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璜生個展分別在德國波恩、德累斯頓舉辦

王璜生个展分别在德国波恩、德累斯顿举办

王璜生个展分别在德国波恩、德累斯顿举办

“痕/間 王璜生個展” 在德國波恩當代藝術館開幕現場

“王璜生:痕/間”(WANG Huangsheng : Tracespace)展覽,於2019年1月19日在波恩當代藝術館開展,此次展覽由波恩國立美術館前館長迪特·榮特(Dieter Ronte)教授策劃。來自英國倫敦、意大利威尼斯以及德國各地的嘉賓和藝術愛好者歡聚一堂,策展人迪特·榮特教授、德國科布倫茨路德維希美術館長貝亞特(Beate Reifenscheid)教授、中國駐德杜塞爾多夫領事館文化處何文波參贊在開幕式上致辭,德國哈根國立美術館長貝爾京(Tayfun Belgin)博士,德國聯邦國家美術館前館長雅格布(Wenzel Jacob)博士,倫敦蘇富比學院亞洲藝術課程主管、策展人何凱特(Katie Hill)博士,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駐廣州總領事館總領事Martin Fleischer先生,海德堡大學美術史家趙洲博士等專程前來參觀並給予熱情評價。哈根國立美術貝爾京館長還邀請了王璜生教授2020年夏季在該美術館舉辦個展。開幕式由波恩當代藝術館藝術總監任戎主持。

王璜生個展分別在德國波恩、德累斯頓舉辦

藝術家王璜生教授與波恩當代藝術館藝術總監任戎致辭

本次展覽策展人、波恩國立美術館前館長迪特·榮特教授在開幕式上發表了長篇評論性發言,他說到:

“在王璜生先生這個展覽裡,我們很清楚地看到,人們是可以在政治和社會批判的角度思考問題的。作為一個世界公民,一個藝術家可以去回應世界遇到的問題,同時並不使藝術的自由受到限制。

王璜生个展分别在德国波恩、德累斯顿举办

藝術家王璜生與德國哈根國立美術館館長Tayfun Belgin博士

王璜生个展分别在德国波恩、德累斯顿举办

藝術家王璜生與德國聯邦國家美術館前館長Wenzel Jacob博士

王璜生个展分别在德国波恩、德累斯顿举办

藝術家王璜生教授與英國策展人Katie Hill博士,倫敦蘇富比學院亞洲藝術課程主管

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展覽,但同時又包含很多情感。在這裡,你會反思,會恐懼,會有自由的感覺,也會有壓力。這取決於觀眾個人:你會如何討論墨西哥,你會如何討論特朗普,你會如何討論臺灣,你會如何討論朝鮮和韓國。世界各地都存在這樣的問題,哪裡都有無法跨越的界限。這可以被理解為一種隱喻,一種精神之牆,也可以被理解為一種吶喊,同時又是試圖克服問題和困難的洞察力。同時,王璜生先生作為學院的教授,你可以看到中國的學院體系是跟得上時代的,它吸收所有的現代科技,同時也吸收所有的問題。所以那句話‘藝術家畫畫,但不要說話’是完全錯誤的。在這裡,你可以看到藝術家既能畫畫,也能說話。

王璜生先生是一個打破傳統的人,或者說,克服傳統的人,但同時,他又不是一個沒有根基的。這在全球範圍都很罕見,這也正是他是一個極重要的藝術家的原因。作為一個全球公民,他以一種非常批判的眼光看待社會,從他自己的經驗出發反思這個社會,創作了這些作品,沒有一件是曲意逢迎的。”

王璜生个展分别在德国波恩、德累斯顿举办

“痕/間 王璜生個展” 的大型裝置影像作品《界》在德國波恩當代藝術館開幕現場

另外,德國聯邦國家美術館前館長雅格布博士評論道:

“在展覽中,我無時不想到戰爭與和平,傷害與保護,隔離與突破等,令我非常感動!”“在他的大型裝置作品中,強聚光燈照射在閃亮的金屬條束上,牆壁上的陰影是此起彼伏的線的流動詩意,並通過彼此重疊的表面形成對話,但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鋒利的金屬線和充滿傷害的倒鉤形成了隔離區,這些鐵絲網標誌著對外的保護,並在同一時間對內產生了障礙。只有聚光燈的光芒,作為知識的象徵,瀰漫在整個空間,氾濫著影子的戲劇,附著在政治的邊緣。”

