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的事業:《管理學季刊》學術創業三年

共同的事业:《管理学季刊》学术创业三年

共同的事业:《管理学季刊》学术创业三年

<strong>共同的事業:《管理學季刊》學術創業三年

<strong>李新春、徐二明、李垣、李海洋

(《管理學季刊》創始人、首屆聯合主編)

轉型經濟、新興經濟體、以及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這幾個概念大致刻畫出了中國經濟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光輝歷程。其中,面向企業實踐的管理學研究和教學在這一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中國商學院的快速成長、從管理知識的引進學習到走出去請進來的國際交流合作、到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面向本土管理知識創新以及與實踐相結合的學術自覺和抱負,都意味著管理學科的繁榮發展是我們在這個時代的重要機遇和追求,同時,我們也面臨著本土管理學學術創新走向全球化和做出中國獨特貢獻的挑戰。

一門學科走向成熟的一個簡單標誌是其學術共同體和學術平臺的建構,尤其是學術期刊的發展。學術期刊是學科交流和創新發展的重要平臺和指向。在過去四十年,一些重要的學術期刊,如《管理世界》、《經濟研究》、《南開管理評論》、《管理科學學報》和《中國工業經濟》等對中國管理學科的發展發揮了很大作用。實際上,國內大多數管理學者都是通過在這些期刊上發表論文開始其學術事業的。儘管近年來國內學者的國際發表在不斷增加,但本土中文期刊則似乎更多地承載著發展中國本土管理學知識創新的使命,這些期刊的貢獻功莫大焉!

進入21世紀,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角色地位明顯上升。新技術、全球化經濟、國際社會和政治環境的複雜性也給企業管理帶來了新的挑戰。這意味著對管理學知識體系和理論創新的要求更加迫切,因應時代的要求,中國大陸和海外華人學者在這一輪管理學知識創造中也理應做出更大的貢獻。同時,隨著全球管理學者對中國經濟和管理實踐的重視,可以預計,中國管理學者以及關注中國問題和管理實踐的研究將面臨著很大的發展機會。相對於這一發展前景,我們的學術平臺尤其是學術期刊的發展似乎顯得供給不足,且存在結構性問題。“供給不足”是指高水平的學術期刊太少,嚴重落後於學術創新發展的需求;而“結構性問題”則表現為,現有的學術期刊大多專業化不足,定位比較寬泛,在規範性和嚴謹性上也都有進一步改善的空間。這也使得國內學者更願意把自己的優秀學術成果投向具有較好聲譽的國際期刊 (雖然這些期刊可能缺乏對於中國問題和實踐的深刻把握)。因此,缺乏高質量、專業化、規範性的學術期刊是制約我國管理學學術創新和發展的一個關鍵性要素。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管理學季刊》於2016年正式創立,我們帶著一種使命感開始創業。本文將記錄我們創刊三年的歷程和感悟,帶著感恩之心,將創業初心和願景與諸位同仁分享。

<strong>一、 初創的印記:夢想和機緣

2015年7月中的某一天,萊斯大學的李海洋教授到天津大學開會,晚上在天津水晶宮飯店與北京大學的路江湧教授和南京大學的賈良定教授飯後茶聚。閒聊間,海洋教授提議想創辦一個戰略管理方面的學術期刊,江湧和良定教授也對中國管理學學術發展懷揣夢想和憧憬, 於是,大家一拍即合,意氣風發,直至深夜仍談興不減,併為未來的期刊命名《戰略與組織學報》。第二天,海洋教授向張燕教授商討創辦學術期刊的想法。張燕教授馬上建議,應該和當時還在上海交通大學管理學院擔任院長的李垣教授進行聯繫。這其中有一段因緣。中山大學管理學院於2006年創辦的《中大管理研究》(以書代刊)發展已近十年(2012年入選CSSCI來源集刊目錄),當時也正在考慮,如何改變以往院辦雜誌的思路,探討新的發展模式。有意思的是,在海洋與江湧、良定教授商談創辦期刊之前,中山大學李新春教授也正在與李垣和徐二明教授(當時在中國人民大學)一起探討,是否可以基於《中大管理研究》的改刊,多校合作創辦一個高水平的戰略管理與創新研究的專業期刊?正是機緣湊巧,張燕教授事先從李垣教授那裡得知這一想法,於是,她極力促成兩邊合作一起來創辦新的期刊(張燕教授的功勞不可忽視!)。這樣,兩邊的想法不謀而合,一個新的學術“創業”思路呼之欲出。

