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了王陽明這4句話,從此看問題不再被表面迷惑,看透問題本質

理解了王陽明這4句話,從此看問題不再被表面迷惑,看透問題本質

無善無噁心之體

人出生之後,內心是一張純淨的白紙。本無善惡之分。你看那些幼兒園的小孩,個個天真浪漫,他們心中,根本就沒有善、也沒有惡。善和惡的觀念是後天教育、環境形成的。因此有《孟母擇鄰》的故事。我們長大成人之後,由於環境,教育不同,善惡觀基本形成。但心的本體仍然是無善無惡。我們判斷一件事情,如果內心有固定的善惡標準,那麼就會犯先入為主的錯誤。比如一個人之前對你撒過一次謊,那麼你的內心對他已經有了先入為主的判斷,下次他即使和你說的是真話,你也認為他在撒謊。這種情況下,我們就可能無法瞭解事情的本來面目。只有內心時刻保持“中立”的狀態,判斷事情不帶主觀色彩,每次都是全新的判斷,這樣你才能客觀的認識世界。

理解了王陽明這4句話,從此看問題不再被表面迷惑,看透問題本質

有善有惡是意之動

當一件事情發生了之後,你的內心馬上被攪動,產生一個“意念”,這個意念可能是善的,也可能是惡的。比如,你在大街上看到一個美女或帥哥,你的大腦裡第一反應,就是要多看幾眼,“多看幾眼”就是你內心被攪動之後產生的意念。

知善知惡是良知

接著上面的例子,當你的內心產生“多看幾眼”的意念之後,你的良知馬上就會判斷出這個意念是善、還是惡。同時,你的“私慾”和“良知”開始激烈的鬥爭。如果你修為不夠,讓私慾佔了上風,那麼的行為就是繼續戀戀不捨的多看幾眼。如果你是修煉過的人,那麼你會馬上聽從良知指引,非禮勿視。

理解了王陽明這4句話,從此看問題不再被表面迷惑,看透問題本質

為善去惡是格物

上面說到的:內心的“良知”和“私慾”鬥爭的過程,就是“格物”。一個修行的人,格物是每天都在發生的,對我們的內心來說,每次都是磨練的機會,也是陽明先生說的“事上練”。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這裡,王陽明《心學》有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不是簡單的幾篇短文,就能說清楚的,接下來我會逐漸把自己多年來體悟的《心學》精髓,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呈現給大家,歡迎大家關注我,也可以在我的主頁中查看往期關於《心學》的文章,我們一起學習進步,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