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分钟读懂中日350年恩怨情仇(一)


60分钟读懂中日350年恩怨情仇(一)

▲沈亦云所著回忆录



各位花木僧的朋友,大家好,咱们这一期接着讲历史,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叫做《亦云回忆》,是沈亦云女士晚年写的自己与丈夫黄郛两人人生经历的回忆。整体内容主要由她来写,唐德刚先生协助她做成了回忆录,并在台湾的传记文学出版社出版,大陆也有引进。

说起沈亦云女士,首先要说她的丈夫黄郛。


60分钟读懂中日350年恩怨情仇(一)

▲黄郛、沈亦云夫妇


黄郛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对于今天不太了解中国近代史的人来说,黄郛这个名字可能有点陌生。黄郛也是清末留日学生,老同盟会员,与蒋介石是结拜兄弟。黄蒋二人感情很好,在黄郛私人的书信往来当中,不管之后蒋介石的地位有多高,黄郛给他写信都是称之为弟,蒋介石反过来也一样。因为黄郛的日语特别好,所以蒋介石上台后就让他承担了外交上对日交涉的一些重要任务。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日交往,核心主题就是日本对中国的不断欺凌,在这种背景下担任对日交涉,所有的污名都要由黄郛来背,黄郛也就被人扣上了汉奸的帽子,这是时代的不幸!

因为沈亦云女士跟黄郛先生长期生活在一起,在工作上对他有很多的协助,因此沈女士对中日关系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亦云回忆录》中有一章便对中日近300年来的关系做了系统的梳理与分析,我读过之后极为佩服,认为这是能用极短文字对几百年来中日关系作出既清晰又透彻的分析的一段文字。真是非常少见!所以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下回忆录中的这部分内容,并通过介绍把整个300年来中日间的恩怨情仇做一个简短清晰的交代。

<strong>遗民朱舜水落户日本

沈女士的起笔是300年前清军入主中原,浙江余姚的朱舜水先生,不忍故国沦落,想要请求援兵来帮助明末的力量对抗清军,先是到了安南(主体位置就是今天的越南),但是安南人对他无礼,他不能在安南待着,之后就到了日本,当时的日本正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对外来人员,不管是中国人,还是荷兰人,都抱着极大的警惕,但是日本人知道他是中国的一个儒者,因此对他非常尊敬,便破例准他登陆,并让他在日本永久居住。那时的日本也没有力量支援他去击退满清,就跟他说反正你也回不去了,清朝已经把整个中国占据了,您就永远在我这儿住吧。

朱舜水留下后,人们纷纷向他问礼问学,有的还把自己的俸禄拿去赡养他。日本当时最有势力的一个诸侯就是国政的实际主持者叫德川光国,德川光国父子礼聘他为宾师,即把他当客人,又把他当老师尊奉,留他住在他们的釆邑江户(也就是今天的东京)。而且在朱舜水晚年的时候,德川光国还特许他在中国的一个子孙来侍奉他。那个时候清朝已经统一了中国,所以大家都留发穿清朝的服装,明朝的服装可能只在戏文里有了,当朱舜水的孙子快要到日本的时候,他担心自己的孙子没有明朝的衣冠了,宁愿让他穿日本的衣服来见他,也不愿看见清朝的胡服。他死之后,德川父子把他安葬在他平日最喜爱的樱花园里面,朱舜水先生因此就在日本做了王者师,影响了日本的人情和政治。

<strong> 朱舜水在日本发扬儒学

那朱舜水先生对日本的政治文化到底带来了什么影响?梁启超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做了一个比较精辟的解说。他说,日本从前受中国文化影响最深的是唐代,那个时候派遣留学生、僧人来唐朝学习,而那时正是中国佛教盛行儒学衰微的年代,因此日本来中国学去的都是佛教文化,我们看今天京都繁盛的寺庙,许多都保留了唐代寺庙的结构。但宋明之后佛教衰退,儒学复兴,加上从宋到明中日关系很浅薄,像唐朝那样大规模的往来交流已经不存在了,这就导致中日之间只能通过走私、海盗等方式来往,所以日本对于宋明以来的儒学是不了解的。但是,朱舜水先生是儒学大师,在日本前后十几年,其人格的感化力量极大,加上他懂得的知识又很多,因此把中国的儒学在日本进行了广泛传播。后来梁启超说,“可以说自遣唐留学以后,日本与中国文化真正接触,那就是朱舜水先生这一回了”,德川幕府这200多年以文治国,就是继承了朱舜水先生的遗训,朱舜水先生把中国的儒学礼教带到了日本,对日本的整个近二三百年以来的政治格局、政治文化、政治伦理的形成,都有着独特、重要的影响。

