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打破“四个假象”!

英国哲学家培根为了建立新的思想理论首先进行“破”的工作,其中包括:批判传统僵化的经院哲学,及系统阐述了因“四假象”造成的人类认识活动中产生的谬误。随着科学的发展,因为人们对于经院哲学中的许多错误阻碍科学发展看的比较清楚,所以批判为了传播宗教思想而存在的经院哲学,比较容易被公众所接受。但对于培根“四假象”说,我们有必要再次澄清。

近代英国哲学家培根,提出一个著名的观念,叫作“打破假象”(idols)。意思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些假象或偶像,这些偶像会竖立在我们前面,使人无法从事正确的思考。培根认为我们要打破的假象有四种:种族、洞穴、市场、剧场。

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打破“四个假象”!


培根指出:“人是自然的仆役和解释者,因此他所能作的和所能了解的,就是他在事实上或在思想上对于自然过程所见到的那么多,也就只有那么多。过此,他既不知道什么,也不能做什么。”然而,通过逻辑而被固定下来的种种错误观念,却阻碍着通向真理的道路。“现在占据着人的理智并且在里面已经根深蒂固的各种假象和错误观念,不仅是非常扰乱人心,使真理很难以进来,而且即使进来以后,如果人们事前不提防这种危险,使自己尽量巩固起来抵御它们的进攻,它们就会在科学开始复兴的时候,又找上我们和扰乱我们。”

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打破“四个假象”!

显然,人们之所以只能看到事物的假象,不仅仅是由于受错误观念的作用和影响,更主要的还在于这种错误观念的产生是同认知主体的幻觉相关联的;其中由于渗进了想象的成分,因而使人们所看到的事物便不是它所呈现出的本来形态,而是搀杂了种种主观因素(意愿、欲望、期待等等),所以也就具有了幻想性,即具有了虚幻的成分。我们要弄清楚人们之所以看不到事物的真相,而只看到事物的假象,就必须从这种虚幻的成分中去找它的原因。

培根把这些虚幻的成分分为四种,即:<strong>“种族”、“洞穴”、“市场”和“剧场”,并从而形成了这样四种假象,即:“种族假象”、“洞穴假象”、“市场假象”和“剧场假象”。

【族类假象】

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打破“四个假象”!

基本概念:由于感觉或心灵的一切觉知总是依靠个人的尺度,而不是依靠宇宙(自然)的尺度,所以反映事物时会夹带自身的特性,通常多数是歪曲了事物的原貌。其中有一些被歪曲的现象广泛存在于公众当中,这就是人类所共有的本性假象。

基本表现形式:

1、人类理解力总是倾向于设想(包括世界的秩序和规则)。许多事物原本是独立的个性化存在,人们总爱设想出一些并不存在平行物和相关物。

2、人类理解力总是先入为主。一旦认可了一种意见便会想方设法来加以证明,即便出现了许多相反的事例,也可以找到各种借口加以排除;习惯于墨守成规,维护原有结论的权威性。

3、人类理解力最容易被突然出现并可以引发想象力的一些事物所牵动。之后将出现的周围事物与之相比较,想象出一些相似之处。

4、人类理解力处于运动当中。我们无法想象世界的有限,而总想着在外边还有点什么,人类理解力是永不停止的。

5、人类理解力受到意志和各种情绪的浸染,创造了一些“如人所愿”的(唯心)学科。由于没有耐心去研究,于是排斥存在许多困难的研究;耽于迷信,于是排斥自然界中较深奥的事物;自大和骄傲,于是排斥经验;顺从于流行的意见,于是排斥未被公众相信的事物。情绪常常干扰理解力。

思考:通过培根对于族类假象的阐述,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类在认知事物的过程中,进行理性思考时有一重要的环节——设想(或抽象);所有的设想就是描绘出一些理论的场景,其中一些场景部分是“真象”,但一定也会有一些场景部分是“假象”。所有的有价值的思想活动,就是在不断确定“真象”,同时又不断排除“假象”。而我们研究“假象”的重要目的之一塌糊涂,就是了解“假象”产生的原因,有意识地在设想环节中减少“假象”的产生。

