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说尽房地产,你买得起房就三个字,背后的内容完全不一样

<strong>一文说尽房地产,你买得起房就三个字,背后的内容完全不一样。

<strong>Black Swan

希望没有那么一天,翻出这篇文章说:“我跟你们说过的

一文说尽房地产,你买得起房就三个字,背后的内容完全不一样


“湾区房子中位价格约100万美元,个人收入的中位值约9万美元,相当于11年薪水=1套房。北京房子的中位价格约300万RMB,个人收入中位值约15万RMB,相当于20年薪水=1套房。是湾区群众收入高?还是湾区房子太便宜?

解释一下 湾区房价的概念。湾区指旧金山湾四周,加州最大的城市带,因为经济发达以及硅谷码农收入增长强劲,全美房价数这里最高。

我找到的是Business Insider网站(下称BI)根据全美房产经纪人协会(NAR)数据做的一组测算:<strong>在全美房价最高的各大都会区,你或者你们家两口子需要多少收入才买得起房。

除了第四名夏威夷乱入之外,最贵的前五名都在加州,湾区一举夺下前两名:硅谷第一,旧金山及附近第二。

有多高呢?

以硅谷为例,中位房价是100.5万美元,很贵,是全美住房中位价格的4倍以上。

<strong>收入多少才能在硅谷买房呢?

你的年收入是18.73万美元的话,才买得起。这在美国也是很高水平的收入。总统川普年工资也不过40万美元整,18.73万美元比白宫办公厅主任的年薪还要高出一点点。白宫办公厅主任泼天权势,收入也不过是能在硅谷买中不溜的房子,说明两点:第一,码农真的是站起来了;第二,清华北大毕业生在北京买不起房,对比之下也很正常。

但是,<strong>买得起就三个字,背后的内容完全不一样。

中国人说买得起房,指把两代人至少三个家庭(你家,你父母家,你配偶父母家)的积蓄全拿出来,如果付得起首付,就叫作买得起房,至于房贷怎么还,慢慢再想办法。

BI说买得起的意思完全不同:首付两成,30年按揭,利率3.9%,每月还本付息不超过收入的1/4。就是说,不影响生活质量。

<strong>对了,美国房价最贵的不是纽约吗?

的确是。BI是给都会区(metro) 排名,理解为城市带就好。如果按单个城市算的话,含曼哈顿、昆西区、斯台顿岛在内,全纽约市挂牌在售住房的中位数价格是72.9万美元,能排到第5名;如果只算曼哈顿,则挂牌在售住房的中位数价格是175万美元,第一无疑。

这么说吧,如果纽约市相当于北京市,那么曼哈顿相当于二环内。按1: 6.9汇率折算,二环内房价逼近曼哈顿,北京市房价逼近纽约市。合理不合理?人人心里有杆秤,自己衡量。

纽约这样的特大城市在美国不是居住主流,BI给都会区排名是有道理的。跟中国人相反,美国人主要住在郊区,更宜居,教育、医疗、商业样样不少。

我这段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访学,租住学校附近公寓。这间公寓在当地很典型,按中国标准应该算叠拼,两居室,学区不错,距海滩几站地,购物中心步行可及。我刚查了一下价格,大概是北京四五环之间相似面积两居室价格的2/3。

我住的地方位于圣地亚哥往北至卡尔斯巴德之间,在BI都市带房价榜单上排名全美第5,但还是明显低于北京;价格之外的因素更没法比,这里是美国气候最好的地方,好到什么地步呢?永远蓝天白云,不冷也不热,“ 天气偶尔不好时我们觉得应该向客人道歉。”当地朋友跟我说。

想起霾锁中国,说多了都是泪。


一文说尽房地产,你买得起房就三个字,背后的内容完全不一样

传奇基金经理彼得林奇说过,对年轻人来说,买房可能是一辈子最好的投资。

首先,房子有居住价值。买了房子,你就不必再付房租;

其次,房子有投资价值。站在他的视角往回看一他当时是1980年代一房价的长期涨幅扣除维护费用后大约是略微战胜通胀水平。为什么房子能战胜通胀呢,因为看长期的基本面因素,房子的成本是地价、建筑材料、工资,未来的收入是租金,这些都是按市场价格随时变动的,本身对冲掉了通胀因素。

