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娟:貧困村裡展巾幗風采

周娟:贫困村里展巾帼风采

周娟:贫困村里展巾帼风采

我市女能人周娟懷揣夢想到潁州區西湖鎮大許村建功立業,在脫貧攻堅的主戰場貢獻巾幗之力。1月25日出版的安徽青年報用整版篇幅圖文並茂發表了該報社長助理、團省委駐村工作隊副隊長楊益軍採寫的長篇報道《周娟:貧困村裡展巾幗風采》,並配發了阜陽市婦聯主席郭琳的特約點評:《緊隨時代的奮鬥更美麗》。

周娟:贫困村里展巾帼风采

1月25日安徽青年報第五版

安徽青年報記者楊益軍

周娟:貧困村裡展巾幗風采

從大許村小陳莊朝南是一塊廣袤的肥田沃土,多少年來每到夜晚那裡除了蛙鳴蟲叫,從來都是烏黑一片。

但從2017年深秋開始,在這片漆黑的夜色中突然亮起了燈光。

這燈光來自百餘畝蔬菜大棚中間的一片活動板房,板房內住著種植大戶周娟請來的技術和業務總管孫永剛,燈光亮起的那天,標誌著這塊土地告別了傳統糧食作物的種植模式。

1

2017年10月,正在西湖鎮湯莊村經營380畝果園的女能人周娟在和團省委駐村工作隊長陳永剛的幾次洽談之後,堅定了前往大許村發展大棚蔬菜的信心。

有人曾不解地問周娟:“你在阜陽城開辦的智航廣告公司生意那麼紅火,在湯莊村投資興建的果園很快就要進入盛果期,為什麼要跑到這麼偏僻的貧困村種辣椒?”

“不要認為脫貧攻堅都是各級領導幹部的事情,似乎與我們普通市民無關,更不要認為脫貧攻堅是一項男人衝在前面的事業,扶貧路上我們女同胞理應巾幗不讓鬚眉。”周娟快人快語,“大許村土地肥沃,水利灌溉條件優越,具有發展大棚蔬菜的有利因素。”

周娟坦言:“我們和陳永剛一見如故,他當即承諾充分運用產業扶貧政策為發展大棚蔬菜營造良好生產環境,咱感覺他說話很靠譜,事實證明,在發展大棚蔬菜過程中,駐村工作隊的支持很給力,幫助解決了不少具體困難。”

周娟:贫困村里展巾帼风采

周娟隨駐村工作隊長陳永剛和村幹部現場確定土地流轉範圍

剛過不惑之年的周娟雷厲風行,說幹就幹。陳永剛帶領村黨總支書記馬若付、村民委員會主任周學宏等村黨總支、村民委員會班子成員隨周娟到小陳莊南地確定土地流轉範圍,很快辦理了一百多畝土地的流轉手續。

彼時,大許村小陳莊前面一百多畝玉米剛剛收完,幾臺旋耕機便入田開始了緊張的作業,深耕後,翻出來的大塊泥土油黑髮亮,經太陽暴曬和風吹雨打後,酥軟的土質為種植大棚辣椒提供了有利條件。

二十多天時間,一百多個鋼構塑料大棚在那裡橫空出世,望著這些排列整齊的鋼構塑料大棚,周娟如釋重負,緊趕慢趕總算在冬天到來之前把這些大棚安裝就序,培育的秧苗在提前搭建的兩個大棚內初綻嫩芽,這意味著她的蔬菜大棚基地將按計劃進入秧苗移栽階段。

天有不測風雲。2017年底連續兩場大雪令周娟猝不及防,厚厚的積雪把鋼構塑料大棚壓得喘不過氣來,伴隨呼嘯而至的大風,周娟的部分鋼構塑料大棚被連根拔起,塑料薄膜被刮到很遠的地方,沒有被連根拔起的大棚,鋼架大都扭曲變形,過半大棚需要重新修建,這對滿懷希望的周娟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打擊。

