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這三個弱點,擋住了成為“網紅城市”的路?系列報道二

西安人唱著《西安人的歌》在永興坊摔碗酒,成都人手牽手在“成都的街頭走一走”,貴陽人哼著“好嗨喲,感覺人生已經到達了巔峰”……

寧波這三個弱點,擋住了成為“網紅城市”的路?系列報道二


寧波這三個弱點,擋住了成為“網紅城市”的路?系列報道二

抖音時代,眼見著“網紅城市”一個個如花般盛開,昭示著各自的魅力和活力,而“底子很好的美女”寧波至今未入其列,難免惹人問上一句——

為什麼?

我們昨天推送了“寧波是一個底子很好的素顏美女,但……她可以更光彩奪目。”(點擊查看)一文後,得到了近段時間最多的一波留言。新老寧波人在這個話題上,顯然都有很多話想說——包括寧波會玩新媒體、有創新有活力的年輕人還不夠多,寧波的景點欠獨特、辨識度還不夠高,寧波在城市形象的宣傳推廣方面做得還不夠好……等等。

今天,我們繼續拋磚引玉,想從另外三個角度來聊聊“為什麼寧波還沒成為‘網紅城市’”這個事。

第一個角度,我們關注——吃虧的寧波話

今年,如果評選最火方言“洗腦梗”,抖音網紅“多餘和毛毛姐”的貴州蹦迪版“好嗨喲,感覺人生已經到達了高潮”,應該會毫無懸念地榮登寶座。

誰也鬧不明白,這麼一個乾乾淨淨的男生,怎麼就因為一頂橙色的假髮解鎖了內心的另一個隱藏的“毛毛姐”人格,使話題點擊量竟超過 20 億!


寧波這三個弱點,擋住了成為“網紅城市”的路?系列報道二


其火爆的背後,有一個內在的主因——方言的穿透力。

按照目前公認的分類方式,當今中國的方言大概能分為7種:官話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吳方言、閩方言、粵方言和客家方言

四川、重慶、貴州、湖北、雲南、湖南西部、廣西北部的大部分地區,方言都非常相近,共同組成了廣大的西南方言(西南官話)。同時,西南官話也屬於北方語系,內部差異小,互相也能正常溝通,佔到了漢族總人口的 75%以上。

剩下的六種,被歸為南方語系,幾乎無法跨方言溝通。

換言之,歸屬於北方語系的西南方言,天生就具備廣大的群眾基礎。

網紅學者馬未都對方言的傳播有著蓋棺定論的描述:

“方言在傳播中,最有力量的前提就是一定要聽懂。”

因此,從《瘋狂的石頭》到《火鍋英雄》,西南方言總能掀起浪潮。

至於更為接近普通話的東北方言,其“網紅”發跡史可以追溯到《東北人都是活雷鋒》的FLASH時代。

而寧波話所屬的吳語系,受眾不到全國人口的7%,且吳語系內部也是派系眾多,難以互相溝通。因此,寧波成為網紅城市的第一大天然阻礙,就是方言的穿透力不足。

許多初到寧波的外地人總是說寧波人排外,寧波人湊在一起總是說寧波話,顯得不怎麼合群。事實上,在全國大部分地方,當地人說方言時外地人聽得懂,但本質上,他們與寧波人一樣的,只是說自家的方言罷了。

第二個角度,我們關注——煙火氣與書香氣

當然,僅僅是方言,絕不足以捧紅一座城市。

去年現象級小成本電影《無名之輩》的導演饒曉志,在聊起如何拍好一部荒誕喜劇電影時,提到了創作時必須鎖定時間、空間、語言:

“最市井的人,就要用最市井的腔調。那種小人物的平凡和辛酸也能更恰當地流淌出來。”

網易新聞浪潮工作室的Philex 撰文說道, 重慶、成都能在過去的一年迅速成為網紅城市,很大程度上源於“時間、空間、語言”共同組成的文化的獨特性。這種獨特性,在西南地區表現為“生猛”。

寧波這三個弱點,擋住了成為“網紅城市”的路?系列報道二


寧波這三個弱點,擋住了成為“網紅城市”的路?系列報道二

比如地形,《瘋狂的石頭》裡,謝小盟看著頭頂的長江索道對著女生說道:“每當我從這個角度看這個城市的時候,我就強烈的感覺到,城市是母體,而我們是生活在她的子宮裡面。”

而《火鍋英雄》直接讓“洞子”和“火鍋”這兩樣本地人司空見過的事物,成了很長一段時間裡,重慶最火的餐飲噱頭。

總結起來,“西南濾鏡”的生猛,就表現為撲面而來的潮溼、粗糲的市井氣息。

而這樣的表達方式,恰恰是當下掌控了話題風向、生活在鋼筋水泥森林中的年輕人們所喜愛的。這本質上是契合瞭如今的“反清新”潮流。

其實,只要稍加留意,不難發現,在近一年的內容生產領域,“日系”、“小清新”過氣了,而不加修飾、直抵生活本源則火了。

以城市的角度來看,重慶、西安、成都之所以在過去的一年成為“網紅城市”,與其散不開的煙火氣不無關係。如Philex所寫的:

