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纓晏:鄭和發現美洲?明代西方傳教士繪製的地圖為你揭祕|光明講壇221講

龚缨晏:郑和发现美洲?明代西方传教士绘制的地图为你揭秘|光明讲坛221讲

龔纓晏, 1961年生,歷史學博士,寧波大學人文與傳媒學院教授,浙江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副會長。主要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古代地圖學史、浙江歷史文化。主要著作有《求知集》《利瑪竇世界地圖研究》(與黃時鑑教授合著)等。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世界歷史》等刊物上發表論文多篇。

明朝末年,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公元1552—1610年),於公元1602年,在當時的北京繪製完成了《坤輿萬國全圖》,這幅地圖也被歷代史家認為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結晶。

龚缨晏:郑和发现美洲?明代西方传教士绘制的地图为你揭秘|光明讲坛221讲

坤輿萬國全圖

近年來,有學者對《坤輿萬國全圖》的來歷提出了新觀點,認為《坤輿萬國全圖》是明朝初年鄭和下西洋時期由中國人結合“環球航行經驗”繪製完成的,由此得出推論說,明代的中國人,要比歷史上的哥倫布,更早抵達美洲。這一系列新觀點,在國內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龚缨晏:郑和发现美洲?明代西方传教士绘制的地图为你揭秘|光明讲坛221讲

利瑪竇畫像

龚缨晏:郑和发现美洲?明代西方传教士绘制的地图为你揭秘|光明讲坛221讲

那麼,《坤輿萬國全圖》到底誕生於明末還是明初?我們今天會通過對幾幅古代地圖的分析和解剖,提煉出我們的觀點,並且力求在地圖中,辨析“鄭和環球航行發現美洲”之說。

龚缨晏:郑和发现美洲?明代西方传教士绘制的地图为你揭秘|光明讲坛221讲

利瑪竇的地圖繪製之旅

公元1578年,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搭乘帆船離開葡萄牙里斯本港,繞過非洲好望角抵達印度果阿。公元1582年,利瑪竇從印度果阿出發,輾轉來到中國澳門,並於次年獲准在廣東肇慶居住。公元1584年,利瑪竇在肇慶繪製出了第一幅近代意義上的中文世界地圖,但歷史資料中,並沒有保留下來這幅地圖的中文名稱。

1935年,中國學者洪業曾經對此提出觀點,認為公元1584年利瑪竇在肇慶繪製的那一幅世界地圖,中文名稱應是《山海輿地圖》。洪業的這個觀點,很快被國內外學者普遍接受,幾成定論。不過近年來,新發現的中文史料表明,利瑪竇在肇慶繪製的那一幅世界地圖,中文名字是《大瀛全圖》。不過遺憾的是,《大瀛全圖》並沒有保存下來,所以我們也就無法知道它的原貌。

公元1595年6月至1598年6月,利瑪竇在南昌生活。在此期間,他又繪製了多種世界地圖,但多數已經失傳,只有兩種地圖摹本被收入了南昌學者章潢(公元1527—1608年)編輯的《圖書編》中,也就是《輿地山海全圖》和《輿地圖》。這兩種保存下來的摹本地圖,也就是我們目前所能見到、年代最早的利瑪竇所繪世界地圖。後來,利瑪竇在南京又繪製過《山海輿地全圖》,但該地圖也最終失傳了。

龚缨晏:郑和发现美洲?明代西方传教士绘制的地图为你揭秘|光明讲坛221讲

公元1601年,利瑪竇獲准在北京居住生活。第二年,在李之藻等中國官員的支持下,利瑪竇在北京繪製出了《坤輿萬國全圖》,此地圖的原刻本在歐美及日本都有保存。公元1603年,利瑪竇又在北京繪製出了《兩儀玄覽圖》,此地圖只有兩幅存世,分別保存在中國的遼寧博物館和韓國的崇實大學。

保存至今的《坤輿萬國全圖》原刻本上,有利瑪竇、李之藻、陳民志、祁光宗等人的序文。這些人在序文中都明確提到,這一幅《坤輿萬國全圖》是由利瑪竇繪製的。值得注意的是,利瑪竇自己後來在回憶錄裡,也介紹過他繪製這一幅《坤輿萬國全圖》地圖的經過。

通過最近一個世紀的研究,中外學者的主流觀點是,利瑪竇繪製《坤輿萬國全圖》時,他的主要資料來源是當時西方出版的地圖,特別是奧特里烏斯(1527—1598年)於1570年開始出版的地圖集《地球大觀》。而且,利瑪竇在繪製《坤輿萬國全圖》時還吸收了當時中國的一些地理文獻資料。

