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初中《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笔试高分攻略,干货

一、考情综述

1.历年考题分析

(1)试卷说明

全国教师资格统考笔试《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考试时长 120 分钟,卷面分值 150 分,分为单项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教学设计题四种题型。大纲中规定的考试内容及比例为:学科知识(47%)、教学知识(16%)、教学设计(37%)。试卷结构如下:

教师资格证,初中《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笔试高分攻略,干货

总结:近两次考试的题型题量均无任何变化。可以看出,未来 2017 年上半年的题型和题量和 2016 年下半年相同,即单项选择题 25 道,总分 50 分;简答题 2 道,总分 30 分;材料分析题 2 道,总分 40 分;教学设计题 1 道,总分 30 分。

(2)试卷分析

☆近两次考题各模块分值比重比较

教师资格证,初中《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笔试高分攻略,干货

备注:以上表格是在 2016 下半年考题不全的情况下制作。

通过近两次考题对比分析,发现:

★学科专业知识:

模块 1:所占比重的变化:下半年较上半年下降 4%,主要表现为选择题题量减少,但是 16.7%的考查比例在学科知识模块中仍独占鳌头,需重点复习。

模块 2:所占比重的变化:两次考试这部分内容分值比例相差较大,下半年只以选择题出现,但往年考试中都有简答题形式考查,因此在未来的考试中,简答题仍有可能出现。

模块 3:两次考试考查比重变化不大,6%左右。初中内容考查比例减少,以高中考点为主:植物的激素调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免疫调节两次考试均有涉及。

模块 4:考点无明显变化,但所占比重变化明显,2016 下半年该模块占比比上半年增加 10.4%。主要表现为该模块围绕“胚胎工程”出现一道简答题。

模块 5:考点及所占比值均无变化,一般以一道选择题出现。显微镜的使用、物质鉴定类实验和探究类实验是考试的重点内容。需要注意的是加强实验设计题目的复习。

★教学能力:

模块 1:考点无明显变化,但是所占比重的变化明显,2016 下半年比上半年高接近 14%,主要由于该模块出现一道材料分析题,涉及考点是“课程资源、科学本质教育”。

模块 2:所占比重的变化:下半年比上半年降低 17%,主要由于往年考试对该模块的考查已经较为全面,故考试不再直接考查。

模块 3:整体来看这部分内容考查的比例一般无变化。共同点:设计教学活动;新增考点:设计实验数据统计表,要求考生对教学内容理解透彻。

2.命题规律总结

☆单选题:前 20 题为学科知识的考查,后 5 题是对教学能力(教学知识与设计)的考查。

☆简答题:两题全部是对学科知识的考查。

☆材料分析题:两题全部是对教学知识的考查。

☆教学设计题:该题是对教学设计能力的考查。

试卷难度历年来基本一致。考试难度要略低于高考水平,学科知识考试内容仍是以高中知识为主。

在考试中,生物学科知识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教学能力重视教师技能和教学设计的考查,即重视教育教学实践。

具体来看:

◆学科专业知识:

模块 1:模块一是考试的必考点,同时是重点。特别是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代谢的内容是重点。

选择题必然考查这部分内容,简答题的出题率也很高,需要重视。

模块 2:尽管从下半年考试来看,该模块考查比重降低明显,但是遗传的分子基础、孟德尔的遗传规律、生物进化仍是备考重点,以选择题备考为主,简答题备考为辅。

模块 3:内环境稳态调节、神经和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是考试的高频考点,可能以简答题出现。

模块 4:植物的组织培养、胚胎工程、基因工程是考试的必考考点,其他生物技术也需要引起关注,按照考试的趋势来看,选择题和简答题均有望出现。

模块 5:这部分内容主要的出题方式是选择题,显微镜的使用、物质鉴定类实验和探究类实验是考试的重点内容。需要注意的是加强实验设计题目的复习。

◆教学能力:

模块 1:课程的基本理念、生物教科书、课程资源是考试的重点内容。特别需要辨析模型的各个类型。模块 2:游戏教学、实验教学、概念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策略这部分是重点内容,是选择题和材料

分析题的出题高频点。另外教学技能、教学评价、教学研究等也需要注意。该模块出题比较新颖,紧密结合实际教学,考试需要活学活用。

模块 3:除了常规重要考点,如教学目标的确立、重难点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之外,考生要重点关注游戏教学环节设计、课堂预设等考点,另外仍要加强制作教具、绘制示意图等教学基本功。

3.重要备考点

(1)分子与细胞

细胞的分子组成;细胞的结构;细胞的代谢;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2)遗传与变异

遗传的细胞基础;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生物的变异;人类遗传病;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3)植物的结构与功能

