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十字路口”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人口發展為社會經濟發展貢獻了豐厚的人口紅利。

2019年1月3日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發佈的《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指出,中國人口將在2029年達到峰值14.42億,從2030年開始進入持續的負增長,如果總和生育率一直保持在1.6的水平,人口負增長將提前到2027年出現。中國的人口負增長已經勢不可當,從現在開始亟須開展研究和進行政策儲備。

2018年是“全面兩孩”政策實施第三年,多地披露的出生人口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新出生人口或依然不及預期。2018年出生人口或降至1500萬以下,或者在1500萬和1600萬之間,顯著低於2016年和2017年。

多方研究達成共識,未來我國出生人口長期呈現下降趨勢已成定局。但國家衛健委直屬機構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黃匡時認為,下降是平穩的,“十四五”規劃時期的平均出生人口預計在1400萬左右,“十五五”時期預計在1300萬左右。

人口資源曾是我國最具優勢的資源,但目前的低生育率已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有效提升生育率,已是比當前簡單地放開生育政策更為迫切的現實需要。

<strong>人口波動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6年1月1日“全面兩孩”政策實施後,當年新出生人口1786萬,比2015年多131萬,創2000年以來新高,但2017年新出生人口下降至1723萬,比2016年出生人口少了63萬。

雖然目前還沒有官方統計數據公佈,但根據2018年已披露的部分省份和地區出生人口下降的數據推算,2018年新出生人口同比將下降。

比如江蘇、山東、福建等省份的部分城市,2018年上半年出生人口下降幅度超過10%,部分地區甚至超過20%。山東是2017年全國生育率最高的省份,而2018年1~11月,青島市戶籍出生人口同比減少21%,聊城的降幅更是高達26%。知名人口學者、攜程集團董事長梁建章認為,即便全國降幅沒有上述公佈地區那麼嚴重,但2018年全國出生人口大幅下降已成定局。

恆大研究院的一份相關報告認為,“全面兩孩”政策不及預期,“生育堆積”效應業已消退,總和生育率降至1.5以下。而當前的總和生育率不僅遠低於2.45的全球平均水平,還低於1.67的發達國家水平。

黃匡時認為,從目前的趨勢來看,預計2018年出生人口規模在1500萬和1600萬之間。他還認為,在我國出生人口下降的長期趨勢中,某些年份可能出現短期波動。2000年以來,我國曾有六次出生人口低於1600萬,介於1500萬~1600萬之間。2018年將成為第七個波動的年份。

而按照此前原國家衛計委的預測,“全面兩孩”政策實施後,短期內出生人口明顯增加,分年看,即便按照低預測計算,2017年的出生人口也會有2023.2萬人。而實際上,2017年的1723萬甚至少於當年不放開兩孩的預測出生人數(1770萬)。

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到2017年,一孩總和生育率總體下滑,出生人口占比從64.3%大幅下滑至42%,而當年的二孩佔比為51.3%。

“現在二孩的生育率只是因為補生了,補生的情況很快就會過去。所以二孩從數字上講肯定是比一胎少,一胎在下降,說明整體的生育狀況在未來會很嚴重。”梁建章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

育齡婦女規模也在進入“下行通道”。恆大研究院的報告認為,2030年20~35歲主力育齡婦女規模將比2017年減少31%,其中25~30歲生育旺盛期婦女將減少44%,後續出生人口恐將大幅下滑,預計2030年將降至1100多萬、較2017年減少1/3。部分經濟發達和欠發達地區,生育狀況堪憂。從總和生育率看,根據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廣西、貴州均超過1.7,而北京、上海、遼寧、黑龍江、吉林則不到0.8。

黃匡時表示,目前國內權威研究機構以及聯合國相關機構均預計,未來我國出生人口長期將呈下降趨勢,但下降將是平穩的,整個“十三五”規劃時期的出生人口呈現“前兩年高,後三年平穩”的格局,“十四五”規劃時期的平均出生人口預計在1400萬左右,“十五五”規劃時期預計在1300萬左右。