《乾坤萬國全圖古今人物事蹟》

是否為《坤輿萬國全圖》的原本

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研究結果,所以一般認為,《坤輿萬國全圖》是由利瑪竇繪製的。

不過,近年來有學者提出了新的觀點。該觀點認為,《坤輿萬國全圖》繪製完成時間,實際上是在公元1430年左右,也就是明朝初年鄭和第六次下西洋時期。該觀點同時提出,《坤輿萬國全圖》實際上明朝官員為了掩人耳目而假託利瑪竇所繪,具體的推論是這樣的:明朝初年的鄭和船隊實際進行過環球航行,並早於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到了明朝成化年間(公元1465—1487年),當時的憲宗皇帝朱見深曾一度有意再次派人下西洋,但是他接到報告說,當年的鄭和出海資料檔案已被悉數銷燬,因此明憲宗的再下西洋構想只得作罷。然而作為鄭和當年出海資料檔案之一,《坤輿萬國全圖》原本並未被毀,依然被秘密收藏在明朝南京的內府。等到了明朝萬曆年間(公元1573—1620年),當時的一批明朝官員如李之藻等,就謀劃著把這份《坤輿萬國全圖》公佈出來,可是之前在成化年間時已經報告過鄭和出海文獻檔案被銷燬了,因此這時候如果拿出來鄭和留下的《坤輿萬國全圖》,就等於欺騙皇帝,曝光了當初私自隱瞞保存鄭和下西洋檔案資料的行為,也就意味著必須有官員承擔“欺君之罪”。此時利瑪竇恰好來到中國,於是明朝官員們就密謀確定,假託西洋人利瑪竇之名,將鄭和的《坤輿萬國全圖》面世出版。

龚缨晏:郑和发现美洲?明代西方传教士绘制的地图为你揭秘|光明讲坛221讲

這個觀點提出以後,受到了學界的關注。有專家認為,這一觀點“挑戰了世界史三大經典學說”,也就是“明代鄭和下西洋止於東非”“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和“利瑪竇把西方的地理知識帶來中國”這三點。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觀點提出的主要依據之一,就是明代梁輈在公元1593年繪製的地圖《乾坤萬國全圖古今人物事蹟》。該觀點認為,《乾坤萬國全圖古今人物事蹟》的繪製者梁輈在序言中曾經提出,在明朝的南京藏有六幅地圖,而這六幅地圖其實就是利瑪竇版本《坤輿萬國全圖》參考的原圖。梁輈的《乾坤萬國全圖古今人物事蹟》參考了這六幅地圖原本。而這六幅地圖原本,很可能就是當初鄭和“環球航行”的遺存。

我們現在就來分析一下,梁輈的這幅地圖以及序言,並由此出發,釐清圍繞《坤輿萬國全圖》的這一系列爭論。

根據資料,《乾坤萬國全圖古今人物事蹟》是公元18世紀由來華傳教士攜至歐洲的,曾經被英國收藏家羅賓遜(Philip Robinson)收藏,1974年該圖在大英博物館展出過,1988年出現在索斯比拍賣行(Sotheby)的目錄上(編號85號),現在則下落不明。該地圖附有長篇序文,落款為:“常州府無錫縣儒學訓導泗人梁輈謹鐫。萬曆癸巳秋南京吏部四司。刻於正巳堂。”由此觀之,這幅《乾坤萬國全圖古今人物事蹟》的繪製者,是當時的無錫縣儒學訓導梁輈,繪製的時間則是癸巳年,也就是明朝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在地圖序文中,梁輈還清楚地介紹了這幅地圖的繪製緣起:

“嘗謂為學而不博夫古,無以盡經理之妙;好古而不窮夫遠,無以盡格致之功。是以《禹貢》之書,歷乎九州,職方之載,罄乎四海,班氏因之而作《地理志》,則圖史之從來久矣,考古證今者所必資也。此圖舊無善版,雖有《廣輿圖》之刻,亦且掛一而漏萬。故近睹西泰子之圖說,歐邏巴氏之鏤版,白下諸公之翻刻有六幅者,始知乾坤所包最鉅,故合眾圖而考其成,統中外而歸於一。內有中華山河之盛,古今人物之美。”

