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闻|是时代的,也是个人的——读《大江东去》和《艰难的制造》

《大江东去》正在热播,转载一篇师妹李学凤的文章,关于《大江东去》与它的续篇《艰难的制造》。

是时代的,

也是个人的

——读《大江东去》

和《艰难的制造》

安利两部小说,阿耐,《大江东去》和《艰难的制造》。

近些年已经很少读国内小说,似乎在白先勇史铁生阿城王安忆叶广芩严歌苓们之后,有分量的文字和作品一下子断档了。出版的数量不少,宫斗、谍战、穿越、悬空,热闹之余,始终摆脱不了一种“轻”。这种热闹,没有质感,无法给你养分。

这很像人和人的相处。一段好的关系,需要输入和输出的平衡。这个“好”,没有感情色彩,与功利无关。换句话说,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至少在某个方面能够彼此带动,能够形成相互汲养的关系,才有可能在相同的层面上建立起令双方都愉悦的连接。

好比王菲那英20年后春晚再合作,唱了一首《岁月》。歌本身有多好不见得,但吃瓜群众如我也乐见其成。看着已经不再年轻的两个女人在台上安静地唱歌,我的感觉是:真好,好朋友就要这样棋逢对手,共同成长。

慢慢的,也就不关注国内小说了。后来发现了阿耐。她的四部作品,上边提到的两部,还有《不能往生》和《食荤者》,让我耐耐心心地读了一阵子,读完买了无数套送朋友。

01

最早知道阿耐是读吴晓波的《大败局》,吴提到阿耐是一个神奇的作家。在文化的享受上,我始终是后知后觉的,往往在别人已经在盛宴中享受尽了的时候,我才急急忙忙的赶来,在别人的指引下品味一点残羹剩饭。根据吴对作者的肯定,我找到了《大江东去》和《艰难的制造》。

书还没看,就遭遇《欢乐颂》的爆红。对这个作品实在不感冒,这个不良印象让我连带对阿耐的其他作品也没了兴趣。人类主观主义的本领想必是天生的,当初很多言之凿凿,后来再看其实都站不住脚。直到去年春节期间整理kindle,发现还买了这么两部书没看,然后一看就放不下。前者共三卷,后者两卷,一年就是一章,三十来章从1978年写到2008年。尤其《大江东去》第一卷,笔力极强。

我开始对这个叫阿耐的作家好奇。一了解,发现又是一个李碧华。

据说,阿耐60年代生,大概50岁左右,学机械出身,是工科生,90年代初弃政从商,目前是浙江某企业高管。2003年起开始创作,白天征杀职场,晚上小说传世,陆续在一些文学论坛和博客上发表小说,后将阵地转移到大名鼎鼎的晋江原创网,并且在晋江网上逐步封神,逐渐围绕了一批资深粉。但本人及其低调,不加V,也不和网站签约。

2009年,她的150万字长篇作品《大江东去》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这是网络作者首次获得国家级奖项,还是主流奖项,但她没有去现场。据说,阿耐一直对自己的身份讳莫如深,她与出版方签订了20年的保密协议,除了出版社少数人,没有人知道她的真实姓名和身份,周围的朋友同事也都不知道她就是阿耐。

看了她几部书后,我觉得她的讳莫如深并不是简单的低调或是反向炒作,大概是有些现实考虑的,主要意在保护自己民营500强高管的身份,同时也使自己免于纠纷。“知我罪我,其惟春秋”,有些大家都在尝试,但大家当时都并不知道对错的事情,还是放在小说里比较合适。

我很快放弃了去探究身份这件事情,对于文字外的我们而言,她的作品就叫阿耐。从作品中可以看出,阿耐懂政策、懂官场、懂商场,她也懂人、懂现实、懂生活。这需要体验,更需要感受和领悟。就是这种“懂”,让她的作品有了一种质感。这应该是得益于阿耐本人有多年从政从商的累积,自身又在某个体系内处于一个较高的位置,这让她的视野有别于一般的女作家,既有对政策的准确解读,也有对财经知识的熟练运用,所以作品才能写得那么密实。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多年前成名的香港女作家梁凤仪,虽然她也以“财经小说作家”闻名,她的作品当年我基本都看了,但相比较同被媒体归入财经小说作家类的阿耐,梁凤仪的财经小说不过是把男男女女的恩怨情仇放到了“商界”这个空间而已。有财经的外表,内核并不足。