首先確定的是,國內的學術發展有著創立一個專業化、與國際接軌的中文學術期刊的必要,尤其是在戰略管理、創業創新和組織領域。近年來,已有不少以書代刊的嘗試,這包括中國人民大學徐二明教授創辦的《戰略管理》、南京大學創辦的《南大管理評論》以及中山大學創辦的《中大管理研究》等,同時,《管理學報》、《外國經濟與管理》等刊物也在大力推進中國管理研究和與管理實踐之間的對話。但管理學期刊的專業化發展還有較大改善空間,同時,由管理學者來共同推進發展的期刊還基本上沒有。類似於美國戰略管理學會的會刊SMJ,我們最初希望定位於戰略與組織,所以取名《戰略與組織學報》,後來,鑑於戰略管理與創新創業的日益融合,我們認為還是將定位適當放寬,把創新創業的研究也納入期刊的主要方向,並由此提出創辦《管理學季刊》的思路。

一段機緣成熟的聚會和夢想的交集,成就了最初的願景:聚集全球一流的管理學者,致力於中國管理學的理論創新和發展,尤其在戰略、創新創業和組織領域打造一個一流的中文期刊,成為推動中國管理理論創新的重要平臺。超越校辦刊物的思路,將專業領域諸多學者之前分散的努力匯聚起來形成學術共同體,創辦一個開放共享的高質量期刊平臺,成為《管理學季刊》的創刊宗旨。不經意間,這與我們這個萬物互聯的平臺和創新經濟時代完全契合了。我們很幸運地踏著時代的節拍前行。

<strong>二、 揚帆起航

經過將近半年的醞釀、磋商與協調,2016年1月9日,《管理學季刊》創始會議在上海交通大學中心校區一幢有著上百年曆史的老建築召開,季刊從這裡起航,似乎有著某種歷史感、時代感和使命感的融合。李垣、徐二明、李新春、李海洋、賈良定、梁建、辛宇和季刊編輯部朱沆參加了此次籌備會議。會議正式確定了由十七位海內外華人教授專家組成第一屆編委會,並由李新春、徐二明、李垣和李海洋擔任創始聯席主編,來自美國萊斯大學的李海洋教授則將國際一流期刊的經驗和標準帶進辦刊過程中,這是一個全球華人管理學者組成的“戰隊”。經過深入討論,會議明確了季刊的聚焦領域,並提出“打造戰略、創新創業和組織管理領域的一流中文學術期刊”的戰略定位。會議還借鑑國際期刊的成熟做法確定了季刊的評審制度——即由專業領域編輯主持雙匿名評審,再由聯席主編最終決定是否接受並定稿。根據編委們推薦的人選,會議討論並確定了由來自各大高校的七十餘位相關領域專家組成的審稿專家委員會,作為保證評審質量的基礎。坦率地講,很少有國內的期刊擁有這樣一個專業的、多元化的、來自於全球的一流學者組成的編審隊伍。季刊的事業從一開始就薈聚了這樣一批有理想抱負、有全球眼光和專業水平、更有奉獻精神的編委團隊和審稿隊伍,這支近百人組成的隊伍懷揣夢想開始了一個艱難但充滿希望的事業。

2016年6月17日,《管理學季刊》在2016年中國管理研究國際學會(IACMR)杭州雙年會上舉行首發儀式。儀式由聯席主編徐二明教授主持,聯席主編李新春教授介紹了季刊的 成立過程與目標定位,並與聯席主編李垣教授、李海洋教授分別就家族企業與創業、創新和戰略研究的前沿話題發表了講演。張燕教授作為SMJ的副主編,一直非常關注並積極支持季刊的發展。她通過“如何做高質量的戰略管理研究”的報告主題,期望提升中國管理研究在國際學術界的貢獻,支持《管理學季刊》的發展。季刊的發佈得到廣大學者和博士生、研究生同學的支持,會場氣氛熱烈。剛從出版社印刷廠趕製出來的季刊還透著油墨的香味,打開第一篇文章,就是國際著名組織行為學者徐淑英教授的開篇文章:《商學院的價值觀和倫理:做負責任的科學》。徐老師給予季刊以厚望,以學術研究者的責任和良心為主題,討論管理科學研究的方向和未來,尤其是商學院的學術制度和學術規範。季刊以此文為開端,也旨在為季刊奠定一種使命感和責任感,為社會做“負責任的科學”,承擔起時代賦予的使命和中國走向世界的學術擔當,徐老師的首篇名家專稿為季刊確立了方向。有趣的是,作為季刊首篇以及三年後(2018年)最後一期(本期)的名家專稿都是徐淑英老師的文章,本期名家專題《負責任的商業和管理研究願景》,則更進一步闡釋和明確了“負責任的商業和管理研究”的內涵和意義。這一前後呼應,既是巧合,也是季刊一以貫之地對中國管理研究的方向和使命的關切。

