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理財
理財產品一直在創新,購買理財產品遇到的坑也越來越新穎。早前常見的坑有:在銀行存款卻買成了保險;購買普通的理財產品卻買成了股票型基金;還有把一些高風險產品宣傳為低風險產品,沒有足夠的風險提示。
那目前比較新穎的坑有什麼呢?
第一,預期收益率特別高,這個主要適用於目前比較流行的結構型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高達9%或以上。但實際情況是這樣高的收益率非常難以實現,然而在宣傳的時候過多宣傳收益率,而沒有提示相關風險;
第二,在銀行能買到各種各樣的理財產品,甚至包括P2P產品。對於此類產品風險提示不夠;
第三,理財產品收取超額管理費的比例過高。目前一些淨值型理財產品對於超過業績基準的收益部分抽成作為超額管理費,但是一些提取比例過高。
私行小學徒
一、推薦高收益、低風險的產品我們都應該知道風險和收益是成正比的,享受高收益,就要忍受高風險。銀行的保本理財產品,年化收益很少有超過4%的,那些年收益動不動就超過10%甚至20%,還承諾保本的產品,一聽就該知道是陷阱。
二、理財經理約你私聊現在銀行查飛單查得很嚴,在銀行櫃檯、大戶理財室等區域加裝了攝像頭、錄音器,所以理財經理如果想要推銷“飛單”,多半會約VIP出去私聊。哪天你的專屬理財經理約你出去談個大項目,你可不要輕易上當了。
三、合同含糊不清如果你打算投資的產品光看合約根本看不清楚到底是什麼,那麼我建議你還是別買了,合約都沒看懂,就盲目投資,才會受騙。
四、沒有雙錄現在買理財產品,按照規定都需要雙錄:錄音、錄像,還需要對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進行評估。如果沒有雙錄,就要小心了,這很有可能不是銀行理財。如果大家擔心買到假的銀行理財,不妨上中國理財網查查真偽。所有的銀行理財產品,不管是在哪個渠道售賣,都會在中國理財網備案。如果在中國理財網上找不到,就一定不是銀行理財產品。在中國理財網不僅可以查真偽,還可以用風險等級、收益、時間這些因素來篩選銀行理財產品。只要是在中國理財網上能查到備案,並且我們核對了合同之後能確定是查詢的理財產品的合同,就不用怕買到假貨了。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小妹讀財 (ID:xmducai)
小妹讀財
1、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不等於實際收益率
資管新規要求,理財產品不能以“預期收益率”五個字來誤導投資者,統一改成歷史“最差業績”和“最好業績”,明確告訴大家理財產品的收益會在這個區間之中。但歷史業績不代表未來,有可能更好但大多數時候只會更差。
目前不少銀行依然未把產品說明改過來,照樣寫著“預期收益率”,大家要明白預期收益一般都是達不到的就可以了。此外,即使能達到預期收益率,由於預期收益是針對一年的投資時間來計算的,而我們的實際投資時間可能是一個月/半年或其他,實際收益率就要乘以對應的時間比例。
2、理財產品募集期黑洞是指
一般理財產品在計息前都會有一個募集期,短則7天,多則一個月,這期間我們投資的資金是沒有利息或者只有活期利息的,也就是說產品佔用了我們本金的時間成本。舉個例子——
假設某款預期收益率為5%的理財產品,募集期是30天,計息期是60天,到期立即返還,小A在開售第一天買入5萬元,產品到期後小A的實際收益是:50000×0.35%×30÷365+50000×5%×60÷365≈14.384+410.959=425.34(元),按照此收益,小A的實際年化收益率僅為425.34÷50000÷90×365=3.5%。
從5%變成3.5%,30天的募集期為這款理財產品打了8.6折,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理財產品募集期黑洞。
3、選購理財產品時要小心飛單和“理財保險”
所謂的“飛單”是指銷售業務員拿到訂單後,不將訂單交由自己公司做,卻將訂單放在別的公司做。就銀行的“飛單”簡單說,就是銀行工作人員利用投資者對銀行的信任,賣不屬於銀行自己的理財產品,從中獲得高額的佣金提成。
這類產品是業務員私下銷售的,如果出了事銀行也只會歸責到業務員身上,並不能給予客戶保障,因為銀行自家或准許代理的產品在出售的時候都會要求錄音錄像,我們也可以以此為依據,如果業務員給你推銷產品沒有進行錄音錄像操作,你得學會說拒絕!
此外,銀行很喜歡給客戶推薦理財保險,多為萬能險,以高息儲蓄來吸引大家。其實萬能險的收益只有4%左右,不高,而流動性卻很差,很多客戶到後來想取錢的時候才發現被卡住,所以購買的時候一定要注意!