文中的“西泰子”,是當時明代文人對利瑪竇的稱呼。而“歐邏巴”或“歐羅巴”是當時利瑪竇對Europe(歐洲)的中文音譯,而繪製《乾坤萬國全圖古今人物事蹟》時的梁輈,尚未與利瑪竇見過面,於是誤以為“歐邏巴”是個人名。以下出現的“白下”,則是南京的別稱。在這段序文中,梁輈表達的意思是:中國人自古以來都很重視地圖,也有很多值得稱道的努力,不過一直沒有好的地圖版本;最近,南京有人將利瑪竇繪製的地圖進行了翻刻,而南京翻刻出來的利瑪竇地圖,是由六屏幅組成的;梁輈見到這幅由南京人翻刻的利瑪竇地圖後,才知道世界是多麼的廣大,因此梁輈將多種地圖綜合在一起,繪製出了《乾坤萬國全圖古今人物事蹟》。從梁輈的這段序文來看,南京的所謂六幅地圖實際是對利瑪竇繪製的《坤輿萬國全圖》內容的翻刻,而並不是《坤輿萬國全圖》的資料來源,並且,梁輈自己的《乾坤萬國全圖古今人物事蹟》也是在參考利瑪竇繪製地圖的基礎上完成的。

關於《乾坤萬國全圖古今人物事蹟》,還有觀點認為,梁輈所制的這份地圖上,出現了美洲地名“亞伯爾耕”字樣的標識,而沒有使用“亞墨利加”一詞。根據這個判斷,該觀點進而提出,“亞墨利加”一詞是利瑪竇來華後翻譯引入,而且利瑪竇繪製地圖所參考的奧特里烏斯1570年西方地圖,對美洲新大陸是稱之為“亞墨利加”的。該觀點由此認為,梁輈的《乾坤萬國全圖古今人物事蹟》,既然沒有使用利瑪竇引入中國的“亞墨利加”詞彙,就說明梁輈的地圖並非借鑑了利瑪竇的地圖;同時,梁輈又使用了“亞伯爾耕”一詞,這個詞在利瑪竇地圖所參考的奧特里烏斯1570年世界地圖上並沒有出現,綜合兩個詞彙的情況,就說明梁輈繪製地圖時,參考的不是利瑪竇地圖和奧特里烏斯1570年世界地圖。由此推論,梁輈繪製地圖,參考的可能就是明朝初年鄭和“環球航海”的資料。

那麼,事實是怎樣的呢?在文物出版社於1995年出版的《中國古代地圖集(明代)》中,收錄有《乾坤萬國全圖古今人物事蹟》這幅地圖,中國國家圖書館也藏有這份地圖的影印件。對照這些資料,我們可以在《乾坤萬國全圖古今人物事蹟》上的亞洲大陸北部沿海,找到“亞墨利加國”字樣。因此,前面我們引述的“《乾坤萬國全圖古今人物事蹟》上面沒有亞墨利加字樣”的說法,是錯誤的。

在這裡,我們解釋一下“亞墨利加”的來源。它是西文詞彙America之類的音譯,此詞源自意大利航海家亞美利哥·維斯普奇(Amerigo Vespucci,公元1454-1512年)之名。我們知道,哥倫布雖然於公元1492年發現了美洲,但當時的他堅信自己踏上的土地是亞洲。公元1500年前後,亞美利哥·維斯普奇在哥倫布地理發現的基礎上,幾次從歐洲橫渡大西洋到美洲進行探險,並且提出觀點,認為美洲是一塊前所未知的新大陸。公元1507年,德國製圖學家瓦爾德澤米勒(Martin Waldseemüller,公元1470-1520年),首次使用亞美利哥之名來命名美洲。利瑪竇來到中國後,將西方文獻上的America音譯成“亞墨利加”。我們都知道,在明朝鄭和下西洋時代,因為航海家亞美利哥·維斯普奇當時還沒有出生,用他的名字來命名美洲的事情也就無從談起,因此也就不可能在鄭和航海檔案中出現“亞墨利加”一詞。而後來的《乾坤萬國全圖古今人物事蹟》上面恰恰出現了“亞墨利加國”字樣,這件事情本身就證明了,梁輈這幅地圖的主要資料來源,並非是明朝鄭和下西洋時代的航海資料。只不過,當時的梁輈由於不瞭解歐美的歷史文化,誤將“亞墨利加”當成了一個國名,並且根據自己的需要,將其錯誤地標繪在了《乾坤萬國全圖古今人物事蹟》中的亞洲大陸最北部。