“王璜生:痕/間”展覽根據波恩當代藝術館獨特的展廳空間,展出了《纏》《界》《溢光》《談話》等四件大型裝置影像及雕塑作品,及新近創作的《痕象》《箴象》《遊象》等紙本作品十餘件。

與波恩展覽的同期,在德國德累斯頓美術館正展出“王璜生:邊界/空間”展覽,該展覽彙集了藝術家近十年的主要藝術創作,包含《遊·象》、《線·象》、《痕象》、《箴象》、《纏》等多個系列的架上作品、影像作品。他的藝術實驗打破了傳統含義的線性界限,通過展示“線”與“空間”的互動轉化,充滿著對邊界與空間的探尋和質問。

王璜生个展分别在德国波恩、德累斯顿举办

藝術家王璜生教授在德國德累斯頓美術館展覽上致辭

王璜生个展分别在德国波恩、德累斯顿举办

開幕式上策展人Jona Markgraf詳細介紹藝術家及作品

波恩和德累斯頓曾經作為東西德重要的文化政治重鎮,王璜生的“邊界/空間”與“痕/間”兩個展覽,在這樣具有特殊歷史背景的地方舉辦,探討“邊界”“空間”“傷痕”“間離”“控制”“自由”“戰爭”“和平”等問題,引發著對歷史、現實與生命的更多思考。

王璜生个展分别在德国波恩、德累斯顿举办

與美術館館長Antoni Knobloch合影

王璜生个展分别在德国波恩、德累斯顿举办王璜生个展分别在德国波恩、德累斯顿举办

德累斯頓美術館展覽現場

磁感線:王璜生的“遊·象”

【英】Katie Hill

“以杞包瓜,含章,有隕自天(姤卦·九五)。”-《周易·易經》

“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 河中的水花濺起,它們聚集,匯合,流淌……相互吸引、接近,又再次排斥、分離。”——赫拉克利特(約公元前530年—前470年)

“FLUX”一詞源於拉丁文,原意為“流變”

- 液體、粒子、或能量在特定表面積上移動的速度

- 萬物皆流變,無物常駐的狀態(赫拉克利特)

- 物理及應用數學中的常用概念,用於描述某一物理特性在空間中的變化、變動

王璜生个展分别在德国波恩、德累斯顿举办

《箴象180212》 紙上設色拓印 45x48cm 2018

王璜生个展分别在德国波恩、德累斯顿举办

“痕/間 王璜生個展” 作品《葴象》

I

我們在空間中的運動是日常生活的常態之一,當代社會中的旅行者更是常常穿梭於世界各地,在不同的目的地之間不斷往返。“流變”(Flux)的思想取自於東方和古希臘哲學的精華,也關涉近代物理學與數學的概念,這次展覽所呈現的王璜生近期作品是對“流變”的另一種詮釋:對傳統的迷戀和出離,在變動不居的時空中游走,召喚自然和物質的有形或無形世界。王璜生運用傳統的筆墨宣紙成就一幅幅精緻的水墨繪畫,這些作品既保留了中國繪畫在過去幾百年間傳承的詩意傳統,又深入到水墨在當代藝術實踐中所打開的廣闊領域。

王璜生个展分别在德国波恩、德累斯顿举办

《痕象》局部 紙上水墨拓印 181213 90x365cm 2018

王璜生个展分别在德国波恩、德累斯顿举办

“痕/間 王璜生個展” 作品《痕象》

II

此次展覽中王璜生的作品(創作自2010年之後)與他早期更偏向傳統的水墨畫有著明顯的區別,譬如,2006年創作的紙本扇面作品《月光如水清》(天地系列)描繪了園林中的亭臺,以及周圍點綴著花草的古舊椅子,這幅畫的技巧則來自於自元代以來的文人畫傳統。《天地系列》和《悠然系列》作品在鬆動的筆觸中透露出浪漫的夢幻之感,與近年文人畫傳統的復興不謀而合。在展覽《磁感線》中,《遊象》和《線象》在真正意義上脫離了具象,這些作品不再描繪諸如瓶中盛開的花朵等抒情題材,而是不斷趨向抽象的狀態。因此,書寫和繪畫性成為王璜生創作旅程中的轉折點,既連接著傳統的淵源,又讓他走向對線條本身的探索,這些線條彷彿是在空中漂浮、縱橫交錯。

