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僻字”是我國文化瑰寶,為何魯迅卻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都說中文是世界上最難學的一種語言,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中文它的字不好寫,也很難發音。都知道,像一些歐洲國家或者是使用拉丁語的國家,他的的文字都有一個特點,就是他們文字都是一個一個的字母拼寫出一個單詞來的。而漢字就不一樣了,它就是講究方方正正的才好看。

“生僻字”是我國文化瑰寶,為何魯迅卻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最近一首網絡上的歌曲活了——《生僻字》。這首歌它裡面的字別說是外國人了,就算是中國人他也有不認識的。這首歌的爆紅也激起一輪新的學習中文的熱潮。漢字是我們民族的文化瑰寶,我們當然為之自豪。但是魯迅先生卻曾經說過,漢字會讓中國滅亡。他為什麼會對我們現在所驕傲的漢字做出這種判斷?

“生僻字”是我國文化瑰寶,為何魯迅卻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其實在魯迅先生曾經發布的文章裡,凡是有關於民族文化的,他都會提一下漢字。而每次他對漢字的態度都是鄙夷的。他曾經說,中國所有的缺點都暴露無遺體現在了漢字裡,中國的病菌就是在漢字裡發源出來的,要是不把中國的漢字給改了漢字一定會害的中國亡國的。在這裡小編提一下,魯迅先生所說的漢字並不是指的現在我們使用的簡體中文。而是中國古代一直流傳下來的繁體字和文言文。魯迅小的時候就是在接受的繁體字和文言文的教育,他知道先生教給學生這些東西的時候很費勁,也覺得自己學得很費勁。但是現在我們從小學開始,語文課本中就有關於文言文的學習,你能夠感受到文言文中的文化是的博大精深的,但是魯迅先生為什麼對文言文和繁體字發出這樣的評論呢?為什麼就要如此堅決的抵制文言文和繁體字呢?

“生僻字”是我國文化瑰寶,為何魯迅卻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其實在上面小編也是剛剛提到過,魯迅先生他從小接受的就是繁體字和文言文的教育,他深知自己當時自己學的時候是多麼困難。而且不光光是學生會這樣覺得,連老師都覺得自己教起來都是很難表達自己的意思。就因為漢字和文言文這麼難學也就很容易導致中國社會上有這麼多的文盲。而當時的中國最缺的就是有文化的人。

“生僻字”是我國文化瑰寶,為何魯迅卻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當世界的所有國家都在忙著消除國內的文盲的時候,只有中國還在死守自己"引以為傲"的傳統瑰寶。這就直接導致了到後來需要各種人才來支撐中國的資產階級,無產階級的革命的時候,中國沒有人可以上。魯迅先生知道如果再這樣發展下去,中國的發展會和世界嚴重脫節的。而且現在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把文化簡單化讓更多的人接受文化,以此來挖掘有潛力的人才。

“生僻字”是我國文化瑰寶,為何魯迅卻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中國的一些文人雖然是有些文人的文化,但很多都是缺少了文人的傲氣。在一個革命,文化衝擊,戰爭交錯的年代,它往往是有很多的新氣象新思想的。在近現代的中國,各種的文化革命層出不窮,但是你會驚奇的發現,那些拿著話筒在臺上義憤填膺的倡導者他們在私底下都沒有一個人能夠做到自己所倡導的東西。而魯迅先生和他們不是一樣的,他能夠保持中國自古文人的傲骨。

“生僻字”是我國文化瑰寶,為何魯迅卻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既然能夠知道漢字和文言文是深深的毒害了國人,那麼其實他對漢字和文言文的瞭解都是比別人細緻和透徹的,並不是瞎說。這從他取得的文化成就你就可以看出來,他可以用自己的稿費支持一家人的開支,到現在他的文章依舊是很多人的啟蒙文章。他文人的傲骨就提現在這裡。他明明可以靠著自己比別人懂得多的知識開寫一些一般人看不懂的文章,以此來提高自己的身價和知名度,再從中獲利就好了,要知道一個戰爭的年代,沒有比錢更好的東西了。

“生僻字”是我國文化瑰寶,為何魯迅卻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生僻字”是我國文化瑰寶,為何魯迅卻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但是他偏偏不,他非要投白話文的稿子,他非要寫文言文和繁體字的不好。一個全心全意都為自己國家著想的人不會用文化來殘害自己的國家。不光是出於覺得漢字影響了中國文化的傳播和高級人才的培養的問題,魯迅先生還提出了一個必須廢除文言文和繁體字的原因。那就是他認為傳統的漢字使用方式是代表了腐朽的文化,它固化了人們的思想,要想跟上世界發展的潮流,漢字就必須廢除。

“生僻字”是我國文化瑰寶,為何魯迅卻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魯迅他曾經在國外留學過,所以他的思想是比較接近世界的先進文化的。當時的世界是拉丁語的世界,他認為之所以拉丁語的盛行並不是因為殖民地文化傳播的原因,而是因為拉丁語好學的同時它還代表了先進的文化思想。中國就是因為守舊的思想,中國的文化才會如此難以在世界上佔有一席之地。所以繁體字在他的眼裡就是落後文化和思想的代表,中國想要衝出世界就必須有所取捨。

“生僻字”是我國文化瑰寶,為何魯迅卻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其實現在的白話文和簡體字才是文化的主流,算是實現了魯迅先生的願望。並且,中國還吸收了外國的優秀文化融入到自己漢文學的傳播當中去。比如拼音,它就是從外國的文字中抽象出來的。不僅僅是中國人越來越注重自己的文字,還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在在學習我們國家的文化。

其實魯迅先生他也不是全盤的否定了漢字的文化內涵,像他一樣的大文豪,既然能夠用漢字表達出那麼優美的句子,怎麼會看不到漢字裡的魅力?只是當時呃呃呃誰會環境要求他那麼做,如果態度不夠堅硬,誰會在一個亂世注意到你?誰會認為你說的就是對的?關於漢字的傳承,它是不可能被人們廢棄的,它是我們傳承一切文化的載體,沒了它中國自己特有的文化怎麼能夠傳下去了呢?

“生僻字”是我國文化瑰寶,為何魯迅卻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最後小編早說,漢字既然能夠從一個複雜難懂的繁體變成現在簡單易學的簡體,它是融合了很多東西的。不光是漢字,希望以後我們的國家能夠積極的去吸收一些優秀的東西以此來改變自己不好的東西,來獲得更好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