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粮证粮票想起的

由粮证粮票想起的

由粮证粮票想起的

日前在家里翻找旧资料,翻出一本上世纪90年代由保定市粮食局制发的《城镇居民粮食供应证》以及早已废弃不用,今只作为收藏的部分全国和本省粮票。看到这两样东西,不禁浮想联翩。昔日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须臾不可离开的重要票证,今已完全失去原使用价值,而只能成为人们手中证明一段历史的藏品。

其实,在上世纪90年代,粮证和粮票的作用和重要性就已经大不如前了。虽然当时在国营粮店购买米面还要凭粮证并在上面填写,但当时国家缺粮状况已得到根本好转。在市场上也能买到价格稍高于国家平价的粮油成品。无论城乡已无人挨饿,不少城市居民都把存下的粮票换鸡蛋了。

笔者对购粮证的最初印象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家乡连续三年发大水,每到冬春季节国家都会给农民发购粮证定量供应。记得粮店离我家只几十米远,墙山上凿出一排小方洞,每洞下早早人们排成一长队等候开票。多数时候整劳力每人每天定量7两左右,时而上下调整。人们日夜都盼着“长供应数”的好消息。那时粮店除了卖粮,还卖地瓜干以及榨油后的豆饼、花生饼、棉籽饼等,加些分量折合成粮食。不过一些饼特别是棉籽饼吃后便秘拉不下,难受无法也得吃。

真正把粮证、粮票当成“命根子”般重要的还是上世纪60年代初的困难时期。每人每天定量最低时仅四两粮食,而且是吃大食堂。记得捏得很薄的小窝头,正当年的每人两个多一点,老人、孩子1个半。开饭时全家人按各自供应的数量打回,各人都吃自己那一份,吃完后大眼瞪小眼,极少相互谦让。那时根本没有菜和稀的,就是干咬那点干粮。为让肚子不空着就咬几口咸菜喝碗白开水。地里能吃的野菜都不好找了,就冒险找些以前没吃过的充饥,结果不少人甚至全家因中毒而死亡。

现在的年青人可能要问,一人一天七、八两定量不至于饿到那程度吧?不错,现在不少人每天吃面食或以几两计。但每天要吃多少鱼、肉、蔬菜、水果、零食?须知当年这些是一点没有啊!

那年月粮票甚至比钱都重要,光有钱没粮票很多吃的东西根本买不到。出门、出差必得准备好粮票,若是到外省还得提前兑换全国粮票。

改革开放四十年,经济大发展,物质极大丰富。粮食连续多年取得丰收。当年须臾不可离开的粮证、粮票,如今只能成为证明一段历史的文物藏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