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節氣的傳統民俗文化與養生方法

秋去冬來,每年的二十四節氣裡的立冬節氣標誌著我國一年冬天的開始,也是冬天的第一個節氣。立冬節氣大概在每年的公曆的11月7日或8日,太陽經過黃經225°時開始。當然我國面積遼闊,各地的冬季開始不是立冬節氣開始的,像我國北部大興安嶺以北地區、黑龍江漠河地區早在9月上旬已經降溫,而廣東廣西海南等華南地區現在氣溫還像是“立夏”,所以進入冬季的準確劃分方法應該是氣候學裡的,下半年連續10天平均氣溫在10°以下為冬季的開始。“立冬為冬日始”的說法怎與我國的黃淮地區的氣候吻合。古時候立冬除了指冬季的開始,還有就是秋季收割的農作物收曬工作已完成,到了入庫的階段,動物也在這個時候藏起來準備進入冬眠狀態,也就是說萬物在這個時候開始準備迎接和規避寒冷。

立冬節氣的傳統民俗文化與養生方法

立冬節氣在古代時也分為三候:一候水始冰,意思是在此節氣水已經能結成冰了;二候地始凍,表示土地也開始凍結;三候雉入大水為蜃,這裡“雉”指的是野雞等一類的大鳥,蜃為大蛤,三候的意指立冬之後,野雞等大鳥不見蹤影了,而海邊卻能見到外殼顏色及線條與野雞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為在立冬後野雞變大蛤了。此節氣在古代也很受重視,皇帝必親自率領文武百官到城北祭冬神,還在這時候賜予他們棉袍衣物等禦寒物品。立冬過後,稻仔一日黃三分,中南部地區的二期稻作到立冬時皆可收穫了。

立冬節氣的傳統民俗文化與養生方法

在古時立冬是個重要的日子,和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來看看各地有什麼傳統民間習俗?經歷之前一年辛勞,體力衰弱,需要進補,那就先來說一下吃的那方面吧。在北方的立冬節氣,吃餃子是重頭戲,餃子是“交子之時”的寓意,而立冬又是秋冬季節之交,故此時要吃餃子。在我國南方此時,吃的方面則講究熱補,“燉麻油雞”是很常見的食物。在臺灣立冬這一天,街頭餐廳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食物以及四物仔、八珍、十全等習俗食品都很受歡迎。說完吃的方面,來說說運動,你沒看錯,冬泳就是近現代形成的一種慶祝立冬到來的民間習俗活動,在黑龍江等地區在立冬這一天都會有民間運動健兒以冬泳方式來迎接冬天的到來。冬天夜間時間長,而且又是農閒的時候,古時在農村地區都會在這個時候辦“冬學”,也就是在冬天開辦的學校。在古時候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賀冬”的民俗,賀冬也稱為“拜冬”,有點類似於現在的廟會,據考證早在漢代就有賀冬這個民間習俗。

立冬節氣的傳統民俗文化與養生方法

立冬以後,天氣轉寒,寒冷的天氣又是最適合食物進補的時候。這個時節裡,為了補充營養,要適當補充一些高熱量的食品,才不會受寒,同時能促進脂肪、糖、蛋白質的分解與代謝。當然也要多食用新鮮的蔬菜水果等纖維類食物,以補充維生素、礦物質、碳水化合物,同時還能促進腸道蠕動。冬天進補都大魚大肉,建議可以搭配一些蘿蔔、木耳、青菜、豆腐、喝一些豆漿、牛奶、果汁等等。三高患者在進補時,要額外留意血壓和血糖的變化。大家在立冬進補時都要注意的是,循序漸進,過猶不及。

立冬節氣的傳統民俗文化與養生方法

拜冬儀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