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为何骂宝玉“银样镴枪头”?这些含义你想到吗?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宝玉在偷读《西厢记》时被扫花的黛玉发现,黛玉问宝玉读的何书,宝玉藏之不迭,不想在黛玉面前暴露自己读“淫秽”之书,谎称是《中庸》《大学》一类书籍,黛玉深知宝玉秉性,四书五经对其犹如洪水猛兽,又怎会如此用功?便威胁:<strong>“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给我瞧了好多着呢”,宝玉知道逃不过,忙交待:“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都不想吃呢

果然黛玉一拿到《西厢记》,便觉满口余香,辞藻警人,只管默默记诵。林黛玉如此喜爱《西厢记》,甚至到了默默记诵的程度,显然此书已引发了她的共鸣,而书中大胆追求爱情的女主人公崔莺莺更令黛玉所感动。

黛玉为何骂宝玉“银样镴枪头”?这些含义你想到吗?

看的正酣,宝玉便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在宝黛共读的《西厢记》里,男主人公张生因对崔莺莺一见钟情,害起了相思病,在《闹斋》一节张生唱到:“我就是那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宝玉在这里引用张生的话对林黛玉说,已然将自己和黛玉的关系与《西厢记》两位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关系画上了等号,意思是他两已经是恋人关系,这是一种间接性表白。

黛玉为何骂宝玉“银样镴枪头”?这些含义你想到吗?

黛玉与宝玉心心相惜已久,黛玉因为喜欢宝玉明里暗里揶揄过宝钗多少?还不是因为爱情的排他性使然,论理,宝玉第一次这么大胆的间接性表白,黛玉应该欣喜才是,可是黛玉的表现如何?她竟恼了,而且这恼还是真恼,书中写道:

黛玉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

黛玉是真生气了,难道她是认为宝玉取笑他才生气吗?不是,黛玉知道宝玉是借着书说出真心话,可是她还是要生气,为什么?

黛玉为何骂宝玉“银样镴枪头”?这些含义你想到吗?

黛玉所处的时代决定了黛玉对待爱情的态度,黛玉身为一个大家闺秀,自小受到的闺训是“三从四德”,“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远离淫词艳曲等等,虽然她在对宝玉时有一种觉醒,但封建礼教已深入骨髓,所以听到宝玉的话必然觉得宝玉唐突了她,不尊重她。

宝玉一看黛玉眼圈红了,便急了,也不考虑黛玉是否真要去贾政那里告状,忙拦住黛玉,说了一堆混话意欲赖账:

“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

对于宝玉后来说的做和尚、天打雷劈这种誓言,这应该是宝玉说的最没有诚意的誓言,简直是胡说八道,但难得他能信手拈来、胡编乱造,而且幽默诙谐,越发显得他的呆和傻。黛玉一听便掌不住了,嗤的一声便笑了。一边笑一边道:

黛玉为何骂宝玉“银样镴枪头”?这些含义你想到吗?

“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鑞枪头’。”

很巧,林黛玉挖苦宝玉的话也出自《西厢记》,在第四本第二折,红娘如此嘲笑张生:

既然漏怎干休?是我相投首。俺家里陪酒陪茶到撋就。你休愁,何须约定通媒媾?我弃了部署不收,你原来“苗而不秀”。呸,你是个银样镴枪头。

什么意思?事到如今,你的西厢之事已经泄露了,你还不主动认错?我们家倒过来迁就你,媒人也不用你请了,你还怕什么?我再不要做你师父了,你真是中看不中用。

镴枪头是锡铅合金,外表看似银,其实是软金属,如果用来做枪头除了好看是一点用处也没有,所以红娘才用来挖苦嘲讽张生。

黛玉为何骂宝玉“银样镴枪头”?这些含义你想到吗?

那么黛玉为何用此话挖苦宝玉呢?

其一,挖苦宝玉胆小怕事

宝玉前一刻还在跟黛玉表白,黛玉一恼,说句要回舅舅去,便怂了下来,不惜变成王八求黛玉放过,堂堂一个男子竟被女孩吓到语无伦次,真真是没用。

其二,挖苦宝玉不敢坦露心声,只会借些戏文敲边鼓

宝玉此次对黛玉的表白不是直接表白,而是借着戏文做一次近似表白的表白,有点试探的意味,所以在黛玉看来,宝玉连张生都不如,毫无魄力,只会畏首畏尾,这样的宝玉,在以后面对家长的反对时,他能独当一面吗?显然不能,但黛玉此时并未想那么多,所以她是笑着骂宝玉的。

黛玉为何骂宝玉“银样镴枪头”?这些含义你想到吗?

​其三,以《西厢记》戏文回敬宝玉,心灵相通,打情骂俏。

宝玉用了张生的话跟黛玉间接性表白,黛玉随后用红娘的话挖苦宝玉,两人都引用《西厢记》的戏文,说明黛玉对于《西厢记》是认可的、喜爱的,而这书正是宝玉带她看的,黛玉为两人有共同的喜好和秘密感到欣喜。所以她才道:<strong>“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

《西厢记》这等书籍虽在封建社会被卫道者们视为异端,很多有教养的家庭严禁儿女看此类书籍,宝玉和黛玉在共读西厢时那种紧张和窃喜、兴奋和自责表现得淋漓尽致,却毫无半点淫念,反而韵雅之至,作者的用意可见一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