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讀書時我們讀到的是什麼?

來聊一聊讀書吧,在開始之前,我要先說明一下,作為一個“非讀書人”來聊讀書,我知道自己不夠這個資格,“非讀書人”不是說我不讀書,而是讀書太少,我可能只能算一個愛讀書的人,但是人們都說讀書要破萬卷,而我大概連“千”都還沒破,所以這篇文章絕對不是指導或者說教,只是聊一聊我關於讀書的幾點看法。

當我們讀書時我們讀到的是什麼?

前些日子,認識了一個人,一個在地鐵上、廁所上、路上都要看書,平均每年閱讀300冊以上的人。自家書房被他囤積成書庫,臥室被他變成書房,老婆總是調侃他說:“好像每天都在跟書睡覺”。他年齡不大,80年的,我認識他是因為他在豆瓣裡賣書,把自己的一些舊書、重複的書拿出來,低價賣給其他愛書的人!

他看過的書是我望塵莫及的,每次面對這樣的人都讓我覺得自慚形穢,他提出要關注我的公眾號,我羞愧的沒有給,因為真的沒臉給!我不是說看不上自己寫的東西,我的所有文字都是我當下最真實的想法,但也只是閒言碎語,沒營養沒內涵,或許會對一些人有點用處,但不適合推給他看!

我問他有沒有出書或者寫文章,他說只寫與讀書、藏書有關的,我很羨慕這樣,腦子裡能有那麼多與書有關的東西可寫,而我現在所能寫的,也就是七情六慾、兒女情長而已,因為我肚子裡無書!

這讓我想起路遙《平凡的世界》裡的一句話:生活中真正的勇士向來默默無聞, 喧譁不止的永遠是自視高貴的一群。

不過,讓我驕傲的是,我雖讀書不多,但對待讀書的態度卻與他驚人的相似。他和我一樣,經常被問到一些問題:看書真的有用嗎?看多少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內在?要多久才能讓我有氣質?看書看完就忘了,你有什麼讀書高招嗎?

我想,問這些問題的,大概是真的沒有在看書吧,只把注意力放在這些事情上,卻不明白讀書的本質。

當我們讀書時我們讀到的是什麼?

幾年前我在新浪讀書微吧提過一個問題:你讀書是為了什麼?

很多人評論說“學習知識啊”“提高修養啊”“打發時間啊”“過更好的生活啊”等等。可其實,這些都是讀書帶來的附加物,真正的讀書,是享受讀書的過程。

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抱著無所為而為的態度去做一切事”,讀書也一樣,最好的狀態就是“無所為而為”,把讀書當做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生命需要,就如吃飯、睡覺一樣自然,即便你感覺不到它帶給你什麼,可僅有讀書這個過程就足以使你快樂了。

當然啦,並不是每個讀書的人一開始就能達到這種狀態,“知識”“修養”也是能督促人讀書的很好的動機,而且讀書也確實可以帶給人這些。只是很多人因為讀書有這樣的功效,就變的功利了,總想找到捷徑,一步登天,總以為別人知識淵博一定是有好的方法,他們希望能得到這些方法讓自己提升的更快,他們渴望過來人能給他明確的指引,讓自己在讀書這條路上少走彎路。

可是,世上沒有那麼多捷徑,你想知識淵博,就要從零做起。工具書、知識類書籍可以強制性記憶,但是如果你想得到的是修養,就只能多看,多思考,去體會書裡的語言,書裡的人性和生活,這是沒有捷徑的。雞湯可以把所有大道理總結出來給你看,可如果自己精神層次達不到,看再多道理,這一生也還是過不好的!

當我們讀書時我們讀到的是什麼?

我雖然寫雞湯,但是向來不支持過多的讀雞湯,那些大道理是別人的,是人家看書、思考得出來的,作者把自己的觀點直白的表達出來,即便你看了記住了但它進不到你的心裡,它讓你明白道理卻不一定可以提升你的修為。所以說,雞湯就像止疼藥一樣,止一時的痛,但治標不治本。

可名著不一樣,一本好書,是把作者的觀念,作者想說的話隱藏到他的作品中,讀者可以從故事中、人性中自己去思考,去提煉出作者的觀點和意圖,這不是強制性植入,而是讓讀者進入到作品中,它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洗腦,把讀者從前頭腦裡的東西洗掉,注入新的血液。如果你讀懂一本名著,它對你的影響就是根本性的,也許你感覺不到,但它進入了潛意識,積累的越多這些改變就越明顯。

不過,我前面也說了,讀書沒有捷徑,什麼階段讀什麼書,就像我知道《追憶似水流年》《尤利西斯》是經典,但是我自己文化水平、思想厚度有限,讀了可能也是囫圇吞棗,所以我更願意先讀一些淺顯易於我自己接受的書。

當自己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發現,曾經很喜歡的,覺得高深的書現在變得普通了,曾經很喜歡的作者竟然已經唬不住自己了。比如,十幾歲時我愛看瓊瑤,當時被同學們鄙視,我也喜歡過張小嫻、桐華的書,但是現在他們都唬不住我了,我知道以後我還會走過更多的作者,這就是讀書帶給我的成長。

我看書很晚,小學在農村,初中在鎮上,沒有圖書館,書店也幾乎全是輔導用書。第一次去新華書店是14歲的時候,一進裡面就邁不動步了,覺得書店好像是另一個世界,新鮮極了,恨不得每本書都拿來摸摸、翻翻。我媽看我那麼喜歡,就大發慈悲說:“挑一本吧,給你買”。天啊,現在想起那一刻還覺得激動,我挑了好半天,選了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可我好像都不知道這個作者,真的很沒見識,選它是因為我的班主任叫凱倫……

當我們讀書時我們讀到的是什麼?

正式開始讀書是高中之後,學校有了書店。有一次臨考試,我姐跟我說:“你如果考進班級前五名,我就給你買禮物”。然後我就每天都在考慮我要什麼禮物,新衣服?身上的牛仔褲還是前年買的,毛絨玩具?我一直想要一個和我一樣高的大抱熊啊。後來我考了第一,我姐問我要什麼,我竟然鬼使神差的直接拽著她去了書店……那大概就是我人生的轉折,我真的愛上讀書了。

很多人說,買紙質書太貴了,自己工資有限,吃穿都不太夠。我有記過自己每個月買書的花銷,平均三百塊都不到。三百塊能幹嘛?可能也就是一件衣服,可能不夠你燙一次頭髮,男生們跟哥們吃喝一頓也要幾百了,可是三百塊如果用來買書(貴族奢華書除外)怎麼也夠十幾本了,打折的時候能買更多。

所以,並不是書貴,而是你對它的價值不認可,你捨不得為它花錢,即便你知道它有用,但你沒把它看成生活的必需!就好像姑娘們捨得花大把錢買化妝品,男生們捨得花大把錢哄女孩子開心,這是因為他們覺得值得。

天底下沒有無用的東西,只有你認不認可它。想讀書,首先要認可它的價值,捨得為它付出金錢、時間,還得擺正自己的態度,可以帶著功利心讀,但過於功利就會適得其反。當你覺得你是為了獲取知識才讀書時,記不住知識就會讓你感覺讀書似乎無用,當你覺得讀書是為了提高修養時,讀到一定程度它可能就會讓你自命清高,最後修養沒得來卻得來了浮躁。

讀書就好比去飯店吃飯,不要只專注於菜單,更應該享受菜的美味,不需要強迫自己記住菜名,品嚐美味時的幸福感才是根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