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市建設區域性文化旅遊中心實施方案

赣州市建设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实施方案

赣州市建设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实施方案

為貫徹落實《江西省人民政府關於支持贛州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見》(贛府發〔2017〕41號)、《中共江西省委 江西省人民政府關於全面推進全域旅遊發展的意見》(贛發〔2018〕13號)精神,根據《贛州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重點工作責任分工》(贛市府辦字〔2018〕34號),加快建設區域性文化旅遊中心城市,推動全域旅遊發展,服務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戰略,結合贛州文化和旅遊產業發展實際,特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思路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按照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市第五次黨代會的安排部署,圍繞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要求,以國家旅遊扶貧試驗區建設為契機,根據贛州文化和旅遊資源稟賦,圍繞“一核三區”的旅遊空間佈局和全域文化旅遊發展目標,積極探索、推行“文化+旅遊”有機融合發展模式,著力打造“紅色故都”“江南宋城”“客家搖籃”“陽明文化”四張文化旅遊特色牌,以文化提升旅遊,以旅遊促進文化,把贛州建設成為國家著名的紅色旅遊目的地,中國南方著名的文化旅遊目的地、區域性文化旅遊中心城市和東南沿海地區休閒度假後花園。

二、發展目標

(一)

近期目標

到2020年,基本建設成為省域文化旅遊副中心,文化旅遊基礎建設基本到位,文化旅遊品牌特色逐漸彰顯,文化傳播平臺、文化旅遊消費熱點、旅遊產品體系、文化旅遊人才培養體系基本形成,全域旅遊、優質旅遊等基本實現。各縣(市、區)都有4A級景區、4A級鄉村旅遊點,贛州高等級景區總數量、旅遊接待水平位於全省前列,年接待國內外旅遊者達到1.45億人次,旅遊業綜合收入超過1750億元,旅遊業增加值佔全市GDP的12%以上。

(二)

遠期目標

到2035年,贛州區域性文化旅遊中心進一步提質升級,文化旅遊品牌全國知名,成為紅色文化、宋城文化、客家文化、陽明文化傳播高地。文化旅遊基礎設施完善,產品體系豐富,擁有完整的旅遊產業鏈,文化旅遊消費市場成熟,文化旅遊人才隊伍壯大,文化旅遊主要發展指標高於中部地區平均水平,全域旅遊和優質旅遊全面實現,成為贛粵閩湘四省邊際區域性文化旅遊中心。

三、重點任務

(一)打造四大文化旅遊產品體系

1

---打造紅色文化傳承創新區和全國著名的紅色旅遊目的地。

按照“突出重點、打造龍頭、一縣一品、互補發展”的思路,構建以瑞金為龍頭,興國、于都為重點,寧都、石城、會昌、尋烏、安遠、大餘、信豐等多點支撐的“1+2+N”紅色旅遊協同發展格局。著力唱響“共和國搖籃”紅都瑞金、“蘇區幹部好作風”模範興國、“長征集結出發地”于都旅遊品牌,打造瑞興於紅色文化長廊,培育形成以紅色旅遊為主題,特色鮮明、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複合型旅遊產品和線路,扶持發展一批紅色研修培訓機構和紅色教育(研學實踐)基地,打造紅色教育培訓品牌。充分挖掘全市各地紅色文化旅遊資源,講好紅色故事,打造一系列紅色文化品牌項目,推動紅色旅遊向體驗型、互動型、休閒度假型轉變。加強與井岡山、延安、遵義、長汀、上杭等地紅色旅遊景區的開發合作,將井岡山—瑞金—古田打造成全國紅色旅遊精品線路,形成瑞金旅遊核心圈,使紅色旅遊發展佈局更加合理,紅色精品景區景點體系更加完善,紅色教育功能明顯增強,“紅都瑞金”旅遊龍頭全面昂起,“共和國搖籃”旅遊品牌知名度明顯提升,紅色旅遊發展走在全省前列,進入全國第一方陣。

