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糾結:教學課時怎麼分才合理?丨答新教師問

我在多次聽課中發現,一線教師的"課時觀"比較混亂。課文較長時,如何分課時,成了讓人非常糾結的事。

在我瞭解的一線教學中,最為常見的是分為第一、第二兩個課時,也有延伸到第三、第四課時的。究竟該怎麼分課時呢?這似乎成了一個可以"見仁見智"的問題,誰都可以來決定,誰都可以任意劃分。當然,課時劃分原本應該是"自主"的,但倘若我們在劃分時出現以下兩種錯誤,那就表示課時觀有問題了:第一種錯誤,叫"生硬切割"。例如,上著上著,突然就結束了,詢問教師,回答說:"剩下的部分是下節課的內容。""下節課"沒有人聽,也不知會怎麼上。追問"為什麼這節課上到這兒"或者問"這一課時完成了什麼教學目標",教師回答不上來,只推說"還有一個課時,急什麼"。第二種錯誤叫"籠統混沌"。例如,在一節課內緊趕慢趕,終於趕完了全篇幅教學。由於趕得太快、太急,學生什麼都沒學到。教師解釋為"長文短教",讓教學有效。除此兩種外,還有些細小的問題,也十分常見。諸如:生字要不要教,如果教,放在第幾課時?寫字要不要教,如果教,什麼時候最好?隨文寫作要不要寫,如果寫,放在第幾課時?一節課講不完,剩下的內容怎麼安排,放在第幾課時?問題很常見,但提問的人普遍,說明課時劃分還真是個問題。

課時如何分,確實沒有定論,但在常態一線教學中,分課時設計,分課時教學,分課時完成進度,是必須面對的問題。整個學期的教學計劃中,必定是依據課時而按部就班地實施。因此,藉助此文和大家分享課時設計的常用方法。

我很糾結:教學課時怎麼分才合理?丨答新教師問

何捷(福建省特級教師、福州教育研究院教研員)

為了讓一線教師看得更加徹底,更清晰地區分各種方法的邊界,我專門用同一個案例來解讀,讓大家看明白。

第一種,根據教學內容來劃分

一般情況下,每一課時都有各自的教學內容。第一課時基本為掃清生字障礙,完成初讀課文,之後精讀部分片段,或者是對課文整體把握,脈絡梳理,內容熟悉等。第二課時,精讀剩下片段,總結歸納,拓展提升。這是一線教學中最為常見的劃分方法,適合文本較長的情況。例如,《晏子使楚》教學第一課時,完成識寫生字後,理清課文脈絡,知道晏子和楚王共有三次交鋒。集中時間精讀第一次交鋒。第二課時,完成剩下的教學內容。各司其職,前後承接,完成全案教學。

第二種,根據教學任務劃分

每個課時有明確的教學任務,課時與課時之間,因任務而產生關聯,多個課時共同完成一個總任務,即實現教學目標。這樣的劃分,不少人將其稱為"一課一得"。這裡的"一課",指的是完整的課文,這裡的"得"指的是總體教學目標。還以《晏子使楚》為例,我們將這一課總的教學目標設定為本單元導讀中提出的關注重點——學習語言表達之妙。根據這一目標,第一課時可以在晏子和楚王的三次交鋒中,任選一個故事學習晏子語言表達之妙,第二課時也可以在其他的故事中繼續學習語言表達之妙,選取的內容可以由學生確定,但教學任務是不變的,朝著目標進發。兩課時合併起來,不斷強化讓學生體會晏子語言表達的精妙之處,合作完成總體的教學目標。根據任務劃分課時,任務的確定顯得重要,內容的選取根據任務而定,教師設計時做好取捨。

第三種,根據教學實情劃分

每個班的學情不同,課時劃分也可以依據學情靈活調整。例如,有的班級小孩善於精讀深思,不妨第一課時直接沉入文本,品味琢磨;有的班級小孩活潑好動,可以設計一定的情景活動,導入新課,由活到穩,契合學習特質;有的班級小孩相對理性,第一課時可以按照從總到分的順序,先整體認識,再分別細讀,第二課時則按部就班進入分項精緻學習,歸納總結,拓展延伸的邏輯,有序學,學深入;有的班級小孩善於歸納式學習;有的善於演繹式學習,不同的學情需採取不同的課時劃分方案。還以《晏子使楚》為例,對語言敏感班級的教學,可以這樣設定課時:第一課時自由閱讀文本,直接進行發現式學習,自由發現晏子表達中的語言之妙。第二課時結合之前的學習結果,進行課本劇表演嘗試,在現場演繹中體會晏子語言的智慧,同時印證與鞏固第一課時的學習收穫。

第四種,根據教學風格劃分

如今教學的風格,呈現多樣化特徵。各種教學主張猶如一朵朵奇麗的小花,在語文教學之林中盛開。例如,有人主張群文閱讀,有人主張單元整體閱讀,有人主張讀寫統整式教學,有人主張先學後教,有人提倡共同體式教學……不同的主張可以作為劃分課時的依據。通過分課時教學,凸顯教學主張,形成不同流派,不同風格的教學。這樣劃分,第一課時教學優先確保體現風格,第二課時延續這一思路,鞏固形成教學風格。例如《晏子使楚》一案中,主張"發現式"學習的老師,可以在第一課時組織通讀全文,以"你發現晏子語言表達之妙了嗎?"為綱,鼓勵學生自主發現,分享結果,自由學習。學生在細讀文本之後可以羅列語言現象並嘗試分析,也可以聯繫自己的理解,暢談感受。之後在第二課時對所有的"發現"進行梳理、歸納、總結出語言表達的方法,讓零散的"發現"整合成新的學習收穫並儲存下來。

我們說課時劃分,絕對不是僵硬地把一篇課文用幾個課時來完成。靈活機動,應該成為語文教學的特質。所以,這個問題的最佳答案應該是"可以劃分課時"也可以"用一課時教完"。我近幾年更多采用"讀寫統整"的方式,實現簡約的"一站式"教學。長文,可以短教,用一課時完成"讀寫統整"閱讀教學,實現在讀中學習寫,以讀促寫,為寫而讀,讀寫互動,讀寫共生共長。依然用《晏子使楚》為例,一課時上完這樣操作:提出問題——為什麼全文只寫了三個故事,而每個故事中大量出現晏子和楚王的對話,對話中到底藏著什麼秘密呢?孩子在問題的引領下,發現三個故事各有差別。第一個故事,晏子使用將計就計的方式;第二個故事,晏子使用以退為進的方式;第三個故事,晏子使用的是連續追問並歸謬的方式。一節課,學習了三種不同的語言智慧。最後,認識到三個故事一起為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服務,瞭解此類的寫作手法。

也許你會發現,這麼教還有一個問題是不可迴避的,的確有些內容沒有完成。例如,對生字詞的教學與鞏固;對基本句式的學習和掌握;對關鍵內容的背誦和複述等。有人不禁要問:這些問題什麼時候解決呢?不解決是不行的。我的總體設想是將這些問題放在單元複習時完成。複習安排為專門的課時,設計項目,進行專項練習。這樣安排,可以讓教學純粹些,集中些,讓學習語文的趣味更濃些。那些"疏漏"和"差錯"之處,可以事後彌補,不去破壞教學的完整性。

我承認,這些建議畢竟只是一種構想,是關於"課時劃分"問題個性化的存在,是提供給大家的參考。教學中劃分課時,可能是根據不同情況,及時採取不同策略的,是沒有一個既定標準和依據的。建議大家在自己的大量實踐中,總結出屬於自己的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