所谓<strong>“种族假象”,它存在于人的天性之中,存在于人类的种族之中。培根指出,认为人的感觉是事物的尺度,乃是一种错误的论断。相反地,<strong>一切感觉,不论是感官的知觉还是心灵的知觉,都是以个人的尺度为根据的,而不是以宇宙的尺度为根据。这就意味着,人们对外部事物的感知,不是事物的自然标准,也不是感官的客观标准,而只是个人主观的、自我的标准。一方面,人的理智在本性上喜欢抽象,并且喜欢赋予飘忽不定的东西一种实体和实在;而另一方面,“或者是由于人的精神的实体气质相同,或者是由于它的成见,或者是由于它的狭隘性,<strong>或者是由于它的无休无止的运动,或者是由于一种情感的灌注,或者是由于感官的无力,或者是由于印象产生的方式”,而导致了“种族假象”的产生

。这样一来,人的理智就变得好像是一面镜子,由于不规则地接受光线,因而把事物的性质和自己的性质搅混在一起,使事物的性质受到了歪曲,改变了颜色。

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打破“四个假象”!

显然,培根所说的“种族”只具有比喻的意义。但是,事实上,个人对外部事物的感知,原始的、种族的因素倒的确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为从发生认识论的角度看,作为心理建构、认知建构的基础,乃是集体无意识;而集体无意识则直接来源于集体表象。如果我们把由于种族原因而形成的集体无意识,作为培根所说的“人的精神的实体气质相同”、“成见”、“狭隘性”等等性质的根源,那倒的确揭示了“种族假象”的本质,并从而使培根的比喻获得了科学的内涵。

【洞穴假象】

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打破“四个假象”!

基本概念:缘于个人思想、身体、教育和习惯的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有的认知特性。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说:人们追求科学只不过求的是自己的小天地,根本不是公共的大天地。当一个的思想方法成形后,实质上就形成了一定思维模式,可以将这种个性化的思维模式看成一个洞穴。洞穴假象属于独特个性假象。

常见的形式:

1、在某一学科付出了大量努力,执著于相关学科和思维定式(偏执)。先入为主,戴着有色眼睛看待现有的事物,把自己原有的想法强加在这些东西上。

2、某些人观察事物时适于发现事物的不同或相同之处。当一个人心稳重,而且够敏锐,他就能够全神贯注地思索,发现最细微的差异;当一个人心高扬而悠远,他就善于发现事物最精妙和普遍的相似之处。若运用不合理,或因追求差异而判断失误,或因追求相似而一无所得。

3、某些人认为古代的一切都无比美好,而内心则对新事物发疯似追求的两面性。对古与新的矫揉造作,不会对人们的求知有所裨益,也不能有正确的判断。

4、仅依靠单纯的认知,只能认识和理解是松散的某个部件(或分子),不会对其本质有真正的认识。但如果我们只认识事物的组织和结构(或原子及分子结构),对事物的理解又会承受不了重负而迷乱。因此,以上两种认识事物的习惯和方法,必须相结合交替使用,才能对事物有深入的了解和整体的认识。

思考:培根说洞穴假象干扰人类的理解力最历害,也是人们最应该加以警惕的。我想个性化的思考模式产生假象后,往往不易被及时纠正,并且多数情况会越陷越深。当一个人将某一假象,错误的认定为真理时,通常会在此后学习和与他人交往中,不自觉地寻找更多的证据来进一步固化错误的认知,所以说洞穴假象具有更大的危害。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就是一种典型的洞穴假象,这一错误持续了近一个世纪。在自然科学中这种现象更多,最著名的牛顿力学中的错误,经历近300年后才被爱因斯坦证实是错误的。人们常说的解放思想主要是针对被固化的洞穴假象错误来说的。

