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併購“後遺症”:淨利不足伊利一半,兩公司鉅虧

蒙牛并购“后遗症”:净利不足伊利一半,两公司巨亏

蒙牛正迎來新一輪的人事變動。繼中糧集團總裁於旭波接替馬建平擔任蒙牛董事會主席職位後,1月15日,蒙牛助理副總裁趙傑軍出任現代牧業非執行董事。

管理層變化的背後,蒙牛的“全產業鏈”佈局也逐漸浮現。收購雅士利、多美滋補足奶粉短板,加碼現代牧業、聖牧高科寄希望改善上游奶源。

“買買買”的模式並沒有為蒙牛的業績“插上翅膀”。近兩年來,蒙牛與伊利營收差距反而逐漸在拉大。

從蒙牛收購的幾家資產來看,除雅士利剛剛扭虧為盈外,現代牧業、聖牧高科母公司中國聖牧2018年上半年分別虧損1.4億元和10.67億元。

蒙牛并购“后遗症”:净利不足伊利一半,两公司巨亏

2018年上半年,蒙牛營收為344.7億元,與伊利相差約55億元,15.6億的淨利潤不足伊利的一半。

對於收購資產接連虧損,1月21日蒙牛回覆搜狐財經表示:“收購戰略緊密結合公司戰略、圍繞全產業鏈佈局制定,目前正在穩步推進之中。我們對實現有質量、可持續的增長充滿信心。”

5年3起併購 <strong>“買買買<strong>”反<strong>拖累業績

作為蒙牛乳業的兩大股東,中糧集團與達能分別持有蒙牛約30%的股份。

在蒙牛目前的董事會中,“達能”出身的盧敏放擔任總裁,“中糧系”吳文婷為另一位執行董事。

新上任的董事會主席於旭波同樣出自中糧,曾擔任中糧集團總裁。選用中糧總裁“坐陣”蒙牛,可見中糧對蒙牛業務的重視。

搜狐財經統計發現,2009年中糧入股蒙牛後,從2012年到2018年5年期間,戰略併購頻繁。

蒙牛并购“后遗症”:净利不足伊利一半,两公司巨亏

除了引入達能、丹麥Arla Foods戰略大股東,蒙牛的併購主要圍繞爭奪上游奶源和拓展奶粉業務展開。

奶源問題,一直是蒙牛之痛,也是造成目前伊利和蒙牛利潤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

2017年,通過不斷增持現代牧業,蒙牛及其一致行動人的持股比例已達到37.7%,蒙牛成為現代牧業的實際控制人。2018年12月,蒙牛擬626.79萬元收購現代牧業下游閒置資產。

不過,現代牧業從2013年到2017年,已經連續5年虧損,合計虧損達30.97億元。直到2018年上半年,現代牧業才獲得了1.4億元的盈利。

蒙牛并购“后遗症”:净利不足伊利一半,两公司巨亏

此外,蒙牛近期擬以3.03億併購中國聖牧下游企業聖牧高科51%股份。儘管中國聖牧擁有蒙牛及伊利共同渴望的有機奶資源,但根據財報,中國聖牧目前處於鉅額虧損中。2018年上半年,其虧損10.67億,利潤同比下降16819.86%。

奶粉業務曾是蒙牛的短板。在擔任蒙牛總裁之前,盧敏放曾任蒙牛旗下子品牌雅士利集團的總裁一職。2013年之前,其還擔任過多美滋總經理。

2013年6月,蒙牛以124.6億港元的代價拿下雅士利。隨後的2014年,蒙牛達能戰略合作升級,達能入股雅士利成為雅士利第二大股東。

這曾是國內奶粉行業當年最為顯赫的併購大戲,然而雅士利之後的發展並未取得預期的效果。2014年~2016年,雅士利營收、淨利連續下滑。2016年、2017年,雅士利分別虧損3.2億元和1.8億元。這一情況直到2018年上半年才有所好轉,雅士利以淨利潤0.41億元得以扭虧。

蒙牛并购“后遗症”:净利不足伊利一半,两公司巨亏

業內人士分析表示,接連收購失敗,讓蒙牛背上了“沉重的負擔”。從最早收購的現代牧業,到最近入股聖牧,蒙牛雖然有可能通過收購增強自身業務,但也可能重蹈覆轍,再次拖累業績。

不過,也有專家持樂觀態度。

乳業分析師宋亮認為,目前收購的企業在慢慢扭虧為盈,對於聖牧,上游龐大的固定資產整合,下游靈活一點,盈利並不困難。“蒙牛頻繁收購主要為了迅速打造屬於自己的產業鏈體系,完成2020千億目標的計劃,加快推動市場國際化發展。”

