槿花一日自為榮|茶的故事 (16)

“茶道”這個詞早已被用濫。

和人稍微談一下茶,僅僅是提了幾個茶名而已,人就會說:“原來你懂茶道啊。”

去茶館、茶店,現在興起的茶空間,大部分佈置都極力顯示淡雅或高古,茶具一應俱全,甚至有日本鐵壺,電子“風爐”。壁上有書幅,“禪”、“茶禪一味”、“和敬清寂”、“一期一會”等等是常見的字眼。


槿花一日自為榮|茶的故事 (16)

到底什麼是茶道?

先捋一下之前說的脈絡。

<strong>村田珠光:謹敬清寂<strong>武野紹鷗:侘和一期一會<strong>千利休:和敬清寂;茶道之本,燒水點茶

上述概念,有些前幾回解釋了,沒有解釋的,上網隨便搜一下可以找出成千上萬行。

在此省略一萬字。要是涉及到茶道程序,十萬字都不夠。

都不講。我只說說自己的意見。

茶道的“道”表達兩個主題:

<strong>一、人類觀看宇宙/自然的結果

<strong>二、人類面對結果的態度

<strong>第一個主題,結果只有兩個字——悲觀。

人渺小,上天不會因為人的地位有異,厚愛某些人,拋棄另一些人。也不會因為人做好事就獎賞,做惡事就懲罰。

這也是耶穌山頂訓道說的,老子道德經裡說的。

因此,宇宙/自然是中性的。

槿花一日自為榮|茶的故事 (16)

這就生出無力感,虛無感。

無力感是無論自己多麼榮耀,終有一死,甚至今日不知明日事。

虛無感是榮耀、屈辱,一切的一切都是暫態,套用一句悖論:“惟變化不變。”

創造茶道的無疑是悲觀主義者。禪宗的公案處處禪機,禪機是以機靈對抗虛無。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因此,茶道里有“侘”:生命的主調是殘缺,不完美;

有“一期一會”:每一次會面都是最後一次;

有“清寂”:奢華易逝,孤獨常在。

<strong>第二個主題,態度也只有兩個字——誠懇。

槿花一日自為榮|茶的故事 (16)

電影《尋訪千利休》劇照

悲觀而生的無力、虛無,自然又生出無知論——人不可能瞭解外界,所見都是虛像,有和無都是無所謂的。

這還了得。所以,絕大多數人都要積極主動,樂觀進取。要“有知”,還要“知行合一”。

無知和有知都不好,兩個極端。

茶道給出的不是答案,而是態度。

誠懇,不管“可知”還是“不可知”。

嚴格的程序是誠懇;

對所有人一視同仁是誠懇;

茶師和茶客相互尊重是誠懇。

現在說的“匠人精神”,本質也是誠懇。來到此岸,卻成了道德負擔與譴責。

日本的浮世繪,俳句,建築,誠懇的一筆一劃、一字一句、一磚一瓦。

<strong>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但人類還是要思考。

相比之下,“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看似灑脫,疑似打馬虎眼,不老實。

悲觀主義者是勇敢的,勇敢也在於明明悲觀,但誠懇面對。

一句話:<strong>事已至此(悲觀),好自為之(誠懇)。

因此,<strong>悲觀主義者一定是非功利的。

功利主義者是很難理解這種思想。他們只相信力量和回報。

槿花一日自為榮|茶的故事 (16)

2013年日本拍了一部電影《尋訪千利休》。裡面有段情節,不用計較真實與否:

千利休和朝鮮公主私奔,即將被捉。千利休有砒霜,問公主是願意屈服,還是願意赴死。

公主寫了一句白居易的詩:“松樹千年終是朽,<strong>槿花一日自為榮。”

後面兩句是:“何須戀世常憂死,亦莫嫌身漫厭生。”

其實白老先生一千多年前已經說得很清楚了。

可為什麼現在就斷了呢?

……

<strong>憑什麼不斷!

<strong>關注微信公眾號“見識茶會”,更多茶知識與原產地茶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