十幾年前從國有企業下海時,周娟就認準了一個理: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多年的商海經歷已把她磨礪成性格堅強的女漢子。站在七倒八歪的鋼構塑料大棚前,周娟微笑著接受了中央氣象臺駐阜陽工作站的採訪,表示儘快投入生產自救。在凜冽的寒風中,從早到晚堅守在現場的周娟臉頰被凍得通紅,她指揮幹活的村民經過十幾天辛勤努力,所有損壞的鋼構塑料大棚終於恢復如初。

2

狗年春節剛過,許多人還沉浸在節日的歡樂氣氛中。往年的這個時候,村民們大都無事可做,或走親串友,或三五成群靠著牆根曬太陽拉家常,但今年大許村的村民們顯得格外忙碌,正是春寒料峭時,村民們跟隨周娟投入了緊張的秧苗移栽工作。兩個未被風雪破壞的苗圃大棚內溫暖如春,秧苗鬱鬱蔥蔥,許多前去幹活的婦女脫掉了棉襖,個個身輕如燕、手腳利索,她們雖在一個村莊,但很久沒有聚在一塊說笑了。更主要的是在這裡幹活可以按天計酬,每過幾天兌現時就可以直接在田頭領取現金。

周娟:贫困村里展巾帼风采

向村民發放勞務報酬時情景

年過半百的許國芳是大許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幾年前丈夫因病去世後,她既要供應正在上學的女兒,還要照顧年近90歲的母親。女兒上大學後,儘管享受了相關教育扶貧的政策,但家庭經濟仍捉襟見肘。周娟的大棚基地明確規定優先吸納建檔立卡貧困戶務工,大許村一批貧困戶自然而然成了蔬菜大棚基地的主力軍。許國芳每天安頓好母親的飲食起居後,抬腿就去200米外的蔬菜大棚基地,不僅每天可以領取50元以上的報酬,而且精神狀態也比以前明顯好多了。自丈夫去世受到打擊後,許國芳一度神情恍惚,整天宅在家裡,很少和外人接觸,如今在蔬菜大棚基地,她和熟悉的村民們有說有笑,性格逐漸開朗起來,精神狀態和以前相比判若兩人,以前每次見到她,她總是低頭走路很少說話,現在見面離多遠就笑著打招呼。

周娟:贫困村里展巾帼风采

貧困戶許國芳和村民正在整理裝箱外運的紅辣椒

建檔立卡貧困戶陳桂林是距離周娟大棚基地最近的務工人員,也是大棚基地出勤率最高的村民。年過六旬的陳桂林以前在村裡走東串西,無事可幹,時常到村頭的牌場湊熱鬧,一天到晚閒得空虛無聊,自從被村民組組長許國棟推薦到周娟的大棚基地後,他每天吃過飯就往房前的大棚跑,他的幫扶聯繫人、村黨總支委員陳繼芬每次找他在《扶貧手冊》按指印確認幫扶效果時都是在大棚基地才找到他,人雖然比以前曬得更黑了,但身體卻比以前更好了,從去年10月到現在,陳桂林每月務工收入達2000元,他因此走上了脫貧之路,高興地領取了脫貧光榮證。

大棚辣椒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大許村村民是周娟大棚基地的最大受益者。我曾有緣看到村民們領取勞動報酬和土地租金時高興的情景。村民宋懷秀流轉土地4.9畝,領取租金4900元,這位年過七旬的老太太數鈔票的高興勁正好被我用手機抓拍了下來。

村幹部許明增給種地的村民算了一筆賬:午季小麥減產,除了麥種、農藥、化肥、耕地、收割等成本,不計算勞動成本,每畝地收入不超過二百元,碰上秋季玉米減產,每畝地全年兩季最多收入不超過600元,而現在土地流轉後,每畝地淨得1000元流轉金。許多流轉土地的村民省出時間在大棚基地打零工,一年還可掙個幾千元,在家門口打工還可以接送在村小學上學的孩子,既照顧了家庭,又找到了掙錢的機會。

周娟:贫困村里展巾帼风采

周娟和村民們正把收穫的大棚辣椒裝箱外運

“儘管遭受了雪災的襲擊,但是大棚辣椒的整體效益仍十分樂觀。”周娟表示,“預計到年底發放勞務報酬將超過10萬元,春節前還將為所有在這裡務工的貧困戶送上紅包。”