多多說錢
通過正規渠道購買的的理財產品沒有什麼坑吧?只是收益高低不同而已。
真正的坑無非就是兩種情況:一是買的壓根就不是什麼理財產品。比如:被銀行工作人員忽悠把保險當成理財產品,買了之後想要把錢取出來時才知道是保險,退保會遭受本金損失。二是被黑心的工作人員掉包了,表面上你是購買了理財產品,實際你的錢被人挪用了,去投資高風險項目。你和銀行簽訂的協議是假的,蓋章也是假的。很可能投資虧損了,挪用資金的人也賠不起,你只好認倒黴了。
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是不一定等於實際收益,只是參考收益,可能最終收益高於預期也可能低於預期。任何理財產品都不保證收益率的,而且除了保本型外其他理財產品都是存在虧本的可能。
要想避免跳坑,購買前就要做些準備工作:一是選擇正規合法渠道去購買,銀行門店、手機銀行、網上銀行、支付寶、微信等平臺都不會有問題。二是購買前認真理財產品說明書,搞清其預期收益、投資方向、風險控制等情況。三是不要聽信推銷人員的一面之詞,哪怕他說得天花亂墜,你要看清楚你簽名的合約,是否合法,裡面的條款能否接受。
另外還有些理財產品收益是有個一個範圍,假設某產品收益浮動範圍為2%-8%。推銷人員可能光說最高收益8%,而不提最低2%收益的事。到最後,收益不高,你再說什麼也沒用。自己買的,白紙黑字的條款寫得清清楚楚,你不能怪誰!
善行財富
理財產品選擇時會存在一些誤區,會有一部分人理解不清楚,比如提到理財產品收益率的問題,理財產品募集期黑洞等等,下面就這幾類共性問題說幾點。
1.坑一:預期收益於實際收益不一致
封閉式理財一般都是預期收益型,在銀行理財產品中有一部分是掛鉤型的產品,資產配置中有一定比例權益類投資,波動性比較大,預期收益率只是在設計產品是的預測數值,實際收益還要看掛鉤資產的業績表現,在銀行的非保本浮動收益性產品中都會有風險提示,實際收益和預期收益並不一定完全一致,只是大部分都能夠達到預期標準而已。
2.坑二:預期收益和到期收益差別很大
有些機構為了博眼球,會把理財產品的宣傳語上做一些小“手腳”,比如一款產品的期限是18個月,產品宣傳上會寫到期收益率是8%,很多人會誤以為這是預期收益率,實際上這是用18個月的收益來做的一個回報率,並不是真正的年化收益,實際上應該是8%*12/18=5.33%
3.坑三:理財產品募集期黑洞
在購買理財產品時一定要注意一點,理財產品都有一定的募集期,會有一個募集規模,在募集期內資金是不產生收益的,只按照銀行活期利息來計息,這是和貨幣基金有很大區別的,貨幣基金可以實現T+1確認份額產生收益,但是理財產品只有在募集期以後才會真正的有理財收益。一般來講銀行理財產品的募集期都在3-5天,也有長達7天甚至10天以上,以此為基礎,理財產品的實際到期收益會打一些折扣。
比如,一款91天的理財產品,假如預期收益為4%,募集期是7天,我們投資了5萬元,那麼到期後會產生的收益就是50000*0.35%*7/365+50000*4%*84/365=3.35+460.2=463.6元,年化收益率算起來應該是3.7%,募集期的越長相對的偏差就會越大一些。
<strong>以上就是理財產品中常見的一些坑,但是這些坑都是建立在你購買的是正規理財的基礎之上,如果你購買了虛假理財或者遭遇了“飛單”,那就不是坑這麼簡單了。
不立而立
一般情況下收益與風險成正比,所以只需要看預期收益和以往的歷史收益就知道理財產品風險的高低了。
但這只是一般情況,實際操作中,要靈活應用,什麼是靈活應用,就是要了解事情的本質。比如之前的P2P,年化收益可能只有10-20%之間,但實際上最後大部分投資者本金都拿不到,這是事實,所以實操中,第一你要了解資金的去向,第二你要評估這些資金所做的投資風險有多大。比如資金拿去買股票,和買股票指數風險是不一樣的。
具體到題主的問題,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和實際收益肯定不一樣,實際上可能相差很大,比如一隻公募基金,主要投資大消費板塊,就是買茅臺等一類股票,在2018年之前走勢相當可以,那麼標註預期收益率20%,然後你買入,在2018年就是這些股票跌得最兇,最終結果虧損30%。
理財產品募集期黑洞,前面有答主說了,募集資金之前有一個資金凍結期,一般幾天時間,這段時間不是按照那個收益算的,所以在買理財的時候要將這個時間空窗期扣除掉再來核算收益。
最後選購理財產品到底要避免那些坑,上面已經說了,要了解事情的本質,就是要看清楚產品說明書,不要懶,你今天所有的懶,今後都會為它買單。
如果實在沒有理財知識,那就老實一點買四大行的理財產品,收益相對低一點,但安全有一定保障。
本偉投資日誌,歡迎關注。不代表投資建議!