2

---打造宋城文化旅遊核心區。

打造老城區“城市博物館”,將中心城區打造成為宋城文化展示區、歷史文化名城和旅遊集散地。推進江南宋城全域旅遊景區建設,改造提升鬱孤臺、姚衙前、灶兒巷、南市街、新贛南路等歷史文化街區,建設福壽溝博物館(陳列館),啟動福壽溝考古勘探發掘工作,打造集宋城遺址遊覽、觀光體驗、研學科考、休閒度假為一體的江南宋城景區。以“三江六岸”為紐帶,串連千年古城、主題公園、古村民居、山水生態等資源,高標準打造“三江六岸”水上旅遊帶。豐富城市主題雕塑、博物博覽、文化創意、市井鄉俗等業態,充分挖掘、展示贛南傳統文化,重現“江南宋城”。

3

---打造客家文化體驗旅遊區。

唱響“世界圍屋之都”品牌,對客家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特色街區、建築民居、民俗風情、傳統技藝、文化美食等進行提煉,設計一套具有贛南特色的客家文化形象標識和參觀體驗項目。申辦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引起全球客家人的情感共鳴。完善並實施《贛州市客家圍屋保護條例》,做好贛南客家圍屋搶救性維修保護、開發利用工作。加快推進安遠三百山創5A、定南蓮塘古城、龍南武當山和關西圍、安遠東生圍、全南雅溪圍等重點景區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文化品味,將有條件的圍屋改造為精品休閒客棧,引入“文化空間”理念,回遷部分村民,建設非遺工作室,活態展示客家生產、生活與生態,打造體驗性、參與性與趣味性強的“圍屋體驗”文化綜合體。打造客家文化旅遊精品線路,把贛州建設成為全國客家文化旅遊的首選目的地之一。

4

---打造獨具特色的陽明文化旅遊圈。

確立贛州是王陽明先生立德、立功、立言主要實踐地,打造陽明文化旅遊品牌。成立陽明文化研究院(中心),深入挖掘陽明文化的歷史內涵、文化精髓和時代價值。對王陽明有關的歷史遺蹟進行搶救性保護、修繕,列入文物保護單位,延伸新建部分紀念建築,擴大文化空間。策劃、舉辦全國性或國際性的陽明文化學術研討會、論壇,舉辦各類陽明文化研修班、培訓班、成人禮活動等。以王陽明在贛南的活動蹤跡為線索,廣泛聯合、整合區域內的陽明文化資源,打造以心學感悟為核心,以生態養生為支持,以通天巖“陽明書洞”、大餘落星亭為重要節點,以崇義陽明文化綜合體為主陣地,輻射全域,形成情節完整、內容豐富、組合性強、旅遊吸引力大的“陽明文化旅遊圈”。打造悟道(陽明書院)、研修(研討論壇、交流研修)、體驗(陽明文化主題公園、文化歷史街區)、祭祀(大餘王陽明落星地)、山水(通天巖、羅田巖、陽明湖等)、園林(陽明山國家森林公園、溼地公園等)“五位一體”的“修心、悟道、康養”的陽明文化精品遊產品。

(二)培育文化旅遊消費市場

5

建設文化旅遊重點項目

每個縣(市、區)重點打造一個代表性旅遊景區,並圍繞資源特色、主題文化、業態需要謀劃一批項目,構建旅遊核心吸引物體系。重點推進江南宋城及三江水上游全域旅遊景區、瑞金共和國搖籃、客家圍屋群、安遠三百山、陽明湖等核心景區提質升級。加快規劃紅色影視動漫基地、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創作生產基地、新媒體孵化基地和大型文化產品流通基地等項目。打造特色文化創意產業園,充分利用城區企業退城進園、舊廠房改造,整合紅色文化、宋城文化、客家文化、陽明文化、戲劇文化、創客文化、工業文化等,全力打造贛坊1969、宋城壹號文化創意產業園、南康贛南捲菸廠文創項目等創新創業示範基地、文化創意示範園區。推進文化旅遊與工業、康養、農業、林業、水利、教育、體育、商貿、科技等融合發展,如打造南康家居小鎮、經開區新能源汽車小鎮等工業旅遊點,各相關部門每年至少抓好2個以上示範點建設。加快引進文化旅遊龍頭企業,“一核三區”每個片區組織外出招商活動每年不少於2次,至少引進一個以上在文化旅遊行業中有投資成功案例、項目運營實戰經驗的領軍企業、知名企業落戶。