这倒也符合女作家的性别特征,所以我其实总不大相信阿耐是女性。且不说作品的视野和气度,对金融财经的了如指掌,单是《艰难的制造》中通篇对机械设计细节的信手拈来,就不是现找行家里手拜师,或是找资料抄写几笔,就可以做得到的。

写到这里,想想同是出自一人的手笔,但对《欢乐颂》这样每天晚上随便更新点就写成的感官化作品,和对《大江东去》、《艰难的制造》这样融入了太多对社会重大转型时期的记录和思考的心力之作,大众的反馈结果却是完全倒过来的,前者被津津乐道,后者多少显得冷清,我心里还是会觉得有点无稽。

02

《大江东去》,是阿耐继《不得往生》后创作的一部全景表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生活变迁的长篇小说。名为财经小说,但在格局上,更像是一面现代化进程的镜子。

这部小说的神奇之处,在于之所以受到关注,背后的驱动力全靠作品的“自来水”效应。所谓“自来水”效应,是指用户在体验过产品后,自发地为该产品做宣传。《大江东去》在豆瓣网上的评分是9.1。

小说最初的名字是《大江东去三十年》,从1978年开始写起,以经济改革为主线,着重描述改革开放初期摸着石头过河起,在去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途中的各种尝试探索。为了全景展示这段历史,阿耐选择了当时四种最典型的经济体,国有经济、集体集体、个私经济和外资。

这本身就很不容易写,书斋作家大抵是很难完成的。另一方面,像《白鹿原》、《平凡的世界》之所以享有盛名数十年,文学价值高是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反映出了一段时代的全景。应该说,在这两个方面,阿耐总体而言做得相当不错,《大江东去》被称为“当代的《平凡的世界》”。

因为年代背景的原因,读者难免要把它和《激荡三十年》、《平凡的世界》相比较。《激荡三十年》走的是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的路子,关注的是各个时代的典型人物。《光荣与梦想》也是一套非常好的书,目前正在二刷,希望有一天能以书评的方式推荐给大家。

《平凡的世界》,气质更接近于书斋。路遥明显更注重古都文化的秉性传承,因而想法更纯朴,文学味道更浓厚,古典的理想主义追求体现得非常明显,但对现实生活关注得非常少,价值观更单一。

记得刚接触这部小说的时候,曾经唏嘘过田晓霞的意外去世,但后来再看,发现这是路遥的唯一选择。田晓霞一出场就是一个精神世界不同凡俗的姑娘,一旦和现实世界结合,要把这种不同凡俗一以贯之往下写几乎是不可能的。路遥又无法眼睁睁看着自己心中的天使走下神坛,只好设计了一个死亡结局,把平凡里的不平凡永远留住。

而阿耐多理性。《大江东去》的取景比《平凡的世界》更广角,一直在描述改革开放的潮流涌动下各阶层或自觉或自发的选择。阿耐选的个体都具有代表性,有体制内的官僚和国企负责人,也有体制外的农民企业家、个体户和海归,有理想主义者,还有投机者和赌徒。她笔下的这整个过程,是从最初懵懂地看着眼花缭乱的世界扑面而来,到后来主动地适应、寻找并推动潮流的过程。

因为作者的身份和克制,《大江东去》没有夸张离奇的情节,没有过度的感情段落,也没有作者主观的旁白评论,甚至没有好恶彰贬,它只是缓缓地展开,记录很多人一年又一年的生活,求学、分配、下基层、跑单帮、承包土地、上位、得势与失意、落难与重振、合纵与连横。所有的情节和人物我们都不陌生,因为这些都是我们身边真实上演的岁月伦常。

我实在喜欢《大江东去》这种“心狠手辣”的写法。整部书靠作者自身的见识来推动,阿耐深刻而细致地把经济症结解剖开来,血肉丰满地塑造一系列人物,让人看得痛快淋漓又满含同情。所以,就我个人而言,更喜欢《大江东去》。

03

在这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里,阿耐主要描写了三个人的命运。

宋运辉“黑五类”的儿子,一直自尊自强,不偏不激,非常难得。宋运辉的成功,他付出了常人无法企及的努力,也拥有常人无法企及的运气。

为了争取高中名额,初中毕业后他曲线插队,养猪,住猪棚,自学高中课程。终于参加高考,又风波乍起,这个瘦弱内敛、沉稳坚定的少年因为可能会被剥夺上大学的机会而第一次出言伤害了父亲,父亲郁愤愧疚下喝了农药,好在抢救及时。命运的转机往往都在绝望中出现,见事已闹大,不知是谁欺负宋家而扣下的录取通知书也被悄悄送还到了宋家。至此,宋运辉的命运开始改变。