<strong>三、健康成長

創刊三年,時光匆匆。過去三年,《管理學季刊》開始了新創事業充滿挑戰和希望的航程,在全體季刊人(編委、編輯部、審稿人、作者、讀者)的共同努力和呵護下快速成長,在社會的關愛支持和肯定中堅定信心獲得力量,在共同的事業奮鬥中發現季刊的使命和未來。

出版三年來,季刊的投稿領域越來越聚焦,投稿質量不斷提高。一流期刊的定位和嚴苛的錄用要求拒絕平庸,與作者一起打造一流的稿件。季刊的發行量亦穩步提升,在每期保持郵寄贈閱約2000冊的基礎上,出版社仍然公開發售了約4600冊。

2017年季刊入選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2017-2018來源集刊目錄。截止目前為止,季刊刊文在知網上已有9040次下載,這還是在電子版滯後半年,集刊檢索不便的情況下取得的(目前我們對電子版的及時上線和集刊檢索做了改進)。通過郵寄推薦,季刊已成為200多位商學院領導和權威學者的案頭學術刊物,也是92家高校圖書館訂閱的專業刊物。

適應新媒體時代的趨勢,季刊推出了微信公眾號,與期刊同步服務學術社群。2016年2月15日“管理學季刊”公眾號正式上線,公眾號不僅同步推送期刊信息,還著眼學人所需,推出周雪光專欄、萊斯燕語專欄等學者專欄、海外博士觀察、攻克論文寫作難關等欄目促進學術社群內學術精神的弘揚、研究經驗的傳播,以及資源與信息的分享,受到了社群同仁的熱烈歡迎。藉助於公眾號,將季刊的編委與作者、讀者聯繫起來,傳播知識、交流學術,已然成為季刊紙媒之外的重要數字化學術交流平臺。截止到2018年10月30日,季刊公眾號的關注量為50933人次,關注群體主要為高校人文社科教師及博碩生。其中,海外包括香港有近2500人關注。從2016年5月推出至今,公眾號已推送約550篇文章,其中公眾號標註原創文章佔比約42%,文章單篇點擊率最高達到30000次,平均月互動次數129977次,互動人數90612人。公眾號作為季刊與讀者日常溝通的平臺,已成為國內關注度最高的管理類學術公眾號之一,深受關注者的好評。

<strong>四、共同的事業與奉獻

季刊創辦三年來,已經成為戰略、創新創業和組織管理研究領域的重要中文期刊,其刊發文章的質量和影響力在不斷上升,得到學界的高度認同。如何取得這一進步?歸結起來,大概只能用兩個詞來表達,就是“共同的事業”和“奉獻精神”。

<strong>(一)共同的事業

第一屆編委聯席主編4位,領域編輯14位,分別來自於16所全球一流的商學院 (其中6位來自海外和香港),在各自的領域具有領先的專業學術水平。此外,還有一支由77人組成的審稿隊伍,其中,海外審稿專家22人,國內55人。涉及國內40所、國外21所商學院。每一期刊物由一位聯席主編和三位領域編輯共同組成責任編輯團隊,與編輯部幾位老師以及經濟管理出版社一起,共同努力,從約稿、審稿到編輯出版發行,完成了每年四期、每期約7-8篇文章的及時發表。正是大家的共同努力,季刊在短短三年之內得以健康茁壯的成長。有趣的是,18位季刊編委中,在過去三年中,有多位獲得國家級榮譽和獎勵,其中,有四位獲聘青年長江學者,一位獲得復旦管理學傑出貢獻獎,一位入選國家“萬人計劃”。季刊有幸與學者共同成長 。