植物的结构;植物的生长与发育;植物的生殖;植物的激素调节。

(4)人体及动物的结构与功能

人体的结构与功能;动物的运动和行为;人及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5)生物的多样性与进化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生物分类的方法;原核生物、原生生物、真菌、植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生命的起源与进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措施。

(6)生物与环境

生态因子;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人类与生态环境。

(7)健康常识

青春期的发育与卫生保健;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经和预防措施;计划免疫;威胁人体健康的当代主要疾病;酗酒、吸烟和吸毒的危害;常用的急救方法。

(8)生物技术

基因工程;克隆技术;胚胎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生态工程;生物技术的安全性与伦理问题: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生物武器对人类的威胁;生物技术中的伦理问题。

(9)生物学实验

(10)中学生物学课程。

(11)基本教学技能。

(12)生物学教学方法。

(13)中学生物学实验。

(14)生物学教学设计。

(15)生物学教育评价。

(16)生物学教育科学研究。

二、经典考题

【2016 上-初中生物】下列细胞器不参与胰岛素合成的是( )。

A.溶酶体

B.核糖体

C.高尔基体

D.粗面内质网

【答案】A。解析:胰岛素是分泌蛋白。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在内质网进行加工,经高尔基体小泡运输到细胞膜,以胞吐方式排出细胞。整个过程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故只有溶酶体没有参与该过程,答案选 A。

【2016 上-初中生物】关于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实验过程中,应将酶与底物分别保温后再混合

B.0℃左右的低温降低酶活性,但其空间结构保持稳定

C.超过酶的最适温度,酶将因为肽键被破坏而逐渐失活

D.从生活到热泉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体内最可能找到耐高温的酶

【答案】C。解析: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过程中,应将酶与底物分别保温后再混合,保证实验变量的唯一性,使实验更加准确,A 正确;在 0 ℃左右时酶失活但不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酶的活性可以恢复,B 正确;超过酶的最适温度,温度过高时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酶失活,C 错误;热泉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体自身温度高,酶的最适温度相应就高,在热泉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体内最可能找到耐高温的酶,D 正确。

【2016 上-初中生物】南瓜的果实中白色(W)对黄色(w)为显性,盘状(D)对球状(d)为显性,

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下列不同亲本组合所产生的后代中,结白色球状果实最多的一组是( )。

A.WwDd×wwdd

B.WWdd×Wwdd

C.WwDd×wwDD

D.WwDd×WWDD

【答案】B。解析:A 项,白色球状果实的频率为 1/2×1/2=1/4;B 项,杂交产生的全部都是白色球状果实;而 C、D 项,不会有白色球状果实产生,所以答案选 B。

【2016 上-初中生物】下列现象,属于动物行为的是( )。

A.鲸的呼吸 B.蛙的冬眠

B.天鹅的飞翔 D.家兔的心跳

【答案】B。解析:动物在其生活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称为

动物的行为,如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攻击行为等。蛙的冬眠属于先天性行为,A、

C、D 三项都是动物进行的正常生理活动,故选 B。

【2016 上-初中生物】某教师在“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一节内容的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思考,

设计了 6 个提问。其中 3 个问题都提问了生物课代表。该教师的教学行为不符合的课程基本理念是()。

A.面向全体学生

B.倡导探究性学习

C.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D.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答案】A。解析:初中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和倡导探究性学习,高中生物课程基本理念还包括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本题中教师将一半的机会都给了课代表一人,不符合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答案为 A。

【2016 下-初中生物】图 1 缺失的部分应填写( )。

教师资格证,初中《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笔试高分攻略,干货

A.原核细胞

B.真菌细胞

C.动物细胞

D.植物细胞

【答案】D。解析:原核细胞无核膜,只有一种细胞器,即核糖体,故 A 错误;真菌为分解者,无叶绿体,故 B 错误;动物细胞无叶绿体,答案选 D。

【2016 下-初中生物】存放时间较长的大白菜会因发热而腐烂,能使大白菜产生热量的主要生理作用是

( )。

A.吸收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光合作用

【答案】B。解析:大白菜呼吸作用产生能量供生命活动需要,其中大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另外,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导致白菜易腐烂。

【2016 下-初中生物】一分子麦芽糖在麦芽糖酶的作用下能够分解成两分子的葡萄糖,可以降低反应速

率的方法是( )。

A.加水稀释

B.适当升温

C.增加酶量

D.去除生成的葡萄糖

【答案】A。解析: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有:温度、pH 值、底物浓度和酶浓度。A 项,在一定范围内,底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加水稀释会降低底物浓度,从而降低反应速率,正确。B 项,麦芽糖酶是蛋白质,适当升温可以增强蛋白质活性,从而升高反应速率,错误。C 项,在底物充足、其他条件适宜的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增加酶量意味着增大反应速率,错误。D 项,降低反应产物浓度,可增大酶促反应速率,错误。