王璜生个展分别在德国波恩、德累斯顿举办

《談話》 綜合材料 90x110x55cm 2014

王璜生个展分别在德国波恩、德累斯顿举办

“痕/間 王璜生個展” 作品《談話》

遊象

在王璜生的水墨繪畫中,彎曲的線在畫布上相互纏繞、交織,它們遊弋於畫布上空,有節制的運動和速度感呼之欲出,或者說是綿延的線條穿透空間,在其中來去自如,織成一幅幅充滿張力的圖畫。筆墨線條上下交疊,穿插而行,彷彿織成一個鬆散的線團,在畫面上投下微弱的陰影。可以想象,若是觀者試著將這些線條拉直,它們彷彿會永無止境地延伸,直至走入視野之外的另一度空間。這一團線條從空白中浮現,空曠的背景佔據了畫面的上半部分。線條似乎受到磁力的牽引,輾轉不定,在物質與非物質之間產生的張力,賦予線條以獨立的生命感。

《遊象》系列的作品形式具有一種純粹的特性,奇特、輕快,而又節奏緊湊,它們創造出奇幻的感覺,讓我們的視野從可見的、具體的現實世界深入到粒子物理的世界,而諸如空間和引力的作用一般僅僅在物理學的專業領域內才會被提及。吳洪亮教授在一篇畫冊文章中談到,“《遊象6》除纏綿的線條之外,其構圖形式基本上是四周暗,中心亮,呈放射狀,有如光明從遠方而來,抑或吸著觀者的目光向遠方而去。背景中常常暈開的彗星般的託尾,恐怕是對光芒的聚攏以及對未知的探尋。”畫面本身的確散發著光芒,或是蘊含著幽深的空間感,除此之外,這種畫面的宇宙/形而上的結構生髮出對“對未知的探尋”的另一種解讀,即“永恆流變”的思想——萬物恆久變動,空間與時間交錯不止——這一思想是古希臘哲學的概念之一,也可以追溯到中國古典哲學,尤其是以“變”為核心的經典著作《易經》。俞懿嫻教授認為:“《易經》是儒家經典的六經之一,其中包含著豐富而深邃的關於時間和宇宙變化的哲學,為先秦時期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形而上學的基礎。”

如果說“易”和“變”是這部經典的精髓,那麼王璜生則是通過他的作品將其深厚的人生經歷、底蘊轉化為一種不斷變化的藝術創造力。內心的自由潛藏著無限變化的可能,這樣的自由所驅動的力量不會消減,因此也成為藝術家在創作上不斷追求和探索的原動力。1980年代徐冰、黃永砯等藝術家在東西方兩種不同的批判性思想中探索新的藝術語言,王璜生的作品也觸及包括現象學、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抽象和觀念藝術、以及最近用科學及人文角度探討宇宙的新興議題等等,但這些關注點都最終迴歸於藝術家的中國身份和視角。王璜生自身的中國傳統藝術與哲學修養讓他的作品自然地流露出道家的影響,而道家的思想源頭之一便是《易經》。《易經》對六七十年代西方當代藝術同樣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其代表則包括約翰·凱奇(John Cage)、勞申伯格(Rauschenberg)和約翰·巴爾代薩里(John Baldessari)等重要藝術家。道家和佛教的思想被翻譯介紹到西方,對於美國的影響則可以這樣概述,“來自亞洲審視世界的新方式對美國的藝術和文化產生了顛覆性的影響,激起了重新評估個體的存在、自我的意識,以及那充斥著男子氣概的美式精神的浪潮”。

在王璜生的作品裡,個體的自我意識看起來並不明顯,然而在充滿爆發力的水墨繪畫中,王璜生似乎在情感上回應了911事件的毀滅性和災難性,濃重的水墨在紙上揮灑,印刷的痕跡似乎重現著坍塌的建築和散落的殘片。因此對於王璜生來說,他以富於變化的水墨作為表達的媒介,創作出極為豐富和廣闊的視覺語言,其中既包含著一種強烈的主觀性和流動的繪畫性,同時又可以是具體的、或是半再現的。