<strong>(二)奉獻精神

季刊將與作者共同成長視為自身對學術共同體的貢獻。季刊借鑑國外優秀學術期刊的做法,突出編委的專業服務,在稿件編審流程中,由編委挑選專業的評審人,並親自給作者寫回覆信。編委與評審人以充分發掘稿件潛力為宗旨,認真對待每一篇稿件,致力於幫助作者提高研究水平,在學科發展上形成共同話語並建立研究規範,為推動相關領域學術共同體的發展做出貢獻。在稿件評審過程中,編審專家並不是簡單地篩選出優秀的稿件,而是致力於發現有潛力的研究,通過“修改和再提交”的過程來幫助作者完成高質量的研究。即使有些稿件還不具備改進潛力(desk reject),編委和初審專家仍然會給出學術建議;對於有改進機會、但還達不到送審要求的稿件也都會給予作者細緻的反饋,請作者修改完善之後再重新提交。

季刊同時也擁有許多非常專業和投入的評審人,這些活躍在研究前沿的學人專業和認真的評審,與高水平學者的編輯工作共同構成了本刊的特色和核心競爭力。審稿專家們充分體諒了一個新期刊的創業困難,在繁忙的工作中優先安排審閱稿件,並在較短時間內給出專業細緻的意見。他們在繁忙的工作之餘認真閱讀送審稿件,及時給出專業細緻的評審意見,為稿件的改進和提高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據統計,季刊平均的審稿週期為20.95天,這應該遠遠短於國內外一般學術期刊的審稿和反饋意見的時間。同時,還需要在較短時間內給予細緻的反饋意見,就更加不容易了。在2016年,共有36位評審專家參與季刊文章的評審,一共提出審稿意見290條(平均每篇送審文章有6.7條);在2017年,共有47位評審專家參與季刊文章的評審,一共提出審稿意見407條(平均每篇送審文章有12.7條);截止至2018年11月7日,共有51位評審專家參與季刊文章的評審,一共提出審稿意見427條(平均每篇送審文章有15.8條) 。季刊感恩於這些優秀評審專家們的傑出貢獻,特設立“最佳評審人”這一獎項(2016和2017年度季刊分別評選出各8位最佳評審人)。正是這些審稿人默默無聞的奉獻,才成就了今天的季刊。

<strong>五、打造一流期刊:在路上

<strong>(一)高端定位、國際標準

季刊創辦伊始,就將打造戰略、創業創新與組織管理領域一流學術期刊作為長遠發展目標,矢志成為推動中國管理研究創新的重要平臺,提出以聚焦戰略(Focused Strategy)、專業化和國際化編委團隊(Professional & International Team)、嚴謹的評審流程(Rigorous Review Process)和發展導向的評審文化(Developmental Culture)作為其價值原則的四大支柱。

季刊追求高質量,重視評審流程的嚴謹性,為保證質量和嚴謹性,從嚴格審稿程序入手,做了如下幾個方面:一、堅持雙盲評審(blind review)。作者不知道評審人是誰,評審人也不知道所審文章的作者是誰,編輯部為此訂立了保密的責任制。二、由專業的領域編輯挑選評審專家(通常兼有國內和國外的評審專家,並實行同校迴避原則)。為了隔離私人關係的干擾,領域編輯不與作者直接溝通,而是由編輯部來轉達,作者有具體問題要諮詢領域編輯也需要通過編輯部,以此提高領域編輯對稿件做決定的客觀性和公平性。三、領域編輯對所評審的文章(通常在修改完善之後)可以做出“接受發表”(acceptance)的建議(這個建議僅通知編輯部和主編),但是最終“接受發表”(acceptance decision)需要得到季刊主編的審核同意。如果作者的修改不能達到主編的要求,文章仍有可能會被拒絕。最後,所有評審過程(包括領域編輯、評審專家、評審進展過程、以及責任主編的名單等)都會在編輯部內網上實時公開,以求做到評審過程的透明性和公正性。

