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民主具有普世性?民主赤字正日益凸顯

西方民主具有普世性?民主赤字正日益凸显

(西方民主中普通民眾參與政治決策的形式單一,主要限於每隔幾年舉行一次的政治選舉。新華社記者 李睿 攝)

在少數西方國家把持的國際話語霸權體系的推動下,西方民主被包裝成“普世價值”,並上升為少數西方國家向全世界輸出西方價值觀和政治制度的重要理論基礎與道德依據。事實上,這種所謂的“普世性”民主,與西方社會內部存在的民主赤字之間存在著巨大反差。民主制度不僅並沒有始終如一地貫穿於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存在治理機制滯後等諸多弊端。

普通民眾難以真正參與政治決策,政治冷漠成為西方社會的通病。在西方的民主體制之下,民眾行使民主權利的渠道都被限定在投票選舉這一特定環節。然而,選民通過選舉只能間接表達自己的政治意願,這些意願最後能否轉化為現實,並不在他們的控制範圍。在兩次選舉之間漫長的時間段,還客觀上形成了一個民主的真空時段,民主赤字也就由此產生。因此,民主選舉制度越來越難以激發民眾的政治熱情,民眾的不滿就通過拒絕參與的方式表達出來,政治冷漠成為西方社會的通病。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世界各民主國家的投票率都屢創新低。近年來美國大選投票率一直處於持續下降趨勢,據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2016年的大選只有55%的選民參加投票。連年降低的民眾參與度,無疑將嚴重動搖西方民主制度的根基。

西方的民主制度並沒有能夠真正惠及普通民眾,只是少數人的民主。西方民主制度不可能真實反映廣大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訴求,無論哪個政黨或政客上臺執政,都很難促進他們社會經濟地位的實質性提高。美國政治學家羅伯特·萊恩的研究表明,“民主為之服務的是生產者而不是消費者的利益”,西方政府“似乎常常是,而且有時的確是,反對他們的公民的”。很多時候,政治和經濟寡頭們對政策制定者的實際影響力已經遠遠超過中產階級和底層民眾,政治機構對精英階層利益的回應性也遠高於對普通民眾利益主張的回應性。精英政治體系試圖通過各種程序性設計確保“贏者通吃”格局的同時,也給了民粹主義甚至反智主義以生存空間,還由此催生了高層管理者所構建的上層建築實際上得不到廣大中低民眾的支持的基本社會政治格局。

治理成效低劣,黨派競爭導致社會嚴重撕裂。近年來,在恐怖主義和經濟危機的雙重衝擊下,西方社會內部的既有矛盾不斷激化,西方民主治理機制滯後的諸多弊端更加充分地顯露出來,民主運轉失靈的跡象處處可見:發展停滯、債臺高築、恐怖襲擊、社會動盪、經濟不平等加劇,乃至政府關門等。西方民主制度還催生了拉幫結派、結黨營私等不良政治風氣。作為西式民主標誌的競爭性選舉機制正日益淪為一種以選票換利益的兩黨或多黨競爭“選主”的機制。黨派競爭所營造的不同政治派系之間相互掣肘傾軋,將各自小集團的私利置於社會整體利益之上,為達成廣泛的社會共識製造了重重障礙,破壞了國家民族的凝聚力。就連曾經以鼓吹“歷史終結論”著稱的美國學者福山,也對西方民主的糟糕表現越發表示不滿。福山承認西方民主的前途岌岌可危:“民主社會正斷裂為按照日益狹窄的身份劃分的碎片,這對社會作為一個整體展開商議和集體行動的可能性構成了威脅。這條路只會導致國家崩潰,以失敗告終。”

可以說,西方民主制度在形式和內容等方面存在著本質性缺陷。將西方民主“普世”化的觀點,不僅抹煞了全人類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所形成和發展的多姿多彩的民主理論與民主實踐,也嚴重禁錮了人類探索其他類型民主模式的努力。

(參見:《西方“普世價值”背後的民主赤字》《西方“民主赤字”背後的制度性缺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