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宋代的5个都是欧阳修提携的

导语:唐宋八大家,宋代的5个都是欧阳修提携的(算上欧阳修本尊,宋代共占6个)

今天和大伙聊聊五大文豪之欧阳修,我猜,大部分人认识欧阳修,是从他的《醉翁亭记》开始的。那一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我们中国人使用率极高的一句话,即便目不识丁的人,也知道。随着对欧阳修的了解加深,渐渐发现,除了超高的文学素养值得敬佩,他还有一个更大的闪光点——喜欢提携后生。

唐宋八大家,宋代的5个都是欧阳修提携的

欧阳修

事情还得从欧阳修小时候说起,欧阳修3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孤儿寡母无依无靠,生活一下子陷入了窘境。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欧阳修还有一个叔叔愿意收留他们。娘俩过起了寄人篱下的生活。母亲是大家闺秀出身,没钱请先生的情况下,只能亲自教欧阳修在沙地上读书写字。成年后,欧阳修接连两次科举失败。直到胥偃保举,才“连中三元”。最终取得殿试14名的成绩,又被胥偃招为女婿。欧阳修开启了他的仕途。

唐宋八大家,宋代的5个都是欧阳修提携的

欧阳修雕像

兴许是因为自己的坎坷经历,使得欧阳修非常乐于提携后生。他提倡“以才取人”,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保证考试公平,就像现在的公务员考试,追求公平。欧阳修珍爱人才,他只认才华,不会因为你的出身不同,而有失偏颇。流传千古的“唐宋八大家”,其中宋代五人,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均出自欧阳修的门下。而且都是以布衣之身被他相中、提携。除此之外,包括包拯、韩琦、司马光等也都得到过他的赏识与举荐。

唐宋八大家,宋代的5个都是欧阳修提携的

包拯

欧阳修在王安石考试时是主考官,他非常赏识王安石的才华。欧阳曾把王安石比作李白和韩愈,推举王安石为相。欧阳修虽然在文学上很欣赏王安石,经常发文章吹捧。但是在政治上却不同意王安石的政见。王安石变法时欧阳修站在旧党一边,曾在他管辖的地方坚决抵制青苗法。欧阳修因帮助范仲淹求情而被贬谪,不过变法不久他就驾鹤西去。所以和王安石的矛盾也没有达到白热化程度。

唐宋八大家,宋代的5个都是欧阳修提携的

醉翁亭

欧阳修在曾巩考试时也是主考官,曾巩出身儒学世家,才学出众,12岁时便写出气魄脱俗的《六论》。他本就是欧阳修门下,一开始,曾巩也是没能考取功名。后来曾巩父亲去世,他只好离京回乡,侍奉母亲,照顾弟妹。临走时欧阳修还特地给他写了一封信《送曾巩秀才序》,充分肯定了他的才华和勤奋治学的态度。他鼓励曾巩,回家以后不可荒废学业,要继续学习,有朝一日终能返京。十年后,欧阳修主持会试,坚持以古文、策论为主,诗赋为辅命题,曾巩不负欧阳修的厚望,与其弟曾牟、曾布及堂弟曾阜一同登进士第一。在欧阳修的举荐下,曾巩的才华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唐宋八大家,宋代的5个都是欧阳修提携的

欧阳修纪念馆

苏轼是跟曾巩同场考试的。当时主考官欧阳修看到有一篇文章写得极好。语言流畅,说理透彻,连他这位文学大师也爱不释手,想着要评为第一。但是又以为这是自己的弟子曾巩的卷子,怕给了第一怕遭人议论。旁边的考官看欧阳修纠结的样子,也过来看了下苏轼的文章。看完他说若是此子评为第一,恐怕欧阳修文坛领袖的地位就要易主了。欧阳修暗自开心,想着自己的弟子曾巩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是毕竟是“自己人”,怕被人诟病徇私。最后没有给第一,还是给了第二。后来才知道,原来作者是苏轼。欧阳修感慨这个年青人文章写得这么好,从此欣赏苏轼的才华而对他高看一眼。后来我们都知道了,苏轼的文章诗词被人竞相传颂,果真成为文坛领袖。

唐宋八大家,宋代的5个都是欧阳修提携的

苏轼

欧阳修作为宋代文学家的领军人物,倡导了新古文运动,引发了文坛的文风改革。有了欧阳修的文学观,才有以后的王安石、曾巩及苏洵三父子。没有欧阳修的几次举荐,就没有后来在政坛上举重若轻的王安石;没有欧阳修在学风文风方面的改变,就没有散文大家曾巩;而苏轼即便再有才华,倘若入不了仕,或许也就默默无闻了。身处高位,却愿意对有真才实学的后生推荐赞赏,不计较个人恩怨,使一大批名不见经传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名垂千古。欧阳修真乃千古伯乐也。欢迎你们在评论区留言交流,感谢关注点赞,希望与您成为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