当踏上求学的火车,他开始拥抱属于他的世界。他在学校天天读人民日报了解政策,听年长的同学讲故事开始了解政治,他敏锐地分析时事和国家政策,准确地为姐夫雷东宝的集体改革出谋划策。大学毕业前夕,得到家乡县委书记老徐的推荐,被邻市大型国企水书记特招,从而进入金州总厂做技术员。

当许多人捧着铁饭碗浑浑噩噩时,敏感、早熟、刻苦的宋运辉一头扎在车间第一线钻研技术,21岁就担负起指挥国家大型安装项目的重任,一步步由技术员至车间主任,30岁前升至副处级,奠定了成功人生的基础。他用技术在金州奠定地位,也是在金州,他见识了权术,从最初的厌恶到深陷其中,再到为了自保而初尝权谋之道。到东海以后,他基本已经师成出山,东海帝国的建立已经清楚可见。

他从一个草鞋夜路步行赶车上学的农村孩子,经由自身的努力,再用婚姻做跳板,一步步成了一个成功的国企官员。很难说他是有意利用了婚姻,至少一开始他并没有这样的处心积虑,但他仕途的起步借势于第一段婚姻,也是不争的事实。这一路仕途走来,很难简单地评价这个人,但有一点很是难能可贵,知识就是他的信仰,他从没有也不敢放弃学习。山外的大千世界,没有背景,没有长辈指导,他坚定自己的立足之基础,唯有不停学习。

雷东宝他代表的是小岗村那样的农村集体经济带头人。虽不是男一号,但相较宋运辉的沉稳内敛,他是整部小说中我认为最光芒四射的一个人物。作为退伍军人,算是村里有见识有胆量的年轻人,于是被推选成大队书记,成为带领小雷家大队致富的核心人物,是农村改革者的典型,最终也是一个莽夫式的悲剧人物。

一开始,一穷二白的小雷家在雷东宝无知无畏的拼命干劲带领下,单纯为了摆脱一工分才七分钱、年轻人娶不到媳妇、一到冬天就要全村人外出乞讨的贫困,从一孔破窑烧砖起步,到后来逐渐开办电线厂、电缆厂、养殖场等集体企业,小雷家的改革步伐越迈越大。短短几年,全村人都住上了别墅,有了摩托和汽车,成立了集团公司。雷东宝自己也当上了市人大代表,得到了前县委书记老徐的指导与赏识,和后任书记陈平原称兄道弟。

此时,雷东宝和小雷家都达到了巅峰。宋运辉和老徐提醒雷东宝要审时度势,放缓步伐,要关注东南亚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但这个时候的雷东宝,自诩为小雷家的救世主,个人英雄主义极度膨胀,谁的意见也听不进了。他不仅不规避风险,还反其道而行之,导致集体企业受东南亚经济风暴所累,同时贿赂陈平原东窗事发。

宋运辉想尽办法办成保外就医,将雷东宝弄回小雷家,雷东宝没有感激宋运辉,反而从此在心理上与宋运辉拉开了距离。日后的所作所为,完全将小雷家的集体财产视为他的个人财产,变本加厉攫取个人财富。个性也更为暴躁,武断多疑,还处处和宋运辉比高低,从汽车到儿子,什么都比。

最后,属下和村民都忍无可忍,集体把雷东宝逼至了脑中风。这时候,依然是宋运辉伸出援手,负担了住院费用,出院后又安排雷东宝住到杨巡老家。至此,雷东宝彻底离开了小雷家的舞台,开始了他辉煌后离乡背井的黯然人生。

雷东宝是特殊年代造就的特殊人物,凭着一股原始的狠劲达到他所能达到的巅峰阶段,但囿于文化水平、眼界和性格,他并没有能力与时俱进,也没有格局急流勇退,如此,最终被时代淘汰也是必然的。

在阿耐笔下,明里是雷东宝的人生,实则真实地再现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私领域和公领域利益的冲突。这些问题,哪怕在现在的农村,也都是很难解决的问题。