王璜生个展分别在德国波恩、德累斯顿举办

《纏》局部 金屬 紗布 鼓風機 200x150x100cm 2017

王璜生个展分别在德国波恩、德累斯顿举办

“痕/間 王璜生個展” 作品《纏》

線象

以水墨和報紙為媒介的《線象》系列作品更進一步地脫離了文人繪畫的傳統。王璜生運用不同的筆觸創造出形態各異的線條,由此一種特異的空間感被創造出來,印刷報紙上重疊的筆觸痕跡似乎是一種遮蓋、一種干擾,回應或消除那受大眾媒體所驅動的日常政治的“嗡嗡聲”,而這似乎是中國古代文人雅集的傳統——譬如退居官場隱於山林的竹林七賢——在現代的迴響。

王璜生个展分别在德国波恩、德累斯顿举办

《痕象170921-2》紙上水墨拓印 54x58cm 2017

王璜生个展分别在德国波恩、德累斯顿举办

“痕/間 王璜生個展” 作品《痕象》

王璜生个展分别在德国波恩、德累斯顿举办

《界》金屬影像裝置 600x340x200cm 2017

王璜生个展分别在德国波恩、德累斯顿举办

“痕/間 王璜生個展” 作品《界》

曼聲

白噪聲或白噪音,是一種功率頻譜密度為常數的隨機信號或隨機過程(這種聲音聽上去是很吵耳的沙沙聲)。

當代日常生活中總是存在著一種微弱不歇、無法斷絕的低音噪聲,這些噪聲的來源混合著各種人類活動,包括車輛行駛,電視播出的肥皂劇或新聞報道,車載收音機傳出的音樂,電話中的喋喋不休,還有敲鍵盤的聲音等等。

王璜生的繪畫作品捕捉了一種更為輕柔平緩的“曼聲”,散發著一股持續而不引人注目的力量,以及對時間、空間的雙重感受。虛空體現在類似文人繪畫中畫面上留白,為作品的氣勢或精神性留下了空間。“書寫”於其上的線條以一氣呵成的動作來完成,彷彿懸浮於立體的空間中,線的動勢偶有轉折,創造出書法性的畫面張力。

德國漢學家威爾翰(Richard Wilhelm)將《易經》翻譯為德文(被公認為是最好的翻譯,他的文本隨後又被翻譯成其他語言),他認為《易經》最基本的思想之一是“對立與協調在時間之流中相互生髮”,這也暗指存在於人類意識中的對立——在主體與客體之間,在內在的自我與外在的環境之間。《易經》的這一觀點所強調的是中道的態度,讓我們對於衝突、對立的理解和把握不至限於任何極端,在自我與世界之間保有一種和諧的關係。

王璜生以他的筆觸將二維的線性與三維的空間相互融合,這也是中國山水畫的經典圖式,線條的形式感和空間的視覺感共同構成了其核心。王璜生的作品具有一種很強的詩意和感性,時間的靜止在中國哲學中並不是某種對本質的追尋,而是把對時間的思量置於宇宙思維之中。

王璜生是一個有創造力的思考者,他對中國當代藝術事業的貢獻推動了文化上的創新,這份事業同時也讓他深入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對話,與美術館合作,在世界各地舉辦展覽等等。這次展覽為展示出王璜生作為藝術家的創造力,他的想象力世界與現實世界一樣的豐盛或“繁忙”,在與文化的對話中輕聲曼語。

王璜生个展分别在德国波恩、德累斯顿举办

《溢光》金屬玻璃裝置 尺寸可變 2017

王璜生个展分别在德国波恩、德累斯顿举办

“痕/間 王璜生個展” 作品《溢光》

藝術家王璜生 /Artist Wang Huangsheng

王璜生个展分别在德国波恩、德累斯顿举办

王璜生先生曾任廣東美術館館長、中央美院美術館館長,現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德國海德堡大學、廣州美術學院、南京藝術學院特聘教授。其作品先後被英國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英國大英博物館、英國牛津阿什莫爾博物館、意大利烏菲齊博物館、意大利曼託瓦博物館、德國霍夫曼收藏館、中國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廣東美術館、浙江美術館、湖北美術館、廣東省博物館、安徽省博物館、蘇州博物館、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等收藏

《庫藝術》全新改版

改變的力量

全新開本與排版方式,帶來更佳閱讀感受

收錄國內外最富特色畫家個案

國內首個“非具象繪畫研究工作坊”紀實

豐富的海內外當代藝術動態評述

王璜生个展分别在德国波恩、德累斯顿举办

長按下方二維碼獲取此圖書

垂詢電話:010-8478615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