3

緊鄰周娟蔬菜大棚基地北側的是大許村產業扶貧孵化基地,2017年深秋,駐村工作隊籌集資金建起了16個扶貧大棚無償交給貧困戶經營,並由村黨總支、村民委員會成員和貧困戶手拉手結對幫扶,讓貧困戶一方面在扶貧大棚就業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在自己的大棚裡學習辣椒管理經驗。周娟第一時間找到陳永剛,主動請戰,真誠表示願助一臂之力,她讓技術員從苗圃中精選辣椒秧苗,在自己的眾多大棚尚未栽苗的情況下,優先為扶貧大棚送去秧苗,安排技術員指導貧困戶栽苗澆水,適時防治病蟲害。在周娟和技術員明興忠的精心幫助下,16個扶貧大棚的辣椒長勢良好,產量甚至超過了她自己的蔬菜大棚。

這種產業扶貧模式受到省、市、區領導的充分肯定,2017年7月9日,省政協副主席肖超英前往大許村扶貧大棚調研時看到貧困戶滿面春風採摘辣椒的情景,當陳永剛向她介紹這種扶貧模式得到種植大戶周娟的大力支持時,肖超英在充分肯定這種扶貧模式的同時,對種植大戶周娟助力產業扶貧的善舉表示讚許。

周娟:贫困村里展巾帼风采

特約點評

緊隨時代的奮鬥更美麗

阜陽市婦女聯合會主席郭琳

大許村是潁州區西湖鎮最後一個脫貧的省級貧困村,周娟懷揣夢想毅然到大許村脫貧攻堅的主戰場接受時代大潮的洗禮,她把個人事業追求和脫貧攻堅的時代脈動融為一體,彰顯了可貴的責任擔當。她精心打造的蔬菜大棚基地和380畝果園成為潁州區“一村一品”工程的一道亮麗風景,她以樸實的情感助力貧困戶脫貧增收,用智慧和膽識在地處偏僻的貧困村展現了一位新時代女性的巾幗風采,譜寫了充盈時代旋律的青春華章。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打贏脫貧攻堅戰,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100年”奮鬥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脫貧攻堅奏響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麗樂章,撥動了億萬中華兒女的心絃,大批有為婦女在脫貧攻堅的主戰場煥發巾幗風采、貢獻巾幗智慧、彰顯巾幗力量。周娟緊踩著時代的鼓點乘勢而為,在貧困村投資興業,既得到了可觀的回報,又促進了貧困戶就業增收,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值得高興的是在阜陽大地脫貧攻堅的進程中還湧現了一批在全國和全省較有影響的巾幗典型:全省唯一全國脫貧攻堅貢獻獎獲得者、潁泉區伍明鎮王寨村第一書記徐冬梅;獲全省選派幫扶幹部標兵稱號的阜南縣王家壩鎮郎灣村原第一書記李涵宇、潁上縣五十鋪鎮趙苗村原第一書記康偉及市婦女聯合會駐臨泉縣長官鎮柳樹溝村原第一書記劉衛軍等。她們奮鬥的身影因伴隨脫貧攻堅的時代韻律而更加美麗。事實充分說明在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廣大婦女完全可以大有作為,時代需要奮發有為的巾幗精神,時代呼喚更多有擔當、有情懷、有作為的婦女在脫貧攻堅的前沿陣地貢獻巾幗之力。

目前,阜陽市正處於加快發展的戰略機遇期,這為全市廣大婦女積極投身改革發展實踐提供了廣闊舞臺,她們正成為推動阜陽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阜陽市各級婦聯堅持“黨政所急,婦女所需,婦聯所能”的工作定位,引領廣大婦女在“大美阜陽巾幗建功”等系列活動中充分發揚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精神,進一步激揚巾幗之志、展現巾幗之美,緊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節拍,努力書寫阜陽婦女事業創新發展的新篇章。

(原載2019年1月25日安徽青年報第五版)

周娟:贫困村里展巾帼风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