杨巡

书中个私经济的代表人物,也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他的所作所为,无数次地让文字外的我觉得这人着实没品,但又无数次地觉得能够理解。

个体户出身,为人奸猾,刻苦耐劳,头脑聪明,经商手段毒辣,眼光敏锐,堪称吸金机器。16岁在家乡走街串巷贩卖馒头,人称小杨馒头,后随老乡去东北闯荡,掘得第一桶金,两年多后得老乡宋运辉指点,去宋运辉东海总厂所在城市发展,从宋运辉介绍梁思申与之合作起,逐渐发家,成为知名的黑白两道通吃的大款。

杨巡的成长轨迹与大多数当年的个体户相似,文化不高,背无靠山,必须步步钻营,为创业养家吃尽苦头。自知草根,必须牢牢抱住宋运辉的大腿。第一次和梁思申合作,一面在心中觊觎高高在上的梁思申,一面却做假账黑梁思申,被梁父警告,还不听宋运辉的劝告,直到梁父动用关系惩罚他,他才意识到触犯权贵的可怕。于是,又是打电话道歉,又是到上海梁家门前彻夜求跪。

和雷东宝相比,杨巡文化程度略高,而且,杨巡做事能屈能伸,有心计,会恃强凌弱,在商业操作上,善于抓住机会,懂得进退,适逢拨乱反正时期,造就了杨巡这类人的发达。

杨巡人品有大瑕疵,但也有值得称颂之处,除了是商业天才外,杨巡对寡母的孝顺以及对三个弟妹的担当与牺牲,让人唏嘘。杨巡读书原也不错,但为了让弟妹好好受教育,让寡母减轻负担,主动辍学,16岁开始在家学做馒头,推着车子走出山区,挨家挨户低声下气推销他的馒头,宋运辉也是在买馒头时认识杨巡,欣赏他的努力,同情他的困境,才在日后提携他。

在杨巡的努力下,家人住上了村里最好的楼房,母亲去世后,杨巡安排弟妹落户到城市,上海也添置了房产,三个弟妹一个留学美国,一个考取公务员,唯一的妹妹也是重点大学毕业,赤贫家庭终于脱胎换骨,踏入物质的天堂。

杨巡在婚姻的选择上也很实际,妻子是他公司的财务人员,不美,但有能力,重点大学毕业,婚后为他产业的财务出入、合理避税、政策决断给予了很大帮助。

杨巡越来越发达,最终脱去个体户的帽子,步入民营企业家的行列。这是一个飞速发展时代造就的成功人士,在我们身边,有着大量这样的熟悉人物。但不知,若干年后,杨巡之类是否会如雷东宝那样,因做人的瑕疵,因知识的局限,而渐渐淘汰于滚滚的社会浪涛之中?

这三个人,出身、教育、身份、地位各不相同,走的路也截然不同,却都是在磨难面前不肯低头、努力胜出的典型,这是《大江东去》在精神上的大气。

04

三位主要人物之外,书中还有许多典型人物。

北京来的县委书记老徐,留洋归来的金融家梁思申,毁誉参半的县长陈平原,浸淫市场多年的王老先生,勤恳踏实却小算盘叮当响的小雷家“四大金刚”……正是这些身份背景各异的人物,生动地给读者刻画出了当一项政策出台,顶层有什么意图,下面想如何适用,地方政府又有什么考虑,“洋人”如何评价,普通人是什么看法。所有这些,在阿耐笔下并不是由阿耐或者某个人物来点评,而是各有出处,贴合情理,这是《大江东去》在视野上的大气。

更难能可贵的是,对于书中的各类人物,《大江东去》尽可能地做到了一视同仁。以往人们提到“倒爷”、“个体户”、“乡镇企业家”,总有挥之不去的好恶判断,但在《大江东去》里,虽然还能依稀看到“乡镇企业家没文化”、“个体户不可靠”的影子,理解却深入了一层。比如个体户,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遭遇了哪些歧视,生存条件如何恶劣,如何被国企和官僚玩弄于股掌之间。这些信息,即便不能改变读者原有的判断,也可以让人物立体真实,这是《大江东去》在价值观上的大气。

阅读全书,真的有种如同顺历史大江而下的痛快。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乡镇企业、技改、联营厂、挂靠、红帽子、转制,这些曾经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过、却又被逐渐遗忘的概念,还有它们的来龙去脉,一一浮现在我们眼前。这大概和作者阿耐从事实业的经历有关。也正因为如此,这部小说多出了大量实打实、沉甸甸的经历和体验,这是职业作家很难理解和把握的,这是《大江东去》在体验上的大气。

