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加拿大綠卡和德國優渥條件,他紮根西北30年,攻克世界性難題

廣袤的田野既是我的研究戰場,也是我的力量源泉,只有紮根田間地頭,才能結出科研碩果。"說出這句話的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康振生。就在不久之前,他榮獲了2018年"陝西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

放棄加拿大綠卡和德國優渥條件,他紮根西北30年,攻克世界性難題

與農結緣,他兩次放棄國外綠卡和優渥條件

1957年出生於四川安嶽的康振生,似乎註定與"農"有著深厚緣分。18歲那年,康振生成為陝西安康石泉一個偏僻山村的知青,期間造就了他不畏艱難、勇於探索的性格,也讓他在廣袤的田野上萌發出依靠科學助農增產增收的夙願。作為1977年恢復高考後的首屆大學生,康振生帶著興奮和憧憬入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物保護專業。1981年,康振生以優異的平時成績和畢業論文年級第一名的戰績,成為招生制度改革後學校首屆研究生,師從我國著名植物病理學家李振岐教授,由此開始了科研生涯。

放棄加拿大綠卡和德國優渥條件,他紮根西北30年,攻克世界性難題

1985年,康振生碩士畢業後進入農業科研崗位,從事小麥病害的研究工作。1991年,康振生博士論文順利通過答辯,成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與加拿大聯合培養的首名博士。同年,他破格晉升為副教授,憑藉紮實的研究功底和實力,1994年再次破格晉升為教授。

海外學成的他先後放棄了加拿大定居綠卡和德國優越生活,毅然回到母校,投身農業科技事業。從此,條鏽病、赤黴病兩個他立志要消滅的敵人成了每天陪伴他的親密"朋友"。白天的8小時遠遠不夠,晚上和週末也是他潛心研究的好時間,"白加黑""五加二"成為他的工作新常態。30多年來,他從不曾離開過工作崗位,以一個科研工作者特有的精神追求和心靈滿足,在奔波忙碌、枯燥重複的工作中享受著對這份事業的熱愛。

矢志不渝,他攻克世界難題登上院士殿堂

小麥條鏽病又稱"小麥癌症",是世界小麥生產的主要公敵之一,常造成小麥減產10%到30%,嚴重時甚至會導致小麥絕產。多年來,康振生帶領團隊以病原真菌與寄主小麥的互作關係為主攻方向,從組織學、細胞學、分子細胞學及分子生物學等方面尋找小麥條鏽菌年年頻繁變化的原因。2010年,美國科學家通過實驗室接種發現,小檗上出現小麥條鏽病,最後得出了小檗在小麥條鏽菌的有性生殖與病害流行中不起作用的結論,這條消息引起了康振生的高度關注。

經過大量田間跟蹤調查研究,運用先進的科技手段進行試驗,康振生最終獲得了重大發現:有性生殖是我國條鏽菌致病性變異的主要途徑。小麥條鏽菌正是在廣泛分佈於西北山區的灌木樹葉——野生小檗上"生兒育女",才使得新一代病菌成為小麥品種的"殺手"。

放棄加拿大綠卡和德國優渥條件,他紮根西北30年,攻克世界性難題

2017年11月27日,康振生教授憑藉強烈的事業心和嚴謹的治學態度,以其在小麥條鏽病、赤黴病等重大病害發生規律、致病機理與防治技術研究等方面做出的突出貢獻,步入中國工程院院士的殿堂,成為農業學部8名新當選院士之一。

2018年5月開始,陝西省組織開展了2018年"尋找陝西最美科技工作者"活動,共評選出30名長期紮根陝西,奮戰在基層科研一線的傑出科技工作者代表,康振生院士就是其中之一。12月7日,在"陝西最美科技工作者"座談會現場,康振生院士暢談了自己從業以來艱苦奮鬥的歷程和感悟。在他看來,"院士"頭銜無足輕重,他在介紹中說:"我是一位從事植物保護教學科研的普通農業科技工作者,保障糧食安全是我們的首要任務。"

教研並重,他堅持教學多年來早已桃李滿天下

對於康振生來說,教學與科研同樣重要,他注重培養學生興趣和創新能力,強化學生社會實踐能力。他曾先後培養研究生129人,這些年輕人都已經成為重要的科技力量,他的團隊也逐步成為了一支業務精良、素質過硬的植病研究隊伍。

在康振生的帶領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病學科發展成為國家重點學科,並與國外知名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提升了我國西北地區植物病理學的研究水平和國際地位。同時,經過他近十年的不懈努力,成功組建了國家"旱區作物逆境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為保障旱區農業安全高效可持續發展的技術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撐。

放棄加拿大綠卡和德國優渥條件,他紮根西北30年,攻克世界性難題

30多年來,康振生堅持紮根西部黃土,以攻克小麥病害為己任,在農業科技第一線聚焦糧食安全,追蹤世界前沿,用求實創新、追求卓越的態度和心繫國家、無私奉獻的精神在祖國的西北大地上書寫了一個科技工作者的光輝形象。

歡迎各位學子選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深造,更多相關資訊關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招"頭條號

注:部分圖文素材來源於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新聞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