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時代四百年|茶的故事 (15)

1917年4月2日下午4點50分,美國紐約,一位法國人與兩位美國人會合,前往第五大道118號,一間衛浴設施的零售商店。

法國人挑選了一件產自英國貝德福郡的平底白瓷小便器,美國人買了單。

超越時代四百年|茶的故事 (15)

法國人回工作室,將它倒置過來,在器具外沿用黑漆塗上“R.Mutt1917”的名字,將其命名為“<strong>泉”,寄往獨立藝術家展覽會。這個展覽會規定,只要是藝術家且交了費用,其作品就可以參展。

但展覽委員會拒絕了。

幾天後,現代攝影之父阿爾弗雷德·斯蒂格里茨在291畫廊給“泉”拍了一張照片,隨後“泉”就消失了。

誰也沒有想到,這件普通的工業現成品竟然成為<strong>20世紀最具影響的藝術品,直接影響多次重大藝術運動——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觀念藝術等等。

這個法國人叫杜尚。他以“泉”發問:“什麼是藝術?”

超越時代四百年|茶的故事 (15)

杜尚

他給出他的答案:<strong>藝術被限制在一幅畫或一個雕塑是狹隘的,也就是說藝術家不應該被限於嚴格的媒介範圍來表達他們的觀點與情感。

他認為,<strong>概念是第一位的,之後才應該考慮什麼是表達概念的最好形式。

原來的藝術認為是繪畫、雕塑,現在應該由藝術家決定。

杜尚還說:“<strong>我最好的作品是我的生活。”(喬伊斯:“流亡,就是我的美學。”。)

杜尚假如出生在四百年前的日本,與千利休相見,一定引為知己。

千利休的茶道,不在茶,在“道”。<strong>茶只是媒介之一。

誰來載道?茶師。

有許多小故事。

一是說武野紹鷗本看中了一件花瓶,千利休出手快先買到,後來紹鷗去千利休家裡發現花瓶<strong>少了一隻耳

,被千利休敲掉的,他嘆道:“千利休和我想得一樣。”

超越時代四百年|茶的故事 (15)

一枝花

還有一個故事,豐臣秀吉聽說千利休家院子開滿了牽牛花,示意千利休舉辦茶會他要過來欣賞。

豐臣秀吉興致勃勃來到院子,發現所有牽牛花都被千利休剪掉了。豐臣秀吉非常惱怒。但來到茶室,發現一縷月光穿過天窗射在壁上的花瓶,花瓶裡有一隻純白的牽牛花綻放,豐臣秀吉驚呆了。

為了這次茶會,千利休剪掉所有牽牛花<strong>只保留一朵。

這些可以說是最早的<strong>行為藝術。用杜尚的話來講,“道”是第一位的,表達“道”可以用殘缺的花瓶,也可以用“剪掉花朵只保留一朵”這種行為。

所以,末流之人學茶道的程序,二流之人能解釋茶道的觀念“道”,一流之人相信“道”,超一流的人將生命活成了“道”。

<strong>千利休是將生命活成了“道”。

所以,我想他一定很痛苦。

他身為日本第一茶頭,是豐臣秀吉的親信智囊,位高權重,聲名顯赫,但這一切與“道”相沖突。

豐臣秀吉追捧奢華完美的唐物,千利休喜好不事修飾的日本本土產的<strong>樂燒茶碗。

超越時代四百年|茶的故事 (15)

樂燒茶碗

豐臣秀吉建造價值不菲的黃金茶室,千利休的<strong>待庵只有兩張半榻榻米大,門半米高,每個人必須卸刀躬身進入。

即使到現在,<strong>從茶道演變來的東西,難免奢華與繁複。比如懷石料理本是點茶之前所吃的正餐,包括一道湯三道菜,最後一道菜是各種剩菜做的。現在的懷石料理既有山珍,也有海味,價格高昂。

千利休被賜死據說是因為京都大德寺在山門上供奉了利休雕像,豐臣秀吉每次都要從利休像下經過。也有其他各種猜測:內部權力鬥爭;千利休倒賣茶具;千利休拒絕將女兒嫁給豐臣秀吉等等。

我想,<strong>“道”的衝突是最重要的。

每天侍奉一個與自己觀念大相徑庭的人,與他相處還要考慮他的感受,迂迴折中爭論妥協,<strong>沒有比這更痛苦的事。

千利休坦然從死,倒是終結了痛苦。這痛苦比死還難忍。

這死,千利休才最終完成了自己,活成了“茶道”。

<strong>死得其所。

我不為千利休遺憾。

千利休死後,孫子<strong>宗旦繼承祖業。宗旦次子宗守開創<strong>武者小路千家流,三子宗左開創<strong>表千家流,四子宗室開創<strong>裡千家流,是現代日本茶道人數最多,影響最大的三大流派。

明代末年<strong>隱元隆琦禪師東渡日本,將明代流行的“散茶瀹飲法”帶到日本,日本稱之為“煎茶法”。日本煎茶道聯盟總部現設在由隱元禪師創建的京都宇治黃檗山萬福寺內。(之前寫的小說《<strong>鄭成功送這個人去改變日本》)

超越時代四百年|茶的故事 (15)

日式茶室

後有禪師<strong>柴山元昭,57歲時放棄接任龍津寺住持,來到京都以賣茶為生,發展出簡潔自由的行茶方式——<strong>煎茶道。

田中鶴翁,小川可進等人,創立煎茶道流派,將煎茶程序化,確立煎茶道的地位。

但有幾人能將生命活成“茶道”?

“<strong>須知茶道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

知利休者希,則利休者貴。

<strong>關注微信公眾號“見識茶會”,更多茶知識與原產地茶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