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英雄曹操,戎马一生,为何不敢登临唾手可得的帝位?

东汉末年,群雄崛起,瓜分天下,必将一分高下。时局分割明显,在天下之争的年代,群雄中一人以绝对的优势,角逐中崭露头角,令天下逐渐合并,让武力争霸天下,各国成为失败一方,俯首称臣,曹操就是这一人。他以智慧、胆识以及运用人心,在这个动荡的时局之中脱颖而出,成就三国乱世之中的“奸雄”。

曹操一家辅佐四代帝王,世袭高位。曹操年少时,在家父曹嵩的教导下,为人擅思考,且思维异于常人,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与解决策略。世人多愚昧,认为太过独特的曹操本人没有继承父亲之志,只有平庸之相。而有桥玄、何颙、许劭三人认为曹操是大能之人,能够在乱世之中生活下来,成就自己的一番大业。

乱世英雄曹操,戎马一生,为何不敢登临唾手可得的帝位?

曹操因早年便对行军打仗的策略熟记于心。在天下时局不稳时,敢以“汉天子”的名义进行征伐。解决各方割据势力,并开始攘外,解决鲜卑等三地的国家外患力量,稳定自身势力,达到己方安全的效果。使内不敢轻易的进行征战,外对内不敢进击,保持守望状态。曹操在时局暂时稳定的情况下,开始修整自身兵力、民事、经济的不足。以针对民生根本——粮食与食水为发展方向,采取措施达到中原地区呈现安稳状态。

乱世英雄曹操,戎马一生,为何不敢登临唾手可得的帝位?

曹操一生戎马,以任何方式获取人才。归顺于曹操的人才不在少数,曹操善于发现生活在不同阶层的隐性人才。曹操个人的品质以及对两军对战的夺势分析,让许多人愿意追随曹操。可以说曹操是一个人生得益的阶段。

乱世英雄曹操,戎马一生,为何不敢登临唾手可得的帝位?

说曹操是“奸雄”也不为过,不能否认的是曹操是十分聪明的。在他年二十时就已经开始“举孝廉”,早期以此名义进行征战,稳定时局,到现今已有实权在手,也就不会打破自己早期的誓言,也就不会因此失去民心。这是他不愿的原因之一。

曹操不愿称帝,只居丞相之位,也有他自身性格的原因。他自身认为自己已有实权,部下也是早年便跟随自己,有大事发生不会不管自己。所以他不愿以高龄去称帝,以免引起不满,最后还拱手让掉自己的江山。要继位也得有好的名义啊!可见曹操对事件的原见没有随着他的老去而失去。

乱世英雄曹操,戎马一生,为何不敢登临唾手可得的帝位?

我们再来看看当时的局势,虽然局势已经基本上稳定,但是对内还是会存在一些有野心的国家君主之间联合起来,再次搅动时局的可能。何况说在这个时候称帝,虽然有前期措施实施,得到了民心作为依靠,但也会让曹操陷入一个僵局。如若后期出现反叛局势,曹操是没有办法让自己完全脱身,更不可能出现继续称帝的希望。历史也就为他的决策出了证明,在他从丞相之位,晋升到魏王职位期间,就发生了内部矛盾的事件。

纵观曹操的一生,或褒奖或贬低,但被认为不与世俗看好的曹操,用自己的一生为自己证明,自己不仅心怀大志还是大志可成的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