至於梁輈所繪的《乾坤萬國全圖古今人物事蹟》中出現的“亞伯爾耕”一詞,這是源於西文地名Apalchen的音譯,而且它在奧特里烏斯1570年版地圖集《地球大觀》中實際就已經出現了,並非沒有。我們可以在其中的《美洲地圖》中,找到頗為醒目的Apalchen一詞,也就是中文的“亞伯爾耕”的來源。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說,無論“亞墨利加”還是“亞伯爾耕”,都不能證明梁輈所繪的《乾坤萬國全圖古今人物事蹟》是主要取材於明朝鄭和航海資料的。

還有觀點認為,《乾坤萬國全圖古今人物事蹟》當初是在南京繪製的。根據梁輈自己的說法,此圖繪製於公元1593年。而這一年,利瑪竇其人尚在韶州,還沒有到南京。因此,南京的梁輈,不可能根據韶州的利瑪竇地圖,來繪製《乾坤萬國全圖古今人物事蹟》。

龚缨晏:郑和发现美洲?明代西方传教士绘制的地图为你揭秘|光明讲坛221讲

梁輈於1593年繪製的《乾坤萬國全圖古今人物事蹟》上面標註的“亞墨利加國”。

這種觀點其實是錯誤估計了明代的信息傳播路徑和速度。利瑪竇來華後,早在1584年就開始繪製地圖了,當時的明朝早就建立起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及驛傳郵遞系統。利瑪竇雖然沒到過南京,但是他多年前在廣東肇慶繪製的那一幅《大瀛全圖》地圖,完全可以通過明朝這套系統,傳播到南京。在這裡,我們列舉兩個例子進行佐證:第一個例子是,萬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利瑪竇還沒有來到蘇州,而當時的應天巡撫趙可懷,已經將利瑪竇繪製的地圖,刻在蘇州姑蘇驛的一塊石碑上了;另一個例子是,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吳中明在南京刊印了利瑪竇繪製的《山海輿地全圖》,很快,千里之外的貴州巡撫郭子章就獲得了這份地圖,並且將其進行了縮刻。因此我們說,公元1593年利瑪竇確實“還在韶州,沒有到南京”,但是利瑪竇於1584年繪製的《大瀛全圖》卻完全有可能流傳到南京,南京人也完全有可能將其翻刻。而且,明代的地圖盜版翻刻之風是比較盛行的,這其中,一個有力的證據,就是梁輈自己繪製的《乾坤萬國全圖古今人物事蹟》,其左下角就有四個字:“不許翻刻”。而且這一句“不許翻刻”也表明,這份地圖本來就是當時面向市場的商品。

在此,我們進一步分析:如果梁輈的這份地圖的地理知識來源,是鄭和遺留的“環球航行實踐”,當初是鄭和航海先於哥倫布發現了美洲,那麼由此推論,《乾坤萬國全圖古今人物事蹟》理論上應該是非常接近美洲的實際地理的。但事實上,《乾坤萬國全圖古今人物事蹟》的美洲部分,基本上都是錯誤的。例如,它把利瑪竇地圖上的美洲地名“亞墨利加”及“革利國”標註在了亞洲北部沿海,把北美西部的“亞伯爾耕”描繪成北海中的一個島國,還把北美洲的“巴革老地”畫在太平洋上,與山東半島隔海相望,等等。我們需要了解,梁輈畢竟生活在明代,他還不具備完整的近代世界地理知識,也不掌握地圖投影方法,所以,他只是根據中國傳統地圖的式樣,參考利瑪竇的地圖資料,繪製了這份《乾坤萬國全圖古今人物事蹟》地圖,並在地圖周邊隨意標上一些來自利瑪竇地圖的外國地名。在這樣的背景下,梁輈在吸收利瑪竇世界地圖時出現了一些錯誤,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坤輿萬國全圖》中是否隱藏著

“鄭和環球航行”的蹤跡

在釐清了利瑪竇與梁輈之間關係之後,我們現在對《坤輿萬國全圖》也進行一些細節上的分析。它是否隱藏了鄭和環球航行、發現美洲大陸的蹤跡。

在利瑪竇的《坤輿萬國全圖》上,北美洲附近北緯40度以上的大西洋中標識著一個“怕霧打島”。如果我們對照公元16世紀歐洲出版的地圖,就可以知道,這個“怕霧打”的中文詞彙,實際就是Bermuda的中文音譯,現代的我們更習慣於將它翻譯成“百慕大”——“怕霧打島”也就是著名的百慕大島。