如果说“种族假象”是一种<strong>集体假象,那么,“<strong>洞穴假象”则是一种个人假象。培根认为,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洞穴”。正是由于这种洞穴的作用和影响,“使自然之光发生曲折和改变颜色。”他所作的这一比喻在于表明,由于每个人都有他自己所特有的天性;或者是由于他所受的教育和与别人的交往,或者是由于读书和他所崇拜的权威;或者是由于印象产生于具有成见的人心中抑或产生于漠然无动于衷的人心中而有所不同,如此等等所造成的,便不仅仅是各个人的精神各不相同,而且还变幻不定。这样,就形成了各个人的不同的假象。正是基于这一观点,他认为:“‘洞穴假象’的产生是由于每个人的心理或身体上的特殊结构;也是由于教育、习惯和偶然的原因。这种假象是很多的,而且各式各样。”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不仅个人的人格建构,而且个人的知识建构,既要受到先天性因素(本能、集体无意识、尤其是性格)的作用,也要受到后天性因素(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生活经验)的影响。因此培根把“洞穴假象”界定为“个人的假象”,并且产生于后天的原因,这无疑是颇有见地的。由于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洞穴”,因而才使这种假象不仅是各式各样的,而且总是同个人的性格有高度的关联性。

【市场假象】

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打破“四个假象”!

基本概念:人们交流是通过谈话来实现的,而谈话必须采用约定俗成的文字。对于一这重要文字,学者们习惯倾向用自己对文字的理解定义或注解,因此会引出一些交谈中各自不同的幻想。这种通过文字和名称的组合形成人类特定的影响理解力假象,属于交互式假象。

基本表现形式:

1、第一种文字假象:有些事物观测不到,通过幻想产生了名称,而实际上并不存在(比如前人所设想的空间“以太”)。这种假象通常比较明显,所以也较易剔除。

2、第二种文字假象;有些事物真实存在,但名称却是混乱的,而且含义不清、定义不当,随意不按规范地抽象。

3、文字通常是约定俗成,仅从文字本身,很难从浅显过渡到深刻。因此,在正式的讨论时往往是以对文字和名称的辩论而结束;相反数学家习惯和经验,是在开始讨论前用定义把要讨论的事先固定下来,再进行(定性、定量、定向)交流。

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打破“四个假象”!

思考:人们总认为自己的理性可以把握文字中的所有含义,并肯定可以通过文字的交流提高理解力;但有时文字对人的理解力也起反作用,让理解走向一个极端,或成为一种诡辩。所以在思想交流的过程中,有关各方事先应统一规范所使用的文字和名称,尽量避免市场假象的产生。

由人们彼此交往、互通信息的活动中形成的假象,培根称为<strong>“市场假象”。不言而喻,不仅信息的交流,而且相互的交往,都是借助于语言来进行的;之所以会形成这种假象,根源也就恰恰在语词上。因为语言的意义是根据普通人的理解来确定的,如果用语选择得不恰当,就会阻碍人们的理解。尽管人们相信他们的理智能够正确地使用语词,但实际上语词也会反作用于理智,并且正是由于这种情况而使哲学和科学流于诡辩和无能为力。他指出:“语词加于理智之上的假象有两种。它们或者是不存在的事物的名称(因为正如有由于缺乏观察而没有命名的东西一样,也有由于幻觉的假设而产生的、在实际上没有东西与之相应的名称),或者是它们是存在的、但是混乱而没有明确定义的、匆匆忙忙地和随便从实际引申出来的东西的名称。”他断言:“语词显然是强制和统治人的理智的,它使一切陷于混乱,并且使人陷于无数空洞的争辩和无聊的幻想。”

毋庸置疑,语词的不准确、多义性以及由此而造成的理解—解释上的混乱,是形成“市场假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且,正是这个缘故,在现代,才形成了语义学、语言哲学等学科,以试图消除语言所造成的混乱。但同样重要的是,语言作为信息交流的工具,它所传递的不但可能有假信息,而且也可能由于受纳者在解读信息时误解了信息的含义,从而导致“市场假象”的产生。在人们的各种假象中,最主要的是“市场假象”;而“市场假象”之得以形成,便在于人们彼此之间的以讹传讹和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解读信息。

【剧场假象】

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打破“四个假象”!

基本概念:有些设想是源于各种理论教条、公理及相关的一些错误论证,其中通常会产生许多不被公众注意的假象,由于这类假象原因雷同,错误迥异,属于重复式假象。

基本表现形式:

1、人们在宗教和神学方面过于痴迷,总可以构想出很多假设,建立起许多教条;后人又依照这些教条产生假象。就象编制故事一样,故事总比真实事物更为紧凑、更为文雅、更符合人们所希望的样子。这类假象属于迷信的。

2、拿一些事例视为权威,对于所考查的事物不加以核实(验证),又不认真考察其符合性,仅凭智慧的沉思和情感的激动,就提出与事例相仿的设想。所以产生了经验类的假象。

3、还有一类剧场假象是诡辩的。这类假象的产生源于单纯的和脱离实际的逻辑推理,通常是先于经验按自己所想把问题规定下来,然后力求在经验中获得证据,再把经验曲解后用于产生适合原设想的论断。

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打破“四个假象”!

思考:培根主张:把宗教的东西还给宗教,把信仰的东西还给信仰。其目的是:让我们的理解(或认知)真正在各种束缚中解脱,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解放思想);只保留符合实际的实验,经验就是最好的论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剧场假相”是哲学家所概括的人类认识活动中的一种误区。<strong>其含义是认识主体有某个先入为主的成见,为了证明这种成见的正确,往往只去寻找那些有利于该成见的事例,而对于不利于该成见的事例视而不见。这就像编剧或导演,为表现恋人间的幽会,常常会制造一种与之和谐的剧场审美效果,如选取月色如水、绿草如茵作布景,而真实的生活可能是月黑风高、残枝败叶……剧场假相是移情布景,以善伤真,是为了价值理想不惜掩盖、扭曲事实。

培根指出,这是从各种哲学教条以及从证明法则移植到人心中的假象。因为在他看来,<strong>“一切流行的体系都不过是许多舞台上的戏剧,根据一种不真实的布景方式来表现它们自己所创造的世界罢了。”所以,他也把这种假象称为“体系的假象”。他认为,这种假象不是天赋的,也不是暗中潜入理智中的,而是“从哲学体系的剧本和乖谬的证明规则印到和接受到人的心里上面来的。”由此表明,“剧场假象”的形成,正如我们看戏一样,虽然目的在于娱乐,但却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剧中故事情节的感染,而使剧中所流露出的感情、思想、价值观念等等,被我们所受纳、所汲取。

培根的四种假象说,从实际意义而言,它不仅解决了认识论上的一个根本问题;这个问题并不在于世界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因为它对于人们求得真知并没有实质性意义;也不在于认识的本原是精神还是物质,因为它对于人们求得真知也没有实质性意义。要求得真知,根本在于消除妨碍认识的因素;而培根所提出的四种假象则正是人们通向真理的重大障碍。其所以如此,便在于这些假象的作用和影响,蒙蔽了、扭曲了人们的理智,使人们的思想变得狭隘,囿于成见,受感情的左右,受偏见的支配,以致于主观的意愿操纵着客观的事实。在这种情形下,人们当然难以把握事物的真相,所看见的大抵都是假象而已。以假作真,以假乱真,当然便不能深入事物的内部,以求得对事物的真相的认识。因此,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科学研究中,或者是在哲学思考中,人们尽管可以建构起庞大的观念系统、科学理论、哲学体系,但归根结柢,这些东西大抵都是自欺欺人的把戏而已。所以,只有破除了假象的屏障,人们才可能走向真理。从这个意义上说,培根的这一观点,较之在思维对存在、精神对物质的关系问题上纠缠不休,岂不是要高明得多。但不仅如此,由于培根对四种假象所作的分析,使我们知道了人们仅凭感官去感知事物是不够的,因为感官是不可靠的。但同样清楚的是,人们仅凭理性思维、运用三段论进行推理也是不够的,因为理智也会受到假象的欺骗。诚然,逻辑推理的三段论及其四定律,可以使人们思维清晰,不自相矛盾,因而理性思维是不可缺少的认识工具。但是,如果我们立论是基础在建立在假象之上的,那么,我们就只能得出错误的结论。事实上,历史上的许多悲剧,难道不正是三段论所导致的?所以,培根的观点不仅有助于消除人们对于三段论的盲目迷信,而他所提倡的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则有助于人们从根本上去揭示事物的真相。无疑,这又从方法论上为人们走向真理铺平了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