中國品牌研究院研究員朱丹蓬表示,蒙牛收購非常有目的性,從雅士利收購增加嬰幼兒奶粉佈局,體量方面考慮,現代牧業產業端夯實,聖牧有機奶粉的資源,中長期戰略來說,收購虧損企業性價比較高,依託蒙牛綜合實力、體量扭轉並不難。

<strong>與伊利差距加大 “雙千億”目標承壓

蒙牛不斷收購的背後,同樣面臨伊利的市場擠壓。近年來,蒙牛與伊利的營收逐漸拉大。2017年,伊利、蒙牛營收分別為680億元和601億元。2018年上半年,伊利營收再次超過蒙牛54.73億元。

而8年前的2010年,蒙牛以302億的營收反超伊利。“曾經的輝煌”造就了中國乳業目前雙寡頭的格局。

蒙牛并购“后遗症”:净利不足伊利一半,两公司巨亏

分析二者,除了收購企業虧損帶來的業績壓力,蒙牛與伊利的差距,主要在於營收和成本控制方面。

根據2018年上半年的數據,目前液態奶和奶粉是蒙牛最大的兩項業務,營收分別為289.32億元和29.47億元,同比上升14%和65%,佔到全部產品營收的84%和8.5%。

蒙牛并购“后遗症”:净利不足伊利一半,两公司巨亏

(蒙牛業務構成)

液態奶同樣是伊利的營收主力。2018年上半年,伊利液態奶銷售額319.2億元,奶粉及奶製品收入38.67億元,分別佔到總營收的81%和9.8%。兩項業務,伊利分別超過蒙牛約30億元和9億元。

這也是蒙牛寄希望通過收購,不斷增強兩項業務的原因所在。蒙牛2018年上半年報顯示,由於產品結構優化及原奶價格維持相對較低水平,毛利率較去年同期上升3.6個百分點至39.2%。伊利同期的綜合毛利率為38.67%,蒙牛在毛利率方面已經和伊利同一水平。

而從成本控制方面,除了加強奶源佈局降低成本外,銷售費用也成為乳業支出中的大額成本。

蒙牛并购“后遗症”:净利不足伊利一半,两公司巨亏

2018年上半年,伊利和蒙牛淨利潤率(淨利潤/營收)分別為8.7%和4.5%,伊利約為蒙牛的2倍。

渠道和廣告宣傳成為蒙牛拉昇業績的重要方式,儘管業績仍有較大差距,廣告費用方面蒙牛與伊利的投入幾乎持平。

2018年上半年,伊利銷售費用達到101.7億元,同比上升32.98%;蒙牛不相上下,銷售及經銷費用上升39.6%至99.75億元。

單對比廣告費一項,伊利廣告營銷費為59.62億元,同比上升38.9%,佔營收比例為14.9%;蒙牛公佈的廣告及宣傳費用為44.8億元,同比大幅上升66.9%,佔到營收的13.0%。

從未來的佈局方面,伊利正在加快國際化進程及拓展多元化業務。

除了在新西蘭等地建立乳業基地外,伊利於2018年11月29日正式收購泰國本土最大冰淇淋企業Chomthana,同全球34個國家和地區與覆蓋原輔材料、產品包裝、智能設備等多個行業的700多家供應商建立合作關係等。

同時,伊利於2018年12月對外公佈將投資7.43億元,新建伊利長白山天然礦泉水飲品項目。

而蒙牛對外擴張動作頻頻,這一切都指向蒙牛的“雙千億”目標。自盧敏放在2016年接任蒙牛乳業總裁一職以來,提出在2020年完成“雙千億”目標。

對於2019年的發展規劃,盧敏放在集團客戶年會上表示,2019年要重點圍繞華東、華北、華南、華中四大區域市場提升銷量,建設專屬冷鏈物流渠道;蒙牛的常溫、低溫等業務板塊2019年將繼續下沉渠道;並繼續在產品創新與升級方面加大投入等。

朱丹蓬對搜狐財經表示,從競爭角度,伊利、蒙牛兩者都有很大空間。低溫、嬰幼兒奶粉、巴氏都是雙方的增長點。

“在蒙牛橫向併購擴張的過程中,需要中糧集團的大力支持。”宋亮表示,如蒙牛在收購現代牧業之後,把部分股權轉讓給中糧集團,相當於中糧為蒙牛分擔了部分風險,這體現了中糧全力支持蒙牛的投資併購戰略,並願意為其分擔風險。如此一來,蒙牛就可以輕裝上陣,實現資源的有效整合,從而提升蒙牛的綜合競爭力。

“公司深讀”系搜狐財經精心打造的品牌欄目,聚焦公司報道與深度調查報道。若有意接洽搜狐財經轉載、採訪、爆料等事宜,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一切未經許可的轉載均屬侵權行為,搜狐財經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