<strong> 日本开国、维新

一直到19世纪中期,日本还是一个闭关自守的封建国家。在1830年代,美国屡次和日本进行通商,但是都不成,在北海捕鲸鱼的美国渔民遭到风险,漂泊到了日本海上,经常会被当做盗贼来治罪,或者被禁锢起来,不放他们走。因此1853年7月,美国派出海军准将佩里,率四艘兵舰到日本东京湾,这就是日本近代开国的著名的黑船事件。由于当时日本高估了佩里的实力,所以在未经一战的情况下,1854年3月就和佩里订立了条约,开了通商港口,从此日本就终止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决心学习西方强国,为黄色人种在世界上抬头作出表率。但是这个美国的巴克教授说,虽然美国当时得到了通商的利益,但是如果以珍珠港事变来作为评判的标准,佩里当时所做的或许是错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正是因为佩里的黑船事件让日本开国改革进步了,所以日本的实力才会提升,最后才会有日美珍珠港一战,如果佩里没有做这件事情,让日本一直闭关锁国,就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太平洋战争这一说了,这个是历史学家的一个假设,这是沈亦云女士引用的巴克教授的《美国通史》。好,之后是她自己的文字,她说,美国几只小兵船的示威,打开了日本的闭关政策,更警醒了日本的上下人心,于是就有了“尊王攘夷”的口号,什么是“尊王攘夷”?就是把天皇的地位奉到更高,让当时分裂的诸藩把权力还给天皇,这样一来日本就成为了一个中央集权国家,这个就是日本的“尊王攘夷”。随后就有了日本的明治维新,但是反过来看中国人,被更多的兵船示威警不醒,警醒后却又麻木,这是沈亦云女士的一个疑问。

<strong>日本崛起

明治维新是改藩设县(日本的县相当于中国的省),诸侯归政于天皇,亦是全国统一,从此日本就定下了宪法,立了国会,整新工商业,普及教育,装备海陆军,不到半个世纪,日本的工商品就推行到全世界,日本的油船航行全球。我看很多人的回忆录中都写到,当时在亚洲和美国之间的太平洋航线上,除了美国的商船公司之外,规模最大的就是日本的商船公司,而日本的教育吸收了几万名中国学生,日本的武器足以攻击强大的海陆军。日本的海陆军在十年之内连续击败了两大邻邦,一个是中国,一个是俄国,俄国割送了半个库页岛给日本,而中国则是将台湾、旅顺割让给日本,或者是说这个权力递给了日本,再加上了赔款。沈亦云女士说,我生在中日甲午之年,中日战争是我对近代史很敏感的一页。

<strong>日本的国民精神

中国在义和团事变的时候(清朝当局叫庚子拳匪之乱),八国联军进了北京,光绪和慈禧仓皇西狩,当时说法是向西去打猎,其实就是逃到西安。“拳匪”固然幼稚,但八国联军也很野蛮。当时在八国联军当中,日本的军队号称是最守秩序的,为什么呢?因为日本这个时候对自己的军队严加控制是为了表示自尊,为了表示自己是一个有文明有纪律的国家。当时执世界牛耳的大英帝国,和日本订立了《日英攻守同盟》,而也正是从此时起,欧美人开始觉得天之选民(上帝的选民)不一定都是白种人,这就是日本的自尊自立、奋发图强,给欧洲人留下的鲜明而生动的冲击和印象。沈女士说,这是日本天皇明治以及无数爱国的人民和维新时代许多有建国精神的政治家合力奋斗的结果,言之令人羡慕。沈亦云的丈夫黄郛先生在日本读书的时候,正是日俄之战期间,黄郛先生是学军事测量的,经常会到日本的乡野间实习,选测量点,一天要走几个山头,就寄宿在日本的民家。他亲眼看见日本人民的勤俭、耐劳、好学和爱国,不管是车夫还是使女,在做工之余人手一张报纸来识字,当时日本的识字率排在全球之首,他们用不着政府或者专门的组织来训练或指导他们,自然而然的就能了解自己国家的国策国情,并且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合作。

<strong>

<strong>自发爱国精神1:乃木将军人海战术惨胜终自杀

黄郛先生的日文教师叫做江口先生,他曾经给沈女士讲过两位日本军神的故事,这两位日本军神被整个日本军队都奉为军神。两位军神一位是乃木大将,一位是广濑中佐,乃木是日俄战争的时候,攻陷旅顺要塞的日军统帅,当时沙俄在旅顺筑了十分坚固的要塞,要塞之外布满了通电的铁丝网,而且有一道道很深的壕沟,日军屡次进攻都不能越过这些壕沟,日本当时把全国的财力物力都投入进来,此次一战,必须速战速决。乃木大将的两个儿子,一个叫做胜典,一个叫做保典,都在进攻旅顺的部队里面,他的第一个命令给他的大儿子,让他大儿子所在的那一队向前进攻,结果全军覆没,大儿子牺牲了,第二个命令给他的小儿子这一队,又是全军覆没了,两个儿子相继牺牲,两次全军覆没的尸身填满了壕沟,主帅如此身先士卒,人人感动,效命当先,就这样日军攻下了旅顺,这是整个日俄战争陆地战役里面具有决定性的一场战斗。

