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定河的水,疏屬山的風,大理河畔綏德漢,一排排窯洞道不盡陝北情

無定河的水,疏屬山的風,大理河畔綏德漢,一排排窯洞道不盡陝北情


無定河的水,疏屬山的風,大理河畔綏德漢,一排排窯洞道不盡陝北情


<strong> 一 道 道 山 來 一 道 道 水

<strong>一 排 排 窯 洞 道 不 盡 陝 北 情


在黃土高原上,在遙遠的陝北,在陝西省綏德縣天下名州,有看不到頭的山巒,溝壑縱橫之間孕育著黃土地獨特的文化。放眼望去,在每座山巒的向陽處,都有星星點點的窯洞點綴在山腰間。


在這裡,沉積了古老的黃土地文化,人民創造了陝北的窯洞藝術。男人在黃土地上刨挖,女人則在土窯洞裡操持家務、生兒育女。

無定河的水,疏屬山的風,大理河畔綏德漢,一排排窯洞道不盡陝北情


<strong>小小窯洞濃縮了黃土地的別樣風情。

傳統的窯洞空間從外觀上看是圓拱形,雖然很普通,但是在單調的黃土為背景的情況下,圓弧形更顯得輕巧而活潑。

“拱”是瓦窯堡的一個符號。從城門洞到招待所的大門,再到秀延河上的橋頭雕飾,許多建築樣式都選擇了一道優美的弧度懸於頂上。《呂氏春秋》有言:“天道圜,地道方,聖王法之,所以立上下。”大概是數千年農業文明的形塑,形成了“天圓地方”的共識,也沉澱為一種既腳踏實地、四平八穩,又向上仰望、心遊萬仞的傳統心象。<strong>這一道道拱,正是綏德窯洞最古老的殘影。

無定河的水,疏屬山的風,大理河畔綏德漢,一排排窯洞道不盡陝北情


近觀綏德窯洞,特色鮮明,大多獨門獨院,院內有石磨、石碾、石桌椅,有的還有水井,木窗格上貼著各種各樣的窗花。

人們為了坐在窯洞裡更加賞心悅目,便在面朝光的一邊門窗上狠下工夫,以傳統或現實生活為題材,用代代相傳的手工技藝,營造成一個個構思別緻、美觀溫馨、安全適用、極盡上乘的文化符號,將樸素、實在的情感融於藝術創作當中,使門窗成為窯洞中最講究、最美觀的部分。

除此之外,每戶都有圍牆,牆內是院子,牆外就是莊稼地,種植各種農作物和花草樹木,處處充滿農家氣息。

無定河的水,疏屬山的風,大理河畔綏德漢,一排排窯洞道不盡陝北情


<strong>窯洞最大的特點就是冬暖夏涼。相信住過窯洞的大家都感同身受吧。自打記事以來,和身邊很多朋友們都長居在這冬暖夏涼的窯洞裡。每年一到冬天,在房子裡凍得直打哆嗦時,也無不渴望那孔讓人感到無比眷戀的窯洞。

今年65歲高齡的郝師傅是薛家河鎮的一位村民,兒女已經在綏德縣城買了樓房,多次讓老兩口前往居住,都被他們拒絕了。“窯洞冬暖夏涼比樓房好多了,而且住了一輩子和窯洞都有感情了,實在不想離開。”郝師傅說。

無定河的水,疏屬山的風,大理河畔綏德漢,一排排窯洞道不盡陝北情


幾千年來,這是中華大地上不斷上演的故事,百姓所信靠之物從來不獨立人世,遨遊於虛空的幻想,它永遠面朝黃土,奮力深耕,狠狠紮根在生活的溝壑之中。比起那些尖頂上升、直指天國的石砌建築,窯洞卻是紮根黃土、煙火瀰漫的命根子。

<strong>有人說,老百姓最大的信仰,其實是過好日子,吃穿不愁,那麼黃土地上的窯洞,便不啻為最樸實又最虔誠的“聖殿”。正是在瓦窯堡的窯洞裡,一代代人生息,立誓,仰望,從為一己之私的生計到為普天之公的福祉,耕耘不止,燃燒不息。從大都市裡方方正正的幾何形狀中逃離,站在黃土高原的拱門前,想象門裡是怎樣一番洞天福地,恍然若在方外。

因為多方面因素影響,窯洞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空置、破損使得窯洞漸漸消失在人們的視線裡,取而代之的是映入眼簾的一排排磚瓦建造的樓房。面對正在消失的窯洞村落,尋求保護和傳承之路勢在必行。

無定河的水,疏屬山的風,大理河畔綏德漢,一排排窯洞道不盡陝北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