【2016 上-初中生物】材料:

某教材“生物检索表”一节介绍了二岐式检索表,这是一个教学难点。教师采用游戏教学法,设计“猜人”游戏帮助学生学习二岐式检索表。

游戏规则:

(1)挑选一名学生面向大家站好,在心里默想班级某一个同学的特征;

(2)大家依次举手用一般疑问句向他提问这个同学的特征,例如:“他是男生吗?”这个同学只能回答“是”或者“不是”;

(3)根据提问和回答,最先猜出结果的同学获胜。获胜的同学将得到奖励。

游戏过程:

(1)选择一个同学走上讲台,面向大家,确定所想的同学;

(2)下面的学生争先恐后的举手依次提问,由讲台上的同学回答;

(3)根据问题情况大家竞猜,直至猜中结果。

教师根据回答在黑板上进行记录:

果然,大家很快就猜出了这是班里的哪个同学。回想这个过程,学生立刻明白了二岐式检索表中最重要的一句话:检索表的每一个阶段,从两种相对的特征中选取一种。通过游戏教学法,教师很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问题:

(1)分析该游戏教学的优点。(10 分)

(2)结合材料,指出教学中使用游戏教学法时的注意事项。(10 分)

【参考答案】

(1)①巧设游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

②学生通过“猜人”游戏,更易理解二岐式检索表的内容,使知识化难为易,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④启发学生思维,学生“爱学、乐学、主动学”,逐渐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①教师课前要做充足准备,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游戏,游戏难易适中,贴近学生生活。

本材料中教师选择“猜人”游戏,学生容易掌握又能很好地解释二岐式检索表。

②游戏规则和要求要清晰。规则是一个游戏能否顺利有效开展下去的关键。该材料中游戏规则清晰、明了。

③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游戏活动能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该材料中,全体学生都可参与其中,争先恐后提问。

④进行科学的评价。游戏过程中和结束时教师都要给予总结和评价。教师根据“猜人”游戏,最后再次回到教学内容中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透彻。

【2016 下初中生物】某版本义务教育生物学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的部分内容如下。

教师资格证,初中《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笔试高分攻略,干货

要求:

(1)以四种颜色的卡纸为主要材料,设计一个模拟探究活动,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20 分)

(2)设计上述活动的结果记录单(记录单需包含模拟探究的可能数据)。(10 分)

【参考设计】

(1)模拟探究保护色形成的过程

①引出保护色。把黑、白两个磁钉吸附在黑板上面,让学生回答磁钉的数量,有学生回答 2 个、3 个、

4个,“为什么黑色磁钉在黑色的板面上不容易被发现?学生回答:“因为黑色是保护色。”把黑色和白色磁钉吸附在白板上,黑色磁钉很容易被发现,相反白色不容易被发现。引导学生思考:哪一种颜色的小磁钉在哪一颜色的板上容易找到,或不容易被发现,从而理解保护色的含义。

②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6 人一组,选择一张大彩纸作为“生活环境”,在上面均匀地撒上 4 种颜色(有一种颜色与背景板颜色相同)的小纸片各 15 片,表示 4 种不同体色的动物。其中 3 个学生为“捕食者”,从大彩纸上捡起小纸片。“捕食者”不能特意去寻找“猎物”,注意速度要快,每“捕猎”一次后,要将“猎物”交给后面的同学记录。另外 3 个学生记录被猎的“猎物”的体色、数量和被猎的先后顺序。完成捕猎后,各组统计“幸存者”中各种颜色的小纸片的数量。假若幸存者都产生 2 个后代,而且体色与幸存者相同,就在每一个幸存者的下面各放同样颜色的小纸片 3 张,将幸存者和它们的后代混合、重复上述实验,每轮记录各种颜色的小纸片数量,实验进行五轮。

③统计记录结果,得出结论。经过五轮“猎捕”后,发现“幸存者”数量最多的是颜色与背景相同的。

从而说明体色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探究实验数据统计表(数据以蓝色背景为例):

教师资格证,初中《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笔试高分攻略,干货

学生可能的结果:

学生 1:通过 5 代的筛选,幸存者数量最多的是红色,我们组的材料背景也是红色的。

学生 2:我们组的结果是蓝色数量最多,与背景的颜色一致。

学生 3:通过 5 代筛选,幸存者数量最多的是与背景颜色相近的粉红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