再次,买房这件事有额外的金融价值。买房有杠杆。用房子作抵押从银行贷款,如果首付两成的话,就是五倍杠杆。美国房地产和房贷市场很成熟,杠杆率更高,2000年左右的杠杆率是14倍左右,到金融危机之前更升至30倍以上。对于普通人,房贷可能是他一辈子中以较低利率从银行获取最多贷款的最好机会。所以,虽然房价涨幅战胜通胀不多,但加上杠杆放大,长期中的收益令人满意。

最后,买房等于年轻人加诸自身的强制储蓄。你投下首付,每月还贷,他们没有变成即期消费,而是变成你身处其中的砖瓦水泥土地硬资产,伴随你一-生 。当你还完房贷,年届退休,房子又成为养老的依托。用逆向房贷将房子的价值抽取变现,维持退休后的生活水平,直到人生谢幕,房子价值也消耗完毕。人生第二大痛苦是人死了,钱还没花完。第一大痛苦是人还没死,钱已经花完了。如果年轻时买了房子,你免于这两大痛苦、赤条条来去的机会增加很多。

<strong>林奇这个故事很美,但少了点什么?

从全国范围看,直到金融危机之前,美国上百年来房价在扣除通胀以后的涨幅极为有限。房子主要是用来住的,而美国地广人稀,土地私有,供地完全市场化,以至于美国多年来很少出现全国房价普涨普跌的情形,特别是普跌,因为美国影响房价涨跌的主要是人口流动,流入多的地方就涨,流出多的地方就跌,人来来往往,房价此伏彼起。金融危机之所以发生,有个原因就是所有人都知道美国房价从来没有过普遍下跌,以为现在也一样。当然,这些人后来都受到教育:房价涨跌参差是因为主要由人口流动推动,房价普涨普跌则主要是货币因素驱动:房子不仅用来住,还用来储值投资。

<strong>居住价值驱动,货币因素驱动,这些是美国的房价逻辑。


一文说尽房地产,你买得起房就三个字,背后的内容完全不一样


<strong>Q&A

这些逻辑中国同样有。


一文说尽房地产,你买得起房就三个字,背后的内容完全不一样


中国房地产市场只有20年历史。<strong>回头看很清楚,过去20年的爆发性增长有三个主要动力。

<strong>首先是房改。政府不再负责居住这件事,每个家庭得自己操心。人们被赶向市场,向市场要房子。居者有其屋,自己负责。需求就这样被政府生生造出来了。

<strong>其次是城市化。人们从农村涌入乡镇,从乡镇涌入县城,从县城涌入省城,从省城涌入北上广。这是经济增长自然催生的人口流动大潮,是过去几十年来最大的社会流动,伴随着人们自身处境的绝对改善以及相对于同侪的相对改善。

再次但同样重要的,<strong>是货币政策长期处于宽松状态,为所有这一切提供了润滑油和助推剂。贷款易于获得,利率颇多优惠,通胀压力长存,房地产市场无法期待比这更好的货币环境。

中国过去20年出现了长期、普遍、大范围的房价上涨,所有城市所有地段,房价都在涨,因为上面这三大力量都是普遍性的。货币宽松天然是大水漫灌;房改驱动所有人,不管他们在哪里;城市化使城市的住房需求增加。所以,房价是水涨船高,尽管有些船涨得比另外一些船更高。

<strong>现在的问题是,这些动力现在还健在吗?

一个一个看。

显然,<strong>房改的动力已经耗竭,从国家负责分配住房转到每个家庭购买住房,释放出来的市场动力是一次性的,也已释放完毕。

显然,城市化还在中途。不过,既然是社会流动,那就必然是有能力有资源者先流动起来。长三角、珠三角、成都平原,不用看什么数字,开车走马观花,你会看到城市化几乎已经完成。而在那些农村腹地,人们看到乡村凋蔽。不凋蔽是不可能的,因为青壮年都已离开。指望用进一步的城市化来维持房价,逐渐有缘木求鱼的色彩,因为与其说城市化能维持经济动力,不如说得经济保持增长,城市化才有更进一步的可能。到底是谁指着谁呢?

