆發了財,我爸媽還要逼我努力讀書?

這真是貧窮限制了我的想象力——電視劇裡的霸道總裁少當家,不就是這個畫風麼?

仗著老爸打出來的江山,含著金鑰匙出身的二代們,根本不在乎試卷上的分數。他們清楚得很——<strong>數理化的“考卷”決定不了他們的命運,未來企業賬面、個人賬戶上的數字波動,才是他們最看重的“考卷”。

果然,這哥們初中勉強畢業之後,直接就在老爸的提攜下進入了商界。據說,現在生意已經風生水起,身價比當初的同窗們高出幾百倍上千倍。

同學聚會上,A同學也不太收斂自己的優越感。藉著些許酒意,他直接透露了他的發家之道:

“像你們這樣勤奮讀書、努力讀書,小小年紀把頭髮都讀禿了,能有多大用?”

“我們做生意的方法和資源,不是你們能夠想象的——像商超這個行業,我爸人脈極廣,打個電話,就能把各方各面的關係全部打點好,資金、手續、進貨渠道全部貫通,此外,還跟當地官員關係很密切……有這些便利,生意才能做得起來。”

<strong>他說得沒錯,一個已經在商界打拼多年的爹,輕而易舉就把他畢生積累的資源交接到自己後代手中,財富傳承、人脈傳承總歸是比知識傳承,要簡單粗暴得多。

<strong>在中國的商業規則中,父輩光環的蔭庇效應,足可彌補知識缺失和學歷缺失的缺陷。因此,一個富二代學渣,也能輕而易舉地憑藉基因優勢找到理想的出路。

<strong>03

有爹可拼的“學渣”,絕大多數“混”得都不差——有成績水平中下,最後憑藉父母關係進入事業單位,成為體制內人員的;有數學不及格,也通過爸媽關係進入銀行系統的;還有舅舅做校長,最後把學業平平的外甥帶進學校做在編教師的……<strong>龐大的親戚關係網,將那些學業上的失敗者們,不費吹灰之力地送上了令人羨慕的工作崗位。

但那些沒爹可拼的學渣們,情況就比較尷尬了——在我的那幫初中同學中,父母只是普通工薪階層,沒有權貴助力的家庭,還是佔據更大的比例。他們現在的命運,真是一言難盡。

<strong>同學B,

父母是農民,自己的學業成績也屬於全班中下,他初中一畢業就輟學了,後來在家務農。後來,市政府徵地大開發,他家的菜園子正好被劃在“紅線”之內,於是全家獲得了幾十萬元的補償。他從中拿出10萬塊在老家開了一家雜貨小吃店,結果不到5年就虧了個血本無歸。現在,他在市區邊郊一家黑網吧做網管,每個月工資800塊錢。

<strong>同學C,

父母是退休工人,他初中畢業後考進了市區排名第三的普通高中,成績一直處於中下水準。高考他分數上了大專線,最後被調劑到廣東北部一所不知名的專科學校,考慮到性價比問題,他放棄升學了——後來他去了廣州、佛山等地打工,在建築工地裡搬磚,有次事故中摔傷了脊椎,現在走路都一瘸一拐了,聽說他還在跟當時的工頭、開發商打維權官司。

<strong>同學D,

高中一畢業就去當兵——從部隊裡熬了兩年回來,當年白白胖胖的他變得又黑又瘦。轉業後的他一開始在消防隊工作,後來消防隊改制,他又成為了下崗人選。兜兜轉轉,最後他只能去一個小企業當保安。

<strong>同學E,

人生就比較傳奇——他高中輟學之後就隨親戚去澳門了,後來輾轉珠海和澳門之間做生意,短短几年就在珠海買了幾套房子。很長一段時間裡,他白手起家的勵志故事一直在同學圈裡廣泛傳揚……直到有一天,他渾身纏著繃帶,有氣無力地躺在市人民醫院的病床上。後來我們才得知,這哥們在珠澳之間做的生意是涉黑的,在一次幫派爭鬥中,他身受重傷,被打斷了好幾根肋骨。

<strong>總而言之,那些“學渣”們,幾乎沒有人能夠順利超越自己的原生家庭,沒有機會實現階級躍升。而有些自知先天劣勢的“學渣”,為了急於“逆襲”,甚至徘徊在法律和道德的邊界鋌而走險,最終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strong>04

而學業成績相對出色的同學,則大多取得了相對滿意的歸宿。無論如何,這些“學強”們的人生也不會墮落到無法忍受的下限。

誠然,在21世紀的今天,在市場經濟的今天,“書中”不可能自然而然地變出“黃金屋”。不過,一個相對優秀的學歷還是可以收穫相對體面的收入和社會地位。

為什麼很多“學渣”都當了老闆發了財,我爸媽還要逼我努力讀書?

我的昔日同窗中,成績最頂尖的那一批學霸,他們後來的成就大多遠遠超越了自己的父輩。有的已經移居海外,在海外知名學府任教;有的在硅谷做程序員;而留在國內的,也都成為了公務員、律師、投行精英。

<strong>可能他們算不上“大富大貴”,但他們無一例外地躋身於“高淨值金領”行列——最關鍵的是,憑他們的知識、眼界和技能,他們可以在行業的金字塔中,佔據塔尖附近的位置,過上了父輩們窮盡畢生努力,也無法企及的生活。

因此,即使按照最庸俗的成功學標準,一個優秀的學業成績,就是在保留自己獲得階級躍升的機會,給自己的人生“保本”,讓自己不至於淪為社會鄙視鏈的最底層——這正是父母對孩子學習成績錙銖必較的緣故。

為什麼很多“學渣”都當了老闆發了財,我爸媽還要逼我努力讀書?

依稀記得,當年一位初中老師意味深長的話:

<strong>“人生本來就是苦的,但是你學習成績好的話,將來相對可以不用那麼辛苦。如果你學習成績不好,那麼將來你大概率會過得非常非常辛苦。”

這就是讀書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