小说的一大亮点,还在于作者实打实的财经知识。看了很多写改革开放总结的作品,以我对中国当代小说的精粗不择的读法,就“改革开放”这一主题,或者“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这一主题,当代小说能正面给予回应的廖廖可数。

王安忆有《妹头》,是从一个女性生活的侧面展示了她对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观察与理解,但她的文字,很明显在书斋和现实之间,更接近书斋。而其他的作品,稍有现实经验的,又没有情怀,官场商战,写黑幕写伎俩,辞卑格低。我想,是因为作者本身对经济不熟悉,揣测多于了解。

但《大江东去》不同,作者很懂经济生活,所以书里能够提供很多经济生活的细节。金州厂、东海厂、小雷家的改革、杨巡的建材市场和商场的财务运作,涉及了大量的经济学、财会理论和实务知识。感受得到,阿耐非常擅长对经济活动的描写,而且语言精准、紧凑干净。所以,《大江东去》之好,就在于懂行。这种“懂”是有全局观的,上层下层都理解的,又有见识,又有人情。

《大江东去》还有一个好玩的特点,就是像《水浒传》一样,主角不讨人喜欢。一般来说,小说的主人公的价值观是和作者比较一致的,如果不那么一致,作者自然而然会在文字中流露出批判或同情的态度。但《大江东去》的价值观是和主人公宋运辉基本一致的,那就是小说结尾给出的一句话:先发展,再调整。

所以,《大江东去》只写强者,以致到了第三卷,我有点担心,再写下去,似乎只能写宋运辉官做得越来越大,梁思申和杨巡钱赚得越来越多,果真这样的话,意义都不大了。总体而言,《大江东去》虽然越写到后,场景就越豪华,路线也越上层,但最打动我的,让我感觉作者的笔力最强的,依然是第一卷。

05

《大江东去》其实是一部没有完成的作品。

如前所述,小说最初起的名字是《大江东去三十年》,打算写1978年—2008年这30年来她所见所闻的改革开放。最初也写得很顺利,但写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她开始卡壳,于是停笔。

阿耐的这个困惑,读者很容易在读到第三卷的时候感受到,前面我也提到了,那就是越写到后,场景就越豪华,路线也越上层,再接着写,很容易就流于《欢乐颂》。所以,阿耐停笔只写了20年是对的。

直到2007年,金融危机呼啸而来,阿耐突然有了思路,那就是从制造业入手,写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一家寻常的中小型机械制造企业所遭遇的种种。于是,有了《艰难的制造》。

《艰难的制造》,又叫《民企江湖》,讲述两个分别在制造业和金融业的成功企业家,在这个十年里的江湖式生存。更名估计是为了应对市场需求,倘若没有熟悉的人推荐,可能没有多少人会对书架上一本叫《艰难的制造》的书感兴趣。原书名不能满足我们都有的猎奇心态,也没有多少人会对一个从业者在理想与现实间的挣扎感兴趣。

《艰难的制造》接着《大江东去》写。《大江东去》从底层写到高层,宋运辉是改革后第一代成功者的样本,而《艰难的制造》写的是90年代受了高等教育,在2000年前开始创业的一代。从德国留学归来的柳钧和国内做外贸的好友钱宏明,一个投身实业,一个投身金融,各自开启了商业上的征程。

主人公柳钧,一个富得中不溜的富二代,家里有个机械厂。柳钧是市场经济的信徒,坚信唯有实业才能创造价值,将制造和科研奉为信仰,他留德归来后改制了自家产业,走自主研发技术兴厂之路,一心一意搞科研开发,却迎面撞上山寨模仿、技术剽窃、恶意抢单、黑社会威胁、税务查账、环保穿小鞋。

钱宏明则坚信资金通过流转能够产生巨大利润,相信自己的智慧能够提高资金的社会效率,却被迫投身房地产投机、民间高利贷、非法集资、股票坐庄和信用证诈骗的金融江湖。

在宏观调控的大手和无数的江湖小手共同翻转下,柳钧和钱宏明身不由己,却又不得不硬着头皮艰难前行。

看得出,阿耐本人是亚当·斯密的拥趸,她借书中主人公的理想表明,她相信制造业是一国经济之本,是价值源泉,制造业不强,经济便是无根之木。

柳钧热爱制造业,但制造业也并不是理想主义者的乐园,相反,更是毫无法制与道德规范的丛林,这使得一个想“正常”地在这个行当里生存下去的人,必须得让自己先迅速适应既有规则,再想办法规避。