6

打造文化旅遊演藝體系

支持大型文化演藝活動的開展,確保文化市場繁榮有序。推動《客家兒郎》《八子參軍》等劇目和贛南採茶戲進入大眾消費市場,進行常態化演出。充分利用紅色故事、客家民俗等文化資源,打造鮮活、接地氣的情景演出。鼓勵有條件的縣(市、區)引進精品劇目進景區,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在景區建立非遺傳習所,吸引當地影響較大、適於表演展示的傳統音樂、手工技藝、美術等省級以上非遺項目進入景區運營。打造豐富的劇場演藝,豐富旅遊夜生活,增強贛州引客、留客功能。鼓勵支持影視拍攝製作,充分利用紅色、宋城、陽明、客家等優勢文化資源,扶持建立名人名家影視工作室,獎勵支持成立影視公司,在贛州拍攝電影、電視劇。

7

開發特色文化旅遊商品

培育優質市場主體,引導涉旅企業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資源,開發一批具有本土特色、個性鮮明,具有文化內涵的文化旅遊創意產品,開發贛州特色旅遊食品手禮,打造文化旅遊特色品牌。擴大線上線下營銷,加強品牌培育,在各縣(市、區)主城區、A級旅遊景區、特色商業街區、遊客集散中心等規劃布點“贛州禮物”旅遊商品旗艦店。

8

深入開展文化旅遊惠民活動

持續推動“文化惠民周”活動深入開展,每週舉行一場文藝演出,做到週週有演出,月月有主題,季季有比賽,集中展示贛南優秀傳統民俗文化的傳承創新成果,打造吸引全省乃至全國關注的傳統節慶盛宴,積聚人氣,吸引市內外遊客,提高居民和遊客文化獲得感,提升城市文化品味和旅遊氛圍,帶動旅遊業的發展。實施旅遊惠民工程,逐步降低國有景區門票價格,加大贛州旅遊年卡發行力度,組織開展“贛州人遊贛州”活動,拉動旅遊內需,促進旅遊消費。落實“帶薪休假”制度,適時實施彈性作息制度,為職工週五下午與週末結合外出休閒度假創造有利條件。

(三)提升文化旅遊公共服務水平

9.大力發展公共文化設施

持續推進市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美術館建設工作,鼓勵各縣(市、區)支持民間力量建設客家民俗博物館、紅色歷史博物館、採茶劇團等。做好第八批國保單位申報、贛南圍屋搶修、革命遺址保護利用、地方文物保護立法、抓好免費開放等工作。推進贛州市綜合文化藝術館(文化藝術中心)等項目建設。

10.加快完善旅遊交通體系

完善旅遊交通標識體系,對全市旅遊交通指示牌進行統一規劃設計,在2019年底前完成高速公路、國省道、連接景區幹道等主要交通要道的旅遊標識牌設立工作。爭取黃金機場儘早開通國際航線,增加至重要客流地航線、航班,將低空旅遊納入精品景區建設內容。爭取市域內贛深高鐵沿線站點足量的車票配額、白班停靠車次、至各大中城市特別是主要客源地城市的始發車次。2020年前實現中心城區至各縣(市、區)4A級及以上旅遊景區的旅遊直通車全覆蓋。各縣(市、區)要全面開通從客運站等客流集散地至重點景區、4A級及以上鄉村旅遊點的公交專線。將市域內高速公路服務區打造成旅遊驛站,佈局客家美食旗艦店、贛州禮物旅遊商品旗艦店,拓展功能、優化服務。在城鄉道路建設和改造中,充分融入旅遊元素,同步建設休憩場所、遊步道和觀景平臺,在適當位置配建停車場、旅遊廁所和旅遊景觀節點。按照“鄉村環境景區化”的標準,結合幹線公路及農村公路建設,重點抓好交通幹道、旅遊景區到重點鄉村旅遊點的路網建設,著力改善重點鄉村旅遊點的交通條件。

