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壺古道驚現古代摩崖石刻

阳壶古道惊现古代摩崖石刻

今年註定是個豐收年,正在進行保護性維護的陽壺古道,發現了多處石刻遺蹟!這極大豐富了古道的文化內涵。之前由於道路年久失修,這些石刻大多掩藏在道路兩側的灌木叢中。經過這次清理之後,這些珍貴石刻一一裸露出來。縱觀石刻內容,發現大多與古道的修築和旅行之人有關,人名居多,如:王五、呂永張某等,還有一些地名如洛寧等。其年代跨度也較大。

阳壶古道惊现古代摩崖石刻

其中一塊摩崖石刻最為特別,它位於陽壺古道東溝東段北側,編號為DGD721—9。在距地面一米高凸出的紅色岩石上,岩石高0.8米、長約1.2米,豎刻著“下馬牌”三個(單字19*20公分)楷書大字,字體蒼勁有力,氣勢軒昂。當地傳說此牌為北宋名臣呂蒙正在此監修道路所立,然筆跡尚無史料可考。現在石刻文字掩映於冬日斑駁的苔蘚之中,由於歲月的自然風化剝蝕,散發出蒼茫奇詭的迷人風姿,引人無限遐想。

阳壶古道惊现古代摩崖石刻

下馬牌,是中國封建社會等級禮儀體系的象徵之一,源自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五倫觀念,官設的下馬牌只用於與“神”、“聖”相關的建築周圍。如祭祀祠廟、皇家宮殿、帝王陵墓等建築群正門之外步道兩側。已知我國最早的下馬碑,是在清袁枚《隨園隨筆·孔廟》中記載的:“金章宗明昌二年詔,孔廟前置下馬牌。”這裡所指是現在的山東曲阜孔廟。金明昌二年(1191),金章宗詔令於孔廟前設立刻文“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駐轎下馬”的下馬牌。下馬牌也稱下馬碑,多用青石,花崗岩、大理石等材料製成,但陽壺古道這塊下馬牌直接刻在道路北側的石崖上,為什麼在會這裡設置下馬牌呢?按常規設置是不是在東邊也應該有一處呢?由於陽壺古道東段(五神廟至金燈河)還未曾整修,東側是否存在,之後還有待考證。

阳壶古道惊现古代摩崖石刻

這次發現的這塊下馬牌,位於黛眉山南麓馬地塬山的半山腰中,神秘的雙乳峰挺拔聳立,古道環繞此間。就此東行500多米,有一南北走向的山峰把馬地塬山和南塬山相連。古道穿過山峰中的山豁,山豁北側有一五神廟,裡面至今供奉著山神、土地、馬王、牛王、苗王等五尊神的牌位。)據當地人講,四關各村每逢初一都會到此上香,代代相傳,香火旺盛。五神廟是一間石頭砌成的房子,裡面有一幢清代“五神廟”重修碑,雖有殘破,但文字基本能夠看清。上面記載說,此地古有五神廟,由於年久失修,廟宇頹廢,神像顏色脫落,由清遠侯張玘的後代等人集資重修。)此碑證明在很早以前就有五神廟,裡面所敬奉的五神,屬中國古老的民間傳統信仰崇拜習俗。

阳壶古道惊现古代摩崖石刻

在宋代,平民出身的呂蒙正主持監修此道,必深知民間的疾苦,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修路取石動土,要驚動山神土地,道路上行走的騾馬隊伍、行人都要得到神靈的庇護。所以,入鄉隨俗,在此廟東西一里處各設立下馬牌,各路行人到此下馬,步行至五神廟祭拜,以示虔誠。祈求神靈保佑,行走在此道的達官貴人、商賈百姓、騾馬馱隊都一路順風,歲歲平安,符合古代風俗禮儀。

阳壶古道惊现古代摩崖石刻

為進一步研究該石刻的書法藝術,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書法導報》社長助理、河南大學書法文獻碩士李雪峰先生專程前往陽壺古道考察。觀摩之後,他對這塊摩崖石刻作了高度評價。他說,這“下馬牌”三個楷書大字,用筆圓勁渾厚,線條凝重;結構方正飽滿,氣勢開張;整體氣息雄渾寬博,率意灑脫,屬大家風範,頗似宋人書法風韻!孟雲飛教授也對“下馬牌”這三個大字非常欣賞。我們雖然不能穿越回古代,但能從這氣勢磅礴的書法藝術中感悟到宋人的愜意與超脫,感受到那時古道熙熙攘攘、蹄鈴交錯的繁榮景象。

阳壶古道惊现古代摩崖石刻

經考證,這塊摩崖石刻有可能刷新紀錄,成為我國目前已知現存最早的下馬牌。該下馬牌以及其它石刻的發現,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它對研究梳理陽壺古道的歷史脈絡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目前,澠池縣文化部門已在第一時間趕往現場,對這些石刻進行拍照、記錄、建檔,並納入文物保護範圍。此段古道所屬的東溝村民,也自發組成了以張來和為組長的古道巡護小組。他們輪流值班,保護著古道文物石刻的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