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壶古道惊现古代摩崖石刻

阳壶古道惊现古代摩崖石刻

今年注定是个丰收年,正在进行保护性维护的阳壶古道,发现了多处石刻遗迹!这极大丰富了古道的文化内涵。之前由于道路年久失修,这些石刻大多掩藏在道路两侧的灌木丛中。经过这次清理之后,这些珍贵石刻一一裸露出来。纵观石刻内容,发现大多与古道的修筑和旅行之人有关,人名居多,如:王五、吕永张某等,还有一些地名如洛宁等。其年代跨度也较大。

阳壶古道惊现古代摩崖石刻

其中一块摩崖石刻最为特别,它位于阳壶古道东沟东段北侧,编号为DGD721—9。在距地面一米高凸出的红色岩石上,岩石高0.8米、长约1.2米,竖刻着“下马牌”三个(单字19*20公分)楷书大字,字体苍劲有力,气势轩昂。当地传说此牌为北宋名臣吕蒙正在此监修道路所立,然笔迹尚无史料可考。现在石刻文字掩映于冬日斑驳的苔藓之中,由于岁月的自然风化剥蚀,散发出苍茫奇诡的迷人风姿,引人无限遐想。

阳壶古道惊现古代摩崖石刻

下马牌,是中国封建社会等级礼仪体系的象征之一,源自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五伦观念,官设的下马牌只用于与“神”、“圣”相关的建筑周围。如祭祀祠庙、皇家宫殿、帝王陵墓等建筑群正门之外步道两侧。已知我国最早的下马碑,是在清袁枚《随园随笔·孔庙》中记载的:“金章宗明昌二年诏,孔庙前置下马牌。”这里所指是现在的山东曲阜孔庙。金明昌二年(1191),金章宗诏令于孔庙前设立刻文“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驻轿下马”的下马牌。下马牌也称下马碑,多用青石,花岗岩、大理石等材料制成,但阳壶古道这块下马牌直接刻在道路北侧的石崖上,为什么在会这里设置下马牌呢?按常规设置是不是在东边也应该有一处呢?由于阳壶古道东段(五神庙至金灯河)还未曾整修,东侧是否存在,之后还有待考证。

阳壶古道惊现古代摩崖石刻

这次发现的这块下马牌,位于黛眉山南麓马地塬山的半山腰中,神秘的双乳峰挺拔耸立,古道环绕此间。就此东行500多米,有一南北走向的山峰把马地塬山和南塬山相连。古道穿过山峰中的山豁,山豁北侧有一五神庙,里面至今供奉着山神、土地、马王、牛王、苗王等五尊神的牌位。)据当地人讲,四关各村每逢初一都会到此上香,代代相传,香火旺盛。五神庙是一间石头砌成的房子,里面有一幢清代“五神庙”重修碑,虽有残破,但文字基本能够看清。上面记载说,此地古有五神庙,由于年久失修,庙宇颓废,神像颜色脱落,由清远侯张玘的后代等人集资重修。)此碑证明在很早以前就有五神庙,里面所敬奉的五神,属中国古老的民间传统信仰崇拜习俗。

阳壶古道惊现古代摩崖石刻

在宋代,平民出身的吕蒙正主持监修此道,必深知民间的疾苦,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修路取石动土,要惊动山神土地,道路上行走的骡马队伍、行人都要得到神灵的庇护。所以,入乡随俗,在此庙东西一里处各设立下马牌,各路行人到此下马,步行至五神庙祭拜,以示虔诚。祈求神灵保佑,行走在此道的达官贵人、商贾百姓、骡马驮队都一路顺风,岁岁平安,符合古代风俗礼仪。

阳壶古道惊现古代摩崖石刻

为进一步研究该石刻的书法艺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导报》社长助理、河南大学书法文献硕士李雪峰先生专程前往阳壶古道考察。观摩之后,他对这块摩崖石刻作了高度评价。他说,这“下马牌”三个楷书大字,用笔圆劲浑厚,线条凝重;结构方正饱满,气势开张;整体气息雄浑宽博,率意洒脱,属大家风范,颇似宋人书法风韵!孟云飞教授也对“下马牌”这三个大字非常欣赏。我们虽然不能穿越回古代,但能从这气势磅礴的书法艺术中感悟到宋人的惬意与超脱,感受到那时古道熙熙攘攘、蹄铃交错的繁荣景象。

阳壶古道惊现古代摩崖石刻

经考证,这块摩崖石刻有可能刷新纪录,成为我国目前已知现存最早的下马牌。该下马牌以及其它石刻的发现,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它对研究梳理阳壶古道的历史脉络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渑池县文化部门已在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对这些石刻进行拍照、记录、建档,并纳入文物保护范围。此段古道所属的东沟村民,也自发组成了以张来和为组长的古道巡护小组。他们轮流值班,保护着古道文物石刻的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