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定河的水,疏属山的风,大理河畔绥德汉,一排排窑洞道不尽陕北情

无定河的水,疏属山的风,大理河畔绥德汉,一排排窑洞道不尽陕北情


无定河的水,疏属山的风,大理河畔绥德汉,一排排窑洞道不尽陕北情


<strong> 一 道 道 山 来 一 道 道 水

<strong>一 排 排 窑 洞 道 不 尽 陕 北 情


在黄土高原上,在遥远的陕北,在陕西省绥德县天下名州,有看不到头的山峦,沟壑纵横之间孕育着黄土地独特的文化。放眼望去,在每座山峦的向阳处,都有星星点点的窑洞点缀在山腰间。


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文化,人民创造了陕北的窑洞艺术。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

无定河的水,疏属山的风,大理河畔绥德汉,一排排窑洞道不尽陕北情


<strong>小小窑洞浓缩了黄土地的别样风情。

传统的窑洞空间从外观上看是圆拱形,虽然很普通,但是在单调的黄土为背景的情况下,圆弧形更显得轻巧而活泼。

“拱”是瓦窑堡的一个符号。从城门洞到招待所的大门,再到秀延河上的桥头雕饰,许多建筑样式都选择了一道优美的弧度悬于顶上。《吕氏春秋》有言:“天道圜,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大概是数千年农业文明的形塑,形成了“天圆地方”的共识,也沉淀为一种既脚踏实地、四平八稳,又向上仰望、心游万仞的传统心象。<strong>这一道道拱,正是绥德窑洞最古老的残影。

无定河的水,疏属山的风,大理河畔绥德汉,一排排窑洞道不尽陕北情


近观绥德窑洞,特色鲜明,大多独门独院,院内有石磨、石碾、石桌椅,有的还有水井,木窗格上贴着各种各样的窗花。

人们为了坐在窑洞里更加赏心悦目,便在面朝光的一边门窗上狠下工夫,以传统或现实生活为题材,用代代相传的手工技艺,营造成一个个构思别致、美观温馨、安全适用、极尽上乘的文化符号,将朴素、实在的情感融于艺术创作当中,使门窗成为窑洞中最讲究、最美观的部分。

除此之外,每户都有围墙,墙内是院子,墙外就是庄稼地,种植各种农作物和花草树木,处处充满农家气息。

无定河的水,疏属山的风,大理河畔绥德汉,一排排窑洞道不尽陕北情


<strong>窑洞最大的特点就是冬暖夏凉。相信住过窑洞的大家都感同身受吧。自打记事以来,和身边很多朋友们都长居在这冬暖夏凉的窑洞里。每年一到冬天,在房子里冻得直打哆嗦时,也无不渴望那孔让人感到无比眷恋的窑洞。

今年65岁高龄的郝师傅是薛家河镇的一位村民,儿女已经在绥德县城买了楼房,多次让老两口前往居住,都被他们拒绝了。“窑洞冬暖夏凉比楼房好多了,而且住了一辈子和窑洞都有感情了,实在不想离开。”郝师傅说。

无定河的水,疏属山的风,大理河畔绥德汉,一排排窑洞道不尽陕北情


几千年来,这是中华大地上不断上演的故事,百姓所信靠之物从来不独立人世,遨游于虚空的幻想,它永远面朝黄土,奋力深耕,狠狠扎根在生活的沟壑之中。比起那些尖顶上升、直指天国的石砌建筑,窑洞却是扎根黄土、烟火弥漫的命根子。

<strong>有人说,老百姓最大的信仰,其实是过好日子,吃穿不愁,那么黄土地上的窑洞,便不啻为最朴实又最虔诚的“圣殿”。正是在瓦窑堡的窑洞里,一代代人生息,立誓,仰望,从为一己之私的生计到为普天之公的福祉,耕耘不止,燃烧不息。从大都市里方方正正的几何形状中逃离,站在黄土高原的拱门前,想象门里是怎样一番洞天福地,恍然若在方外。

因为多方面因素影响,窑洞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空置、破损使得窑洞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取而代之的是映入眼帘的一排排砖瓦建造的楼房。面对正在消失的窑洞村落,寻求保护和传承之路势在必行。

无定河的水,疏属山的风,大理河畔绥德汉,一排排窑洞道不尽陕北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