“由那些溼漉漉的道路、剝落的牆皮、魔幻的地形、紅通通的辣椒所共同構成的‘生猛’,說到底,是為那些希望嗅到生活的煙火氣的人們,構建了一個精神的烏托邦。”

再說直白一些,到底什麼是煙火氣?就是熱鬧。

人類作為群居動物,聚到一起,因一件事情而讓生活多一些“折騰”,這本身就是一種樂趣。而中國人的春節、元宵、中秋等節日,也無一例外努力烘托這樣一種氣氛。

返過頭來看寧波,似乎相較之下就是缺這麼一點菸火氣。舉個例子——

2018年12月31日23點,寧波天一廣場舉行跨年活動,廣場上聚集了數以萬計的年輕人,迎著凜冽的寒風,追尋著“不一樣煙火”。但現場沒有主持人,沒有音樂。

當新年倒計時開始時,廣場中間的LED大屏幕毫無徵兆地亮了起來,以至於許多人來不及拿出手機拍照。倒計時結束後,也沒有燈光與煙火,廣場上的年輕人都難掩失望的表情。

與成都、重慶、西安等城市的“生猛”、“酸爽”、“火辣”、“彪悍”比起來,寧波的性格,就顯得比較“模糊”。同時,寧波的書香氣也與煙火氣形成了天然的矛盾。

但這並不應該妨礙寧波營造一種更加新潮、更加時尚的熱鬧。臺北的101大樓跨年、上海的外灘跨年,都是現代都市與摩登氣息的完美結合,頗值得寧波學習與借鑑。

寧波這三個弱點,擋住了成為“網紅城市”的路?系列報道二

寧波人與寧波城市,也許需要更多的娛樂精神。

第三個角度,我們的關注是——缺一首城市BGM

在仔細探究西安、成都、南京等城市的網紅養成記時,不難發現,一首耳熟能詳的城市主題曲,對一座城市的營銷傳播有著巨大的推波助瀾作用。

這種城市營銷方式,其實是傳統打法。比如十幾年前大連的城市宣傳片《大連之戀》由劉歡主唱,成都的城市宣傳片由張藝謀操刀。

但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以城市BGM——即城市音樂——為拳頭的城市營銷,成為了無往不利的神器。

寧波這三個弱點,擋住了成為“網紅城市”的路?系列報道二

西安人的歌

範煒與程渤智

寧波這三個弱點,擋住了成為“網紅城市”的路?系列報道二

伴著《西安人的歌》,西安永興坊摔碗酒爆紅,創下近億人次的播放量;王力宏的《南京,南京》成為南京美食的必備BGM;趙雷的《成都》則吸引了無數文藝小青年手牽手在“成都的街頭走一走”……

眼看別人起朱樓、眼看別人宴賓客,許多城市也按耐不住想火的念頭。珠海、遂寧、瀋陽等城市,也紛紛舉辦城市主題歌徵集大賽,但似乎沒有很好的效果。

那麼如果寧波要誕生一首城市BGM,應該怎麼做呢?

“憑我20年的經驗,從徵歌活動中,要想選出優秀的作品,成功率真的很低。作為一個城市主題歌曲的徵集活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很長的時間和精力。城市主題歌曲的目的是宣傳城市,擴大城市的影響力,範圍最好是越大越好。一首歌,如果要全國人民都喜歡是不可能的,每首歌曲必須要有針對性,比如青年、中老年、小孩,每個層次不同,語境、情趣、情感也就不同。歌曲必須要有一個原則,就是忠於人性,任何凌駕於人性之上的作品都是失敗的。城市主題歌曲,不是口號,不是精神。好的城市主題歌曲,必須要有真心、真誠,如果帶有強烈的功利性質的話,就很難做出好的作品,而作為一個城市主題歌曲的選擇,就更需要注意這些問題。”

著名音樂人小柯的這些話,很值得寧波在尋找屬於自己的BGM時思考。

寧波這三個弱點,擋住了成為“網紅城市”的路?系列報道二

事實上,寧波在城市形象傳播時候遇到的以上三個方面的弱點,並非都無解。

其中看起來最難解的方言問題,運用得好,有時候也是能給人留下極深的印象的,比如當年的“警察與妓女(政策與機遇)”,再比如下面這個流傳甚廣的段子——

有人問我:“寧波話裡螃蟹怎麼說?”我說:“哈”。她重複:“你們螃蟹怎麼說?”我說:“哈”。她無奈地問:“那魚怎麼說?”我:“嗯”。她奇怪地問:“蝦怎麼說呢?”我說:“嚯”。她又問:“那鴨怎麼說呢?”我說:“啊”!她又重複:“鴨怎麼說?”我說:“啊.....”她很同情地看看我:“多好的一個孩子,可惜是個啞巴。”

而城市的煙火氣、娛樂精神等等,其他城市其實已有成功的實踐,是可以學習和營造的。

至於城市音樂,也許忽然有一天就從草根中生長出來了呢?

對於寧波為何還沒成“網紅城市”以及如何成為“網紅城市”這個話題,我們繼續期待大家活潑潑的留言。

寧波這三個弱點,擋住了成為“網紅城市”的路?系列報道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