本偉投資日誌
從銀行角度講銷售理財產品賺的錢屬於中間業務收入,賣一款年化收益在市場中游的理財產品收入只是千分之2-5,注意是收入,不是利潤哦,還要考慮稅,網點運營ect一大堆其他的成本,所以理財銷售不到達一定的規模,銀行基本不!賺!錢!銷售理財是銀行獲得客戶的手段而已。
而在理財起息之前的活期存款對銀行的意義就不一樣了,銀行只需要支付活期存款利息給客戶就可以賺取淨利息收入,再加上客戶如果經常購買一個月短期理財,一年下來活期的日子很長的(具體算賬看配圖,一目瞭然)。
追求短期流動性,犧牲部分收益無可厚非。那麼劃重點的來了!!!:::
買理財的同時,簽約一個銀行的寶寶類產品(主流的股份制銀行都有)這樣在起息之前投資者獲得的是貨幣基金收益(遠高於活期存款)起息後自動轉理財,到期後又轉成了貨幣基金,週而復始,資金年華收益可以顯著提升!
金融業的張智
只要是投資產品,最重要的就是洞察最本質的底層資產。
如果能讓你看到底層資產的項目最好。
但是有一些項目其實我們是不知道投到哪裡去了。
還有一些就是你以為的是優先,其實已經是別人的劣後了。
這些都是需要避免的坑。
品牌效應可以借鑑,但是相對來說,品牌不代表權威。
還是應該自己去分析真正的底層資產,假設是債權類產品,那麼最重要的當然是他有沒有還款的能力,說破天,如果他不還款了,各種什麼擔保,最後走流程就類似,即使拍賣抵押,真心不知道自己是優先還是劣後了。
希望以上回答對你有幫助。
財富匯盈金融界百保箱
裡面的坑還是比較多的。尤其是中老年人缺少理財經驗和意識的要尤其注意其中的風險。
1.保險也屬於理財產品。不少老年人到銀行去想買銀行的理財產品,結果有人被忽悠買成了保險。當然有些分紅保險收益比較高,到期之後會順利還給你。但是有些如果你提前支取本金,可能還會虧本金的。
2.預期收益肯定不等於實際收益。就算他再怎麼運作的好,說未來收益預期有多高,那只是一個噱頭,還是要看到期後的實際收益,一般風險性的能比較高,債券型都比較保守低一點。
3.作為一個產品。要首先要廣告宣傳的。這個拉客戶的時期,就是募集的時候,這段時間內是不產生收益的,只按照銀行活期利息來計息。也就是募集期時間越長,你損失的利息就越多。選擇的時候就要看清楚,時間越短越好了。
我是夭夭,專注金融,等你關注哦。
夭夭財經
理財產品主要看選購的品種,總體來說選擇理財產品需謹慎!
①通常情況下很多的理財產品說年收益高達20%或者更高,這些百分百都是坑!理財收益沒有那麼高的理財產品,很多普通的理財者會上當!
②理財產品通常情況下都是選擇基金、股票就好,其他的什麼衍生投資品種很複雜,風險也很大,比如黃金外匯等等!這些品種堅決不碰,只做基金或者股票的理財就好!
③基金理財中的坑:1、基金只購買指數基金、債券基金,其他基金都不建議碰。2、股票型基金風險大。3、混合基金行業內為了有好的業績,所謂混合基金其實都是股票基金。4、保本基金與貨幣基金基本上沒什麼收益,購買意義不大。5、債券基金只買長期純債基金,短期收益肯定虧損,長期來看收益非常不錯!
④股票市場購買的是上市公司,這裡面的坑就是很多投資者自己的坑,相信什麼所謂的技術分析,KDJ啥啥的,最後虧損的一塌糊塗,股市購買的是上公司,研究其公司的價值,未來這個公司的業績是否會持續的增長,這才是重點,市場對某一產品的需求不斷的擴大規模,公司的業績好股價自然而然上漲的好,那麼什麼主力資金、低吸啥的,短期操作沒一個掙錢的,長遠目光看待投資,必定收益滿滿!比如你10年花3000元購買格力空調,換成購買其格力的股權,到現在上漲多少倍了?自己算吧!
最後說理財中很多的坑,層出不窮需要的是長期的不斷學習,當有一天你自己能看一眼看懂商業時,離財務自由之路不遠了,也不會再掉進去這些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