<strong>如果什么地方还有明显空间,那就是货币政策。你也许会想,货币宽松了这么久,还能宽松到哪里去?那我来告诉你,看欧洲,看日本,逼急了的话,不得已的话,可以搞量化宽松,可以搞负利率。哪怕像日本这样,量宽和负利率都不太管用了,还有直升飞机撒钱这个选项,日本说不用,但许多人如伯南克觉得日本该用就得用

你以为已大水漫灌,其实那是因为还没见过洪水滔滔。


一文说尽房地产,你买得起房就三个字,背后的内容完全不一样

在居住驱动、货币驱动之外,<strong>中国的房地产还有许多不一样的逻辑:

政府垄断供地;

户口制度限制人口流动,社保、医疗、教育、工作机会、买房资格乃至买车资格,都与户口有关;

金融抑制实行多年,至今仍有残留,储户被盘剥已久,买硬资产对抗货币放水深入人心,一呼百应;

房地产几乎成为惟一最重要行业, 经济与之俱荣俱损;

资本流动并未放开,全球配置资产仅属于少数人的特权,让肉烂在锅里仍是管制思维主流;

有人说中国房地产是个大庄,我并不相信这种阴谋论,好像有一只神秘大手在背后把一切安排妥帖,其实哪里有这么容易!只不过,房地产客观上把各种关键利益组合成了现在这个样子:<strong>它看起来像庄,走起来像庄,叫起来也像庄,刮起地皮来也像庄,那它就是个庄。

好比说,阿尔法下围棋思路跟人完全不同,它借用了图像识别的神经网络算法,不懂什么叫作棋理,但你不能因此说它下的不是围棋,它没有棋理,胜似棋理。

房地产庄比股票庄厉害得太多,每个城市家庭,每个城市扩展中所影响到的周边地区每个家庭,愿不愿意,都裹胁在里面。从居住的角度看,房子已经太贵了;从投资的角度看,房子远非理想的投资品:门槛太高,首付越来越是笔巨款;交易周期太长,二手房交易需要几个月以上的时间;摩擦成本太重,中介费、政府税费名目繁多,陆续有来。

说到底,人们之所以还在买房,不再是因为房子是最好的投资,而是因为在所有坏的投资当中,还有许多人认为它相对不坏。股灾惊魂未定;海外市场陌生,况且你也出不去;如果肉必须烂在锅里,那就让它烂在房子里。这是当下最重要的社会契约:买房,免于房价继续飞涨的焦虑,免于货币洪水的担忧。有恒产则有恒心,在今天的中国,获得了完全不同的内涵:跟庄。


一文说尽房地产,你买得起房就三个字,背后的内容完全不一样

次贷危机爆发以前,约翰.保尔逊(JohnPaulson)看空次贷资产已久,但是,什么时候拐点到来呢?美国房价涨得不合逻辑的时间已经太长,但市场疯狂的时间可以比你能坚持的时间更长。光看对没什么用,还得在正确的时点看对,否则,在被证明正确之前,你就已经死掉了。

保尔逊发现了临界点:都用不着房价下跌,只要房价不再涨,次贷就会开始多米诺骨,牌式地崩塌。

<strong>为什么?

大量次贷的基础资产是零首付房贷,许多买房者其实连还房贷的能力都没有,必须靠房价继续_上涨,做再按揭把上涨部分套现,才能还贷。如果房价停止上涨,这条路一断,很快就断供。

确信次贷的第一张骨牌即将倒下,保尔逊投下重注,他的基金成为这场金融危机最大赢家,获利超过200亿美元。

<strong>中国房价的临界点什么时候到来?

我建议,未来看两个路标。

<strong>第一,房贷负担达到居民收入所能承担的极限。

前面BI用来衡量美国买房收入要求,房贷只占收入的1 / 4,中国人是不用想了。现在一般人的情况是还完房贷后只顾得上温饱。房价涨到什么地步这两者才不能兼顾?房贷总量/居民可支配收入这个指标,要盯住。

<strong>第二,中国人购房名义上的杠杆率还不高。美国次贷危机前购房首付平均是3%,稍微一跌就负资产,然后就断供。中国人购房至少是首付两成,实际往往更高,而且每次调控首当其冲就是上调首付比例。说一千道-万,本金多更安全,决策者清楚得很。如果未来连购房的名义杠杆率都显著上升,那么,即使房价还在上涨,那也无非是进入最后疯狂期。

中国今天的事情是这样:政府需要减杠杆,企业需要减杠杆,金融机构需要减杠杆,因为都已经很高,<strong>还没加足杠杆的只剩家庭,许多人因此认为该轮到家庭加杠杆刺激经济了,而效果最好的利器便是房地产。

真加上去的话,游戏就要结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