柳钧首先是“资方”,他的理想是“资方”的理想,他希望资本与技术的结合为他带来利润,带来美好生活,带来成就感。他不能在面对员工伤亡时表现得像个慈善家,也不能在面对官员索贿时表现出铮铮铁骨,他的理想是靠现实主义来支撑的,而不是靠理想主义的目标与程序的完全正义。

谁都希望有好的金融环境,有好的劳资关系,有稳定理性的政策环境,资方赚钱时不用把手弄得太脏。但现实显然是东食西宿的,在走向理想的道路上,柳钧们必须学会在灰色空间的生存法则,而所谓《民企江湖》就是对这些生存法则的透视与分析。

我喜欢《艰难的制造》,就是因为阿耐的这种透视与分析,目的并不是用来提供方法,虽然她也提供了方法。在我看来,阿耐最大的好处,在于她有一种平衡感。虽然她能理解灰色的东西,比如柳钧行贿、杨巡赌博,甚至比如钱宏明供着好几个小公馆,为了追逐金钱,这些人也很是心力交瘁。但她不会让小说的基调滑向灰色或是浮华,小说的主调始终是明亮的。

柳钧的追求是事业的成功,这种成功里包含了赚很多钱,但也不只是赚很多钱。他既是资本家,也是工程师,他有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荣誉感,他也知道哪里是底线,哪里有成就感。而这种单纯的“底线”与“成就感”,恰恰是在这样一个价值观混乱崩溃的时代里所稀缺的。

我相信读者都会喜欢柳钧这个人。他聪明、勤奋、负责任,他也很会享受,他喜欢开快车,喜欢夜店里的漂亮姑娘。他还很懂得审时度势,杨巡用黑老大的蛮不讲理砍了他一根手指头,但他依然能够心平气和地和杨巡的妹妹友好相处。

阿耐为他安排了一个特别能干的妻子。柳钧和阿三的爱情,不是一见钟情的,不是你侬我侬的,他们还因为婚前协定冷战了一段时间,说到底,这两个人都独立,而又互相欣赏,他们共同面对和跨过了许多困境,这些跨国困境的同心与携手,让他们更深地联系在一起。这是一段旗鼓相当的婚姻。

钱宏明是另一种人。他为自己建构了一个极为复杂的金融装置,这个装置在一个他无法解决的时间差里崩溃解体,把他逼向了破产自杀。柳钧比他幸运,不只是因为他脚踏实地从事制造业,还因为他有阿三这样的好战友,有宋运辉这样欣赏他的高层。

小说的最后,在把“艰难的制造”这个主题阐发得淋漓尽致之后,阿耐没有给读者一个美好的结局,虽然柳钧的个人生活可以很美好,但他的事业还是转向了。

他转向了房地产。

06

无论是《大江东去》,还是《艰难的制造》,很难说阿耐的文字有多高的艺术性,阿耐追求的也不是艺术性,她要写的是一种真实,她也确实写出了这种真实性。

这种真实不是普泛的真实,而是时代的真实。她写的都是“成功者”面对“真实”的方法与态度,那就是对整个社会的规则与潜规则的理解,和对自己的道德与生活的维护并行不悖

阿耐止步于此,她不追求更多的对社会现实及人性幽微的揭示,她的小说的推动力是情节的推动力,是宋运辉雷东宝杨巡柳钧们事业中的一个个问题,以及在发展中不停找到平衡方式,得以更好的发展。

正因此,小说才能保持明亮的调子。阿耐写的是在一个极为困难的处境下坚持自己的理想的可能性,所以她写出了“资方”的可信的光明面,这在中国当代作品里是很少的。只有作为一个真正的从业者,作为这个阶层中的成员,才能写出这种真实性。

或者说,阿耐提供的,是一种好的可能性,创业的好的可能性,感情与生活的好的可能性。这就是我喜欢阿耐作品的原因,她笔下的人物,没有拖沓,没有犹豫,每个人都在认真生活,追逐自己的人生。

那个时代,偏爱努力的人,而聪明人,会善终。

长按二维码

开的什么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