<strong>影響深入

持續的低生育率對經濟和社會領域的影響是深入而多方面的。

中國人口已快速老齡化,人口年齡中位數從1980年的22歲快速上升至2015年的37歲,預計2030年將升至43歲,到2050年65歲及以上人口比例達約30%。

勞動力人口也在“變老”。記者獲得的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人力資本與勞動經濟研究中心《中國人力資本2018報告》顯示,1985-2016年,全國勞動力人口(包括學生)的平均年齡從31.9歲上升到了35.9歲。

有研究表明,人力資本對中國經濟效率的提高以及地區差異的縮小具有重要作用。

“從終身創造的價值來計算,50歲的人創造的價值相比20歲的人產生的少,年輕的人口結構會增加整個人力資本的總量,同時增加人均人力資本。” 中國人力資本指數項目主持人、美國佐治亞理工大學教授、中央財經大學特聘教授李海崢告訴記者,人口結構變化能顯著影響人力資本存量。

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在持續了相當長時期的增長後,在2012年開始進入下行拐點並延續至今,6年來累計減少勞動力超2300萬人。

恆大研究院的報告認為,隨著老齡化加劇,中國15~64歲人口比例和人口總撫養比均在2010年迎來拐點,儲蓄率和投資率下降,消費率上升,貿易順差收窄。

“一般認為,人口結構年輕,國家更有創造力和活力。從人力資本總量以及對經濟內在結構和創新的影響看,不能讓人口老化得太快,這還不考慮社會保障的負擔。”李海崢告訴記者。

據瞭解,養老負擔日益加重,已使部分省份的養老金承壓。人社部發布的《中國社會保險發展年度報告2016》顯示,黑龍江、遼寧、河北、吉林、內蒙古、湖北、青海這7個省份2016年的累計結餘均入不敷出。

醫療費用支出也在持續上升,1995-2017年全國居民人均醫療保健支出從62元升至1451元,上漲22.4倍,遠高於人均可支配收入9.2倍、人均消費性支出8.4倍的漲幅。

<strong>能生敢養

不少人認為,全面兩孩已經滿足了大部分人的需求,目前看只有少部分人有生三孩的意願,而主要是富人和一些少數民族人群。人口學界普遍認為,全面放開生育,對完善人口結構有利,但也有觀點認為,全面放開是一個重大變革,涉及面遠超實施“全面兩孩”政策,對國家各個方面的影響是全面的。據瞭解,當前合法生育的三孩比例在7%~10%。

記者注意到,在2018年出生人口大幅下降基本已成定局的大背景下,全面放開生育的呼聲愈加強烈。

恆大研究院的報告認為,當前正處於第三波嬰兒潮中後期出生人口的生育窗口期。

第三波嬰兒潮的峰值在1987年,中後期出生人口尚處於35歲之前的主力生育年齡,特別1990年後的出生人口尚處於25~29歲最佳生育年齡。“一旦錯過第三波嬰兒潮,未來再想提升出生人口,則將事倍功半。”

恆大研究院的報告還指出,不用擔心部分人群、部分地區會大幅多生導致出生人口激增。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教授劉國恩也向記者表達了同樣的觀點,稱人口資源是中國最具優勢的資源,應該放開生育。

記者注意到, 有效提升生育率,已是比當前簡單地放開生育政策更為迫切的現實需要。

黃匡時建議,“十三五”和“十四五”時期是人口轉變的重要時期,應及時完善與生育政策相關的配套政策,促進生育政策和相關經濟社會政策配套銜接,讓更多家庭“敢生”和“不愁養”。

相關研究人員認為,應加快構建生育支持體系,大力鼓勵生育,使中期總和生育率回升到1.8左右。具體舉措包括實行差異化的個稅抵扣及經濟補貼政策,加大托育服務供給,進一步完善女性就業權益保障,並對企業實行生育稅收優惠,加快構建生育成本在國家、企業、家庭之間合理有效分擔的機制,加強保障非婚生育的平等權利以及加大教育醫療投入,保持房價長期穩定,降低撫養直接成本。

實際上,2019年個稅專項附加扣除實施,被認為對提高生育意願是積極信號。子女教育是6項個稅專項附加扣除項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