<strong>(二)名家支持、思想領先

季刊從首期開始,就開闢了一個具有思想性和引領性的名家專題欄目,這是季刊的一個重要特色,不僅體現了這些名家對季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我們希望這些名家文章能給讀者提供整體性的、前瞻性的研究視角。目前已經發表文章的名家學者(按發表時間先後)包括徐淑英(University of Note Dame)、陳明哲(University of Virginia)、李海洋和張燕(Rice University)、Oded Shenkar (Ohio State University)、陳曉萍(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eattle)、Shige Makino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鄭伯壎(臺灣大學)、彭維剛(University of Texas at Dallas)和Christopher Marquis(Cornell University)等。高水平學者或回顧自己的研究歷程,給後來者提供啟發,或全覽並評論一個領域的學術進展,每一篇名家專稿都引起了廣泛關注,在管理學界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共同的事业:《管理学季刊》学术创业三年

<strong>(三)做專做細

為彙集某一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季刊瞄準學科發展前沿、針對重大科學和實踐問題、特邀領域帶頭人策劃並出版了三期影響力較高的專刊,分別為:“中國家族企業的創新與國際化”專刊(刊發於2017年第03、04期),“經濟轉型下的社會網絡與創業”專刊(刊發於2017年第04期),“中國管理學研究向何處去? ”專刊(刊發於2018年第02期),三輯專刊共刊發理論文章與研究論文10篇,引起學界廣泛關注(見表2)。

共同的事业:《管理学季刊》学术创业三年

季刊以引領中國管理學和戰略、創業創新等領域的學術發展為己任,積極推動相關前沿問題的討論與學術活動。2017年7月14日,借IACMR Research Workshop舉辦之機,季刊在華中科技大學舉辦了2017“中國管理學研究向何處去”學術論壇。季刊聯席主編李海洋,編委沈偉、賈良定、梁建,知名學者陳昭全、周雪光、樊景立等應邀出席,圍繞論壇主題專家們結合研究環境、或自身研究體驗暢談了自己的觀點,並與與會的學界同仁展開熱烈討論。2018年6月IACMR雙年會期間,結合當前學術熱點,季刊舉辦了“企業家精神”專題學術討論會,邀請張玉利教授、魏江教授和賈良定教授發表專題講演,吸引了大批學者到場。

<strong>六、共創未來

三年只是一個短短的啟程,未來任重道遠,打造一流期刊和做負責任的研究的使命“在路上”。我們對未來充滿期望,信心堅定。由南開大學張玉利教授、萊斯大學李海洋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學井潤田教授組成的新一屆主編團隊已嚴陣以待,即將開啟季刊發展的下一個征程,將帶領季刊走向新的輝煌。同時,季刊將設立由國內外20位著名學者組成的第一屆季刊學術委員會(其中海外和香港的委員佔20%左右),為進一步提升季刊的學術水平和影響力而做出貢獻。此外,還將設立季刊戰略發展委員會作為季刊的治理機構,為季刊的持續發展、組織運作、以及編委會更新換屆等提供製度保障。

最後,感恩所有支持幫助季刊的同仁!感謝所有關心關愛季刊發展的朋友!希望有更多的研究者、管理實踐者和決策者、同學加入這個平臺,共同探討和支持中國管理學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問題。中國管理學的未來發展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共創未來,季刊期望為此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不愧於這個偉大的時代。

參考文獻:

[1] 徐淑英:《商學院的價值觀和倫理:做負責任的科學》,《管理學季刊》,2016年第1/2期。

[2] 徐淑英:《負責任的商業和管理研究願景》,《管理學季刊》,2018年第4期。

[3] 李海洋、張燕:《情境化知識與普適化理論的有機結合——探索中國管理學研究的理論創新之道》,《管理學季刊》,2016年第4期。

[4] 李新春、徐二明、李垣、李海洋:《〈管理學季刊〉發刊詞》,《管理學季刊》,2016年第1/2期。

[5] 李海洋、李新春:《中國管理學研究向何處去?》,《管理學季刊》,2018年第2期。

[6] 梁建:《中國管理研究或是中國式思維:基於一個研究項目的個人思考》,《管理學季刊》,2018年第2期。

[7] 蔣東生:《從差異性事實出發建構管理學的中國理論》,《管理學季刊》,2018年第2期。

[8] 周雪光:《以好的研究標準,超越本土化與國際化的標籤》,《管理學季刊》,2018年第2期。

[9] 井潤田、耿菊徽:《管理的理論與實踐知識》,《管理學季刊》,2018年第2期。

[10] 沈偉:《誰影響中國管理研究的發展方向?》,《管理學季刊》,2018年第2期。

共同的事业:《管理学季刊》学术创业三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