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究竟為了什麼?福建出土一件文物,顛覆了傳統觀點!

作為中國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鄭和下西洋是一個傳奇,至今還為人們津津樂道。然而,關於鄭和下西洋,卻又迷霧重重,其中最大的一個是:目的何在,究竟是為了什麼?

鄭和下西洋,究竟為了什麼?福建出土一件文物,顛覆了傳統觀點!

關於鄭和下西洋的目的,過去一直以乾隆年間張廷玉編修的《明史》為準。《明史·鄭和傳》載:“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

換言之,傳統觀點認為,朱棣派鄭和七次下西洋,主要目的是為了尋找建文帝,想要斬草除根,還有愛慕虛榮的“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如果這一記載是真實可靠,那麼朱棣形象必然受損。

然而,抗日戰爭之前,中國福建出土的一件文物,卻顛覆了這一傳統觀點,讓人看到了一個鄭和下西洋的真實目的!更為重要的是,這一文物上的文字,相當於鄭和親自講述,可信度非常高。

鄭和下西洋,究竟為了什麼?福建出土一件文物,顛覆了傳統觀點!

1930年,在福建長樂南山天妃宮遺址挖出來了一塊石碑,顛覆了《明史》中關於鄭和下西洋年月、航行路線、到達國名等諸多錯誤,但其中最大的一個,應該就是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了!

這塊石碑叫《天妃靈應之記》碑,俗稱“鄭和石碑”。根據碑文記載,鄭和下西洋是為了“齎幣往賚之,所以宣德化而柔遠人”,“往諸番國,開讀賞賜”。顯然,這一碑文令人自豪!

也就是說,《明史》的說法,充滿了火藥味,既兇狠毒辣,也愛慕虛榮,而鄭和石碑的記載,則是經貿文化交流、和平外交,是一次和平之旅,一次友好之旅,一次教化之旅。

鄭和下西洋,究竟為了什麼?福建出土一件文物,顛覆了傳統觀點!

那麼,這裡有一個大問題,即:鄭和石碑靠譜不靠譜呢?不妨看一看這一塊碑是如何誕生的。

1431年,鄭和第七次下西洋前夕,船隊在長樂停泊等候季風開洋起航(其實每次出海前,鄭和艦隊都在長樂駐泊)。在次期間,鄭和刻碑記事,碑文中記載:“是用著神之德於石,並記諸番往回之歲月,以貽永久焉。”

鄭和會不會造假呢?客觀的說,應該不會,(1)1431年時,朱棣已經死去7年,(2)1431年時,鄭和61歲,就在這一次航行中死去,之所以刻碑,估計也是有所大限的感覺,人之將死其言也善,(3)古人刻碑是重大事件,往往不敢胡說,怕遭天譴,所以較為靠譜。

鄭和下西洋,究竟為了什麼?福建出土一件文物,顛覆了傳統觀點!

乾隆和張廷玉在《明史》中,為何要說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建文帝,為了耀兵異域?其實很簡單,這麼一說之後,朱棣形象立即“不堪入目”。

換一個角度來看,堂堂一代大帝朱棣,怎麼可能為了尋找建文帝,或莫名其妙的原因,就組建史無前例的大艦隊,耗費無數錢糧下西洋?而且,後來皇帝也支持,一共持續了7次!

可見,所謂“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之類,只是無恥文人+無恥皇帝精心策劃的一次抹黑而已。所以,有專家學者指出,從碑文上看,朱棣不容汙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