11.著力提升旅遊接待能力

優化市內旅行社結構,按照大型旅行社集團化、中型旅行社專業化、小型旅遊社通過代理制形成網絡化發展模式,構建綜合性旅行社、專業旅行社、散客服務中心等各具特色的旅行社體系。以滿足日益增長的不同層次消費住宿體系為目標,在全市範圍內形成高、中、低檔結合、酒店類型齊全、區域佈局合理的旅遊住宿接待網絡,大力培育自駕車房車營地建設。到2020年,實現各縣(市、區)有3家四星級及以上酒店,中心城區有5家以上五星級酒店,上猶、瑞金、龍南、石城有1家五星級酒店。建設客家美食旅遊旗艦店,打造客家一桌特色菜,傳播客家美食文化。

12.積極發展智慧旅遊

搭建智慧管理平臺,建設旅遊大數據中心,通過政務數據統一交換平臺,建立旅遊與多部門數據共享機制。推進智慧景區建設,國家4A級以上旅遊景區實現4G信號、WiFi、移動通信信號、重點區域視頻監控全覆蓋,實現在線預訂、網上支付,實現智能導遊、電子講解、實時信息推送,開發建設諮詢、導覽、導遊、導購、導航和分享評價等智能化旅遊服務系統,實現一部手機遊贛州。推行智慧監管,強化客流量和安全監測,實現網上旅遊公共信息諮詢服務、應急指揮、在線投訴一體化。促進智慧營銷,加強旅遊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等運營,結合大數據分析及互聯網科技發展,加強與國內各大知名在線旅遊服務商合作,實施精準營銷,擴大旅遊產品在線銷售規模。

(四)強化文化旅遊工作舉措

13.加強文化旅遊規劃引領

開展文化和旅遊資源普查,全面查清和掌握全市文化和旅遊資源狀況,建立文化和旅遊資源臺賬,進一步發掘、拓展和整合文化和旅遊資源,構建文化和旅遊資源保護開發體系。推動文化旅遊規劃與城市發展、土地利用、自然生態等規劃的多規融合。用全域旅遊理念、A級景區標準引領城鄉發展建設。建立旅遊規劃評審、評估與實施督導機制,加強項目管控,避免同質化競爭。

14.創新開展文化旅遊宣傳

建立整體營銷機制,整合市縣兩級資金和資源,大力宣傳贛州文化旅遊形象和品牌,創新性開展系列宣傳推廣活動。建立“一核三區”區域合作宣傳推廣機制,聯合對外開拓客源市場。根據不同文化主題,每個區域打造一個統一的文化旅遊節會,實行各縣輪流承辦。落實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利用好“贛州港”和黃金機場國際航線資源,大力拓展入境旅遊。加強贛州與其他紅色旅遊、客家文化旅遊、陽明文化旅遊目的地城市的合作。出臺市場拓展獎勵政策,加大引客入贛力度,加強與各客源地城市旅行社合作,主攻珠三角、閩三角,開拓長三角和北方客源市場。

15.加強文化旅遊市場監管

按照“政府主導、屬地管理、部門聯動、行業自律、各司其職、齊抓共管”的原則,進一步加強文化旅遊市場監管。推行先行賠付制度,構建方便快捷、運行高效的消費維權服務機制。建立文化旅遊經營單位和從業人員誠信等級評定、信用監督、失信懲戒制度,將嚴重違反制度規定的企業列入“黑名單”。健全旅遊安全保障體系,充分發揮旅遊安全專業委員會職能,強化旅遊安全生產綜合協調監管。充分發揮旅遊協會作用,承接旅遊標準化建設、旅遊宣傳營銷、導遊培訓與管理、行業技能培訓大賽等事項。