这就是半个世纪前的人海战术,主将首先丧其爱子。在凯旋之日,乃木大将写了一首诗,上面写的是“王师百万征强虏,野战功成尸作山,愧我何颜见父老?凯歌今日几人还!”也说明了在整个日俄战争当中,日军死亡之大,这场胜利得来之惨烈。他岂是只难见江东父老,他还很难面对他的太太,战争结束之后,他每日都很抑郁想自杀,明治天皇知道他的意思,就对他说:“我活着,你不可死”,于是请他做“学习院”的院长。这个“学习院”是日本的皇族,以及有功勋的贵气子弟读书、军事训练的学校,请如此一位为国家立下了盖世功勋的名将来做校长,就是要使这些生而安乐的青年人,知道国家的光荣是拿国民的生命换来的。乃木大将活到了明治天皇死的那一天,灵柩出宫下葬,发出第一声礼炮的时候,他就在家切腹自杀了。自杀的室内放着两个儿子的照片,有简单的遗物和遗嘱,托太太送给指定的人,他的太太叫静子,知道他是什么意思,完成他的遗嘱之后也自杀了。

<strong>

<strong>自发爱国精神2:广濑中佐旅顺沉船被炸死

另一个军神是广濑中佐,在日俄战争的时候,日本海军的整体实力与俄国存在一定差距。传说日俄两国海军有一个礼貌性的交际,就是互相参观军舰。一个日本海军的军官在俄国军舰上面,故意在不起眼的小地方用白手套碰一碰、摸一摸,回来一看白手套上面有小污点,就知道俄国的军舰并不如表面上看起来的这么整洁。当时日本的陆军是模仿德国,海军模仿英国,保持每一件事情的效率,保持每一个武器的洁净是赢得战争的重要条件之一。他们就通过这个去看俄国海军日常的工作做得好不好,因此每一件事都是通过事先侦探而准备的。当时俄国的海军分别驻扎在两个基地,一个是太平洋上的基地(在我国的旅顺口,这个是沙皇政府根据1898年和清政府的协定,强行租借去的)另外一个舰队的基地在波罗的海,这两处相距甚远。日本海军在日俄战争当中定下的策略是阻止俄国两个舰队的会师,也就要分别将它击破。

因此首先要把旅顺口给封锁起来,封锁的办法就是拿船来沉在旅顺口的出海口。当时有名的三菱造船厂的厂主就捐献出旧船40艘,广濑中佐自告奋勇率领着海军去把这40艘船沉没。这个行动本身非常危险,把这些船开到旅顺口,船下面带有一个水阀门,驶到指定位置之后打开水阀门,水就灌入船舱,船就慢慢地下沉了,而海军官兵在船到快沉的时候要坐救生船撤离,最危险的地方在于把船开到这个位置上去做这些操作的时候,会受到俄军岸上要塞的炮火袭击,而且炮火非常猛烈,广濑中佐便是被炮火炸死。正是因为这40艘旧船封锁了旅顺口,使得俄国的太平洋东海舰队被困住,不能使用,因此远道而来的波罗的海舰队就被日本海军在对马海峡一击而破,俄国舰队2/3的船只被摧毁,几乎全军覆没,而日本仅仅损失了三艘鱼雷艇,这是海战史上损失最为悬殊的海战之一。

<strong>自发爱国精神3:明治维新元勋西乡隆盛高风亮节

不但日本军人如此献身,资本家如此献财,明治维新的这些元勋们也都高风亮节。比如西乡隆盛,他是江户时代末期萨摩藩的武士,军人政治家,他和孝允(桂小五郎)、大久保利通并称“维新三杰”。但是这么一个有大功的人,他能够在正式场合穿的外衣却只有一件,有一天开御前会议人们一直在等他,他却一直不来,最后派人去他家里面找,发现他正在家里烘干自己的外衣。这就是日本维新元勋的行事风格。而在当时清代人所写的一个笔记《见闻琐录》里,就对同一个时代清代的中兴功臣描述说,中心功臣里面最富有的以合肥李鸿章为首。据说,他在南京的一个钱庄里面就有20万两白银的私款。

<strong>自发爱国精神4:日本全民上下形成爱国热

而另外一个维新的元勋伊藤博文到朝鲜去时就有人警告他可能会遇到危险,但是他说甘心拿自己最后的生命作为日本合并朝鲜主权和土地的代价。确实,伊藤博文最后也是在朝鲜遇刺身亡的,不但知名的人士如此,日本的女子、小学生宁可出较多的钱,买质量较差的日本自制货品,也不去贪图价廉物美的外国货,就是这样上下一心的“建国热”,使日本近代的国家建设得以成功的实现。


<strong>向日本学习

沈亦云女士行文至此,感叹道,看我中国,岂曾有一于此?在日本合并朝鲜以前,中国人对日本大都有好感,存敬意。日俄之战虽然是在中国的土地上发生的,争夺的是中国的土地,但是多数中国人还是同情日本、帮助日本、为日本的胜利喝彩,把甲午年和庚子年日本欺凌自己的事都忘记了。中国人固然是自己不争气,但对日本也是不念旧恶,仁至义尽的,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中国当时正处于帝国主义的洪流,欲图自强,不论是戊戌维新还是辛亥革命,都要学习日本,都要得到日本好意的援助,并且认为日本是为我们有色人种争光的先锋。后来弄到中国人厌恶日本崇拜西洋,那就是之后的事儿。

<strong>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转变?咱们下一期里再讲。这期就到这个地方,咱们下期再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