根據西歐歷史資料,公元1503年,有個名叫Juan Bermudes的人,駕駛著一條名為“Garza”帆船,發現了這個島嶼。如果根據發現者的名字來命名這個島嶼,那麼這個島嶼就是“Bermuda”島,也就是百慕大島。但是如果根據Juan Bermudes駕駛的帆船來命名的話,那條帆船的“Garza”之名,本意為“蒼鷺”,因此也可以命名為“蒼鷺島”或者“鶴島”。實際上,這兩種命名百慕大島的方式在歷史上都曾出現過。比如公元1541年墨卡託製作的地球儀上,大西洋中的百慕大島下方就清楚地寫著:“百慕大,即鶴島”。

龚缨晏:郑和发现美洲?明代西方传教士绘制的地图为你揭秘|光明讲坛221讲

利瑪竇在《坤輿萬國全圖》上標註的鶴島和怕霧打島。

但是,利瑪竇在《坤輿萬國全圖》上弄錯了,他同時把“怕霧打島”和“鶴島”這兩個同屬於百慕大島的名字,都標在了地圖上面,而且讓這兩個島名分別表示兩個島嶼。也就是說,根據文獻資料,利瑪竇在《坤輿萬國全圖》上同時標註的“怕霧打島”和“鶴島”兩個島嶼,其實應該是一個島嶼。

這個錯誤不是利瑪竇的“原創”。雖然在公元1541年墨卡託製作的地球儀上,百慕大島和鶴島是一個島的兩個名字,但是在後來公元1569年墨卡託《世界地圖》上,卻錯誤地把百慕大(位於320度經線旁邊)和鶴島(靠近350度經線)分列為兩個獨立的島嶼。此後,在奧特里烏斯《地球大觀》中的《世界地圖》及《美洲地圖》上,也都把百慕大島和鶴島錯當作兩個不同的島嶼。

前人的歷史錯誤,利瑪竇在《坤輿萬國全圖》同樣延續了,他將“怕霧打島”和“鶴島”當作兩個獨立的島嶼繪製在地圖上,但面積更大。而且在利瑪竇的地圖上,這兩個島嶼的東西距離及南北位置也發生了變化。原本在墨卡託和奧特里烏斯的地圖上,百慕大島位於320度經線的東側,北緯30度以上;鶴島位於350度經線以西,北緯40度線以下。也就是說,鶴島的位置要比百慕大島高出近10度,兩島間東西距離將近30度。而在利瑪竇《坤輿萬國全圖》上,“怕霧打島”位於330度至340度經線之間,北緯40度線的上方。鶴島的位置是340度至350度經線、北緯30度至40度之間。這樣,與之前墨卡託及奧特里烏斯的地圖相比,利瑪竇《坤輿萬國全圖》上,百慕大島和鶴島的位置都向東移動了,而且兩島之間的距離更加接近,鶴島變成了位於百慕大島以南的一個島嶼。

由此我們可以說,《坤輿萬國全圖》上的“怕霧打島”和“鶴島”,是由於一系列的誤傳和訛變而造成的地理錯誤,利瑪竇並列的“怕霧打島”和“鶴島”,在大西洋中是根本不存在的。由此觀之,如果《坤輿萬國全圖》假設是來源於明初鄭和船隊“環球航行時的實地測量”的話,那麼是不應該出現“怕霧打島”和“鶴島”同現於大西洋之上的錯誤的。

歷史上的鄭和下西洋,是中國航海史上的壯舉。不過我認為,結合目前掌握的歷史資料,明末利瑪竇所繪《坤輿萬國全圖》,無法判定其與鄭和的航海有直接關係,而且也無法通過《坤輿萬國全圖》,得出鄭和船隊曾經進行過“環球航行”乃至“發現美洲”的推論。

龚缨晏:郑和发现美洲?明代西方传教士绘制的地图为你揭秘|光明讲坛221讲
龚缨晏:郑和发现美洲?明代西方传教士绘制的地图为你揭秘|光明讲坛221讲

光明講壇工作室出品

龚缨晏:郑和发现美洲?明代西方传教士绘制的地图为你揭秘|光明讲坛221讲

長按識別關注 望文才熠熠

龚缨晏:郑和发现美洲?明代西方传教士绘制的地图为你揭秘|光明讲坛221讲

製作:徐譚 楊雪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