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宪问》:不怨天尤人是人生修养,还是鸡汤逻辑?

不怨天尤人是人生修养,还是鸡汤逻辑?

首先我们来看怨天尤人的出处。

<strong>【原文】《论语·宪问》

<strong>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论语·宪问》:不怨天尤人是人生修养,还是鸡汤逻辑?

【译文】 孔子说:“没人了解我啊!”子贡说:“怎么说没人了解您呢?”孔子说:“不埋怨天,不责备人,我学了些平凡的知识,从中领悟了高深的道理。了解我的,大概只有天吧!”孔子说:“不埋怨上天给的命运,不在遇到挫折时怨恨别人,通过学习平常的知识,理解其中高深的哲理。了解我的大概只有上天了。”

典故出处:春秋时期,孔子终生为实现自己的主张而忙碌奔波,但很少人采纳他的政治主张,孔子对学生发出感慨,子贡问为什么?孔子说自己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努力学习一些平常的知识,却透彻了解很多的道理,只有老天才能了解自己。后来,从该句话中衍生出成语:怨天尤人。

【南怀瑾解读】“怨天尤人”这四个字我们都知道,任何人碰到艰难困苦,遭遇了打击,就骂别人对不起自己,不帮自己的忙,或者如何如何,这是一般人的心理。严重的连对天都怨,而“愠”就包括了“怨天尤人”。

《论语·宪问》:不怨天尤人是人生修养,还是鸡汤逻辑?

人能够真正做到了为学问而学问,就不怨天、不尤人,就反问自己,为什么我站不起来?为什么我没有达到这个目的?是自己的学问、修养、做法种种的问题。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内心里并不蕴藏怨天尤人的念头。拿现在的观念说,这种心理是绝对健康的心理,这样才是君子。君子才够得上做学问,够得上学习人生之道,拿现代的新观念来讲,就是讲究人生哲学的开始。……

<strong>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一切的进德修业,都是如此。不但是学问的成功、道德的成功、事业的成功,原则都相同:不是进步,就要退步。没有进步,停留在原地,也是退步。尤其对于自己道德的要求,更难!我曾说过,英雄征服了天下,不能征服自己;圣人不想征服天下,而能够征服自己。事实上征服自己比征服天下更难。所谓道德的修养,就是征服自己。上面孔子的话,就是说这个道理。他说譬如我们去挑泥土来堆成一座山,要挑一百担泥土的,已经挑了九十九担,最后“未成一篑”,少了一畚箕泥土。“止”,停止了,因此便不能登峰造极到顶点。是谁使你停止的?我们一件事没有成功,往往推之于客观的环境、社会的因素,但是孔子在这里说那是不可能的,“吾止也”,还是自己心理的疲劳与退缩,不是客观因素。他又说,譬如填平一块土地,倒一畚箕泥土上去,就看到更高一点,这个进步,也不是外来的因素,而是自己的成功,这里他所强调的,是指一切的作为,其成功或失败,都在于一个人自己,不要推之于外来的因素。外来因素之所以形成,也是自己本身的关系。……

“贫而无怨”的“贫”并不一定是经济环境的穷;不得志也是贫;没有知识的人看到有知识的人,就觉得有知识的人富有;“才”也是财产,有很多人是知识的贫穷。庄子就曾经提到,眼睛看不见的瞎子,耳朵听不见的聋子,只是外在生理的;知识上的瞎子,知识上的聋子,就不可救药。所以贫并不一定指没有钱,各种贫乏都包括在内。人贫了就会有怨,所谓怨天尤人,就牢骚多,人穷气大,所以教人作到“安贫乐道”。这是中国文化中,一个知识分子的基本大原则。但是真正的贫而能安,太不容易。

《论语·宪问》:不怨天尤人是人生修养,还是鸡汤逻辑?

现在有人,拿“安贫乐道,知足常乐”这两句话,批评中国文化,说中国的不进步,就受了这种思想的影响。这种批评不一定对,“安贫乐道”与“知足常乐”,是个人的修养,而且也少有人真正修养到。我们当然更不能说中国这个民族,因为这两项修养,就不图进取。事实上没这个意思,中国文化还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鼓舞的名言,我们不可只抓到一点,就犯以偏概全的错误。这两句话,是对自己做人做事的一个尺码、一个考验。——南怀瑾先生《论语别裁》

<strong>但也有人质疑:一味的不怨天尤人,是不是也太衰了点儿?也太懦弱了?他们认为,我们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上,你想处处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咱没那么大罪过呀?比方说孩子上不起学,你可能就怪,谁让我不是大款了;到医院看不起病,谁让我不是高官了,没有公费医疗了;买不起高价的商品房,愿我自个儿没奋斗好没出息,那我要挣了大钱,我不就能买起了吗?一切你都别怨外边,也别怨政府,也别怨社会,你怨自个儿没能耐。

《论语·宪问》:不怨天尤人是人生修养,还是鸡汤逻辑?

<strong>但这种“不管世界多丑恶,我坚持心里美”的腔调,是最常见的心灵鸡汤模式。在这个模式里,有走心的小清新,有所谓的正能量,貌似很有哲理。

与以往一样,一些没有逻辑、没有常识的人沉溺在“正能量“里无法自拔,抱着在排泄物里挑饭粒的态度,于失落中探索“人生的真谛”。

心灵鸡汤,无非是打着“感恩”、“知足”旗号,本质却是让人麻木,并抹杀是非,它与鸡汤文中常见的“凡事在自己身上找问题”、“活着要感恩”等说法一脉相承。如果继续深究,则可以与“坏事变好事”这一当下流行的行事风格挂钩。

大家之所以极度反感心灵鸡汤,原因正在于此。受心灵鸡汤荼毒的人们,往往笃信一向推崇的忍让、感恩和逆来顺受,甚至会对各种抗争行为、维权行为表示不满,提出“这样做没用”、“这样会把社会搞乱”之类的看法。

《论语·宪问》:不怨天尤人是人生修养,还是鸡汤逻辑?

可是,这个世界早就告诉了我们,自由与幸福都不是凭空飞来的,更不是心灵鸡汤带来的。很多年前,龙应台就提出了“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的质问,可是,如今一些人却试图告诉你,这个世界的所有丑恶,还有你的各种悲观不满,都是你自己的心态有问题。

而这种逻辑简直荒谬,都是不折不扣的精神胜利法。

《论语·宪问》:不怨天尤人是人生修养,还是鸡汤逻辑?

所以,警惕心灵鸡汤吧,那种陈腐的价值观,也与现代公民意识完全相悖。我们需要的不是鸡汤,而是利用科学和权力,将与黑暗、邪恶、虚假、腐化、不公、不正的光荣斗争进行到底。不怨天、不尤人并非是至理名言,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确也是值得警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