16.培育文化旅遊人才隊伍

構建“政府引導、部門合作、企業為主、市場化運作”的文化旅遊人才培養機制。邀請國家、省、市知名專家組建贛州市文化旅遊專家庫。創新文化旅遊人才培養引進機制,實施從業人員經常化專業培訓計劃、高端人才培養引進計劃和一線工作人員提升計劃等三大計劃。加強導遊員隊伍建設,提升導遊講解水平。加強對鄉村文化旅遊從業人員的服務技能培訓,系統推進傳統文化培訓,促進傳統工藝匠人傳承創新

四、組織保障

(一)強化組織保障。成立贛州市建設區域性文化旅遊中心推進小組(以下簡稱推進小組),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長任組長,市旅發委、市文廣新局、市委宣傳部、市城鄉規劃局、市城鄉建設局、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教育局、市國土局、市工信委、市人社局、市商務局、市工商局、市安監局、市食藥監局、市質監局、市金融工作局、市鐵辦、贛州旅投集團、贛州城投集團、贛州交控集團等單位負責人為成員。推進小組負責做好區域性文化旅遊中心建設的統籌謀劃、工作聯動和資源整合,研究解決推進過程中的重大問題,負責本方案的推動、落實和督辦。推進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市旅發委,市旅發委主要負責同志兼任辦公室主任。各縣(市、區)要成立相應組織領導機構,制定工作方案,抓好貫徹落實。各有關部門要按照本方案的責任分工要求,落實責任,合力抓好貫徹落實。

(二)加強財政金融支持。把文化旅遊業列入金融支持地方發展的重點產業目錄,降低文化旅遊項目准入門檻,提高文化旅遊企業授信額度和放貸規模。積極做大市、縣旅遊產業發展基金,充分發揮文化旅遊發展基金作用,加大對文化旅遊項目建設及質量提升的扶持力度。探索設立區域文化旅遊發展基金、發行旅遊債券。鼓勵金融機構開發鄉村旅遊信貸通產品,對鄉村旅遊經營的主體,試點開展“兩權”抵押貸款。

(三)加強用地保障。將旅遊用地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創新旅遊用地供應方式,對旅遊用地推行“長期租賃、先租後讓、租讓結合”方式,緩解企業一次性支付土地出讓金的資金壓力。在集約節約用地的前提下,列入省、市重大項目調度的文化旅遊項目,在項目具備開工條件並明確開工時間後,按照“一事一議、特事特辦”的原則優先安排預留新增用地計劃。支持使用未利用地、廢棄地等土地建設文化旅遊項目,優先安排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出讓底價可按不低於土地取得成本、土地前期開發成本和按規定應收取相關費用之和的原則確定。實施旅遊用地分類管理,屬於永久性設施建設用地的,依法按建設用地管理;屬於自然景觀用地及農牧漁業種植、養殖用地的,不徵收(收回)、不轉用,按現用途管理。文化旅遊相關建設項目中用途單一且符合法定劃撥範圍的,可劃撥供應,用途混合且包括經營性用途的應招拍掛供應。在合規前提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可依法使用建設用地自辦或以土地使用權入股、聯營等方式舉辦休閒農業合作社和旅遊服務企業。

(四)強化督查考核。

將區域性文化旅遊中心建設作為全市文化旅遊工作的重要任務,納入縣(市、區)高質量發展考核。建立工作推進責任清單,實行定期督查調度和評估機制。由推進小組辦公室對方案落實情況進行專項督查評估,定期通報工作進展情況,嚴格落實問責制,確保各項工作取得實效。

尋夢尋源

尋烏尋福


1:直接點擊上方藍色尋烏旅遊關注;

2:掃描或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


如果您有好的素材或建議也可發送至我委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