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兵知识详解

火炮以发射药为能源发射弹丸,口径在20毫米以上的身管射击武器。火炮种类较多,配有多种弹药,可对地面、水上和空中目标射击,歼灭、压制有生力量和技术兵器,摧毁各种防御工事和其他设施,击毁各种装甲目标和完成其他特种射击任务。

一般构造

火炮通常由炮身和炮架两大部组成(以加农榴弹炮为例)。炮身部由身管、炮尾、炮闩和炮口制退器组成。身管用来赋予弹丸初速及飞行方向,并使弹丸旋转(滑膛炮的弹丸一般不旋转)。炮尾用来盛装炮闩。炮闩用来闭锁炮膛、击发炮弹和抽出发射后的药筒。现代火炮大都采用半自动炮闩,有的采用自动炮闩。炮口制退器用来减少炮身后坐能量。发射时,装在炮闩内的击针撞击炮弹底火,点燃发射药。发射药燃烧产生大量的燃气(压强一般约为3×105千帕),推动弹丸以极大的加速度沿炮膛向前运动。弹丸离开炮口瞬间获得最大速度,尔后沿着一定的弹道飞向目标。燃气推动弹丸向前运动的同时推动炮身后坐。

炮架部由反后坐装置、摇架、上架、高低机、方向机、平衡机、瞄准装置、下架、大架和运动体等组成。反后坐装置包括驻退机和复进机。驻退机用来消耗炮身后坐能量,使炮身后坐至一定距离而停止。复进机用来在炮身后坐时贮蓄能量,后坐终止时使炮身复进到原来的位置。在后坐运动中,由于反后坐装置的缓冲作用,炮身传到炮架上的力大为减少,约为燃气作用于炮身轴向力(炮膛合力)的1/30至1/5。摇架是炮身后坐、复进的导轨,也是起落部分(包括炮身、反后坐装置和摇架)的主体。摇架以其耳轴装在上架上,借高低机作垂直转动。上架是回转部分的主体,以基轴装在下架上,借方向机作水平转动。高低机和方向机使炮身在高低和方向上转动。高低机装在摇架和上架之间,方向机装在上架和下架之间。平衡机使火炮起落部分在摇架耳轴上保持平衡,使高低机操作轻便。瞄准装置由瞄准具和瞄准镜组成,用来根据火炮射击诸元实施火炮瞄准。下架、大架和运动体,射击时支撑火炮,行军时作为炮车。

分类

火炮有多种分类方法。按用途分为地面压制火炮、高射炮、反坦克火炮、坦克炮、航空机关炮、舰炮和海岸炮。其中地面压制火炮包括加农炮、榴弹炮、加农榴弹炮和迫击炮,有些国家还包括火箭炮。反坦克火炮包括反坦克炮和无坐力炮。按弹道特性分为加农炮、榴弹炮和迫击炮。加农炮弹道低伸,身管长,初速大,射角一般小于45°,用定装式或分装式炮弹,变装药号数少,适于对装甲目标、垂直目标和远距离目标射击。高射炮、反坦克炮、坦克炮、航空机关炮、舰炮和海岸炮都具有加农炮的弹道特性。榴弹炮弹道较弯曲,炮身较短,初速较小,射角可达75°,用分装式炮弹,变装药号数较多,弹道机动性大,适于对水平目标射击。迫击炮弹道弯曲,炮身短,初速小,射角为45°~85°,变装药号数较多,适于对遮蔽物后的目标射击。按运动方式分为自行火炮、牵引火炮、骡马挽曳火炮和骡马驮载火炮。按炮膛构造分为线膛炮和滑膛炮。

简史

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已使用一种抛射武器──礮。至迟10世纪火药用于军事后,礮便用来抛射火药包、火药弹。在12世纪30年代,宋代出现了以巨竹为筒的管形喷射火器──火枪;13世纪50年代,又出现了竹制管形射击火器──突火枪。这种身管射击火器的出现,对近代火炮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滑膛火炮的产生和发展 至迟在元代,中国已经制造出最古老的火炮──火铳。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的元代至顺三年(1332)制造的青铜铸炮,重6.94千克,长35.3厘米,炮口直径105毫米,炮身上有“至顺三年二月吉日 绥邊討寇軍 第叁佰號馬山”等铭文。炮的尾部有两个方孔,可装耳轴。中国明朝政府设有“兵仗”、“军器”二局,分造火器,仅在正德到嘉靖年间(1506~1566)制造的火炮就达数十种。“虎蹲砲”用铁爪限制后坐,射击时后坐不过五寸(约15.55厘米),能装小铅弹百个以上。“攻戎砲”装在车上发射,便于骡马挽曳,用铁锚限制后坐。“無敵大将軍砲”重千斤(约596.82千克),装在车上,能装铁子500个,击宽二十余丈(约62.2米)。“毒火飛砲”、“飛摧炸砲”能发射爆炸弹。这种炮弹为铁铸空心体,内装火药及其他药剂,并装有将药线安放在竹管内的引信。发射时将弹丸装入炮管,先点燃引信,后点燃炮管内发射药,弹丸到达目标后爆炸。

中国的火药和火器西传以后,火炮在欧洲开始发展。14世纪上半叶,欧洲开始制造出发射石弹的火炮。16世纪前期,意大利数学家N.F.塔尔塔利亚发现炮弹在真空中以45°射角发射时射程最大的规律,为炮兵学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16世纪中叶,欧洲出现了口径较小的青铜长管炮和熟铁锻成的长管炮,代替了以前的臼炮(一种大口径短管炮)。还采用了前车,便于快速行动和通过起伏地。16世纪末,出现了将子弹或金属碎片装在铁筒内制成的霰弹,用于杀伤人马。1600年前后,一些国家开始用药包式发射药,提高了发射速度和射击精度。17世纪,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的弹道抛物线理论和英国物理学家I.牛顿对空气阻力的研究,推动了火炮的发展。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在位期间(1611~1632),采取减轻火炮重量和使火炮标准化的办法,提高了火炮的机动性。1697年,欧洲用装满火药的管子代替点火孔内的散装火药,简化了瞄准和装填过程。17世纪末,欧洲大多数国家使用了榴弹炮。

18世纪中叶,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和法国炮兵总监J.-B.V.de格里博弗尔曾致力于提高火炮的机动性和推动火炮的标准化。英、法等国经多次试验,统一了火炮口径,使火炮各部分的金属重量比例更为恰当;还出现了用来测定炮弹初速的弹道摆。19世纪初,英国采用了榴霰弹,并用空炸引信保证榴霰弹适时爆炸,提高了火炮威力。 线膛炮的采用 从火炮出现到19世纪中叶以前,火炮一般是滑膛前装炮,发射实心球弹,部分火炮发射球形爆炸弹、霰弹和榴霰弹。最初的线膛炮是直膛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前装弹丸方便。这种火炮发射速度慢,射击精度低,射程近。为了增大火炮射程,19世纪初欧洲许多国家进行了线膛炮的试验。1846年,意大利G.卡瓦利少校制成了螺旋线膛炮,发射锥头柱体长形爆炸弹。螺旋膛线使弹丸旋转,飞行稳定,提高了火炮威力和射击精度,增大了火炮射程。在线膛炮出现的同时,炮闩得到改善,火炮实现了后装,发射速度明显提高。线膛炮的采用是火炮结构上的一次重大变革,至今线膛炮身还被广泛使用。滑膛炮身则为迫击炮等继续使用。

反后坐装置的创制

19世纪末期前,炮身通过耳轴与炮架相连接,这种火炮的炮架称为刚性炮架。刚性炮架在火炮发射时受力大,火炮笨重,机动性差,发射时破坏瞄准,发射速度慢,威力提高受到限制。19世纪末期出现了反后坐装置,炮身通过它与炮架相连接,这种火炮的炮架称为弹性炮架。1897年,法国制造了装有反后坐装置(水压气体式驻退复进机)的75毫米野炮,后为各国所仿效。弹性炮架火炮发射时,因反后坐装置的缓冲,作用在炮架上的力大为减小,火炮重量得以减轻,发射时火炮不致移位,发射速度得到提高。弹性炮架的采用缓和了增大火炮威力与提高机动性的矛盾,火炮结构趋于完善,是火炮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19世纪末期,相继采用缠丝炮身、筒紧炮身、强度较高的炮钢和无烟火药,提高了火炮性能。采用猛炸药和复合引信,增大弹丸重量,提高了榴弹的破片杀伤力。20世纪初,一般75毫米野炮射程为6500米,105毫米榴弹炮射程为6000米,150毫米榴弹炮射程为7000米,150毫米加农炮射程为10000米。火炮还广泛采用了周视瞄准镜、测角器和引信装定机。 专用火炮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对隐蔽目标和机枪阵地射击,广泛使用了迫击炮和小口径平射炮。为了对付空中目标,广泛使用了高射炮。飞机上开始装设航空机关炮。随着坦克的使用,出现坦克炮。机械牵引火炮和自行火炮的出现,对提高炮兵的机动性有重要的影响。骡马挽曳火炮仍被大量使用。当时交战国除大量使用中小口径火炮外,还重视大口径远射程火炮的发展。一般采用的有203~280毫米榴弹炮和220~240毫米加农炮。法国1917年式220毫米加农炮,最大射程达22公里。德国1912年制成的420毫米榴弹炮,炮弹重1200千克,最大射程9300米。许多国家还采用过在铁道上运动和发射的铁道炮。

20世纪30年代,火炮性能进一步改善。通过改进弹药、增大射角、加长身管等途径增大了射程。轻榴弹炮射程增大到12公里左右,重榴弹炮增大到15公里左右,150毫米加农炮增大到20~25公里。改善炮闩和装填机构的性能,提高了发射速度。采用开架式大架,普遍实行机械牵引,减轻火炮重量,提高了火炮的机动性。由于火炮威力增大,采用自紧炮身和活动身管炮身,以解决炮身强度不够和寿命短的问题。高射炮提高了初速和射高,改善了时间引信。反坦克炮的口径和直射距离不断增大。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飞机提高了飞行高度,出现了大口径高射炮、近炸引信和包括炮瞄雷达在内的火控系统。由于坦克和其他装甲目标成了军队的主要威胁,出现了无后坐炮和威力更大的反坦克炮。

现状和展望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工艺的改进,火炮在射程、射速、威力和机动性各方面都有明显提高。在增大火炮射程方面,主要采用高能发射药,加大装药量,加长身管,增大膛压,提高初速,相应采用自紧炮身以及发展新弹种(如底凹弹、底部喷气弹、火箭增程弹和枣核弹)等。105毫米榴弹炮射程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11~12公里增大到15~17公里,155毫米榴弹炮射程从14~15公里增大到30公里以上,有的达40余公里。在增大火炮射速方面,采用半自动炮闩,液压传动瞄准机构,可燃药筒和全自动装填机构等。瑞典FH77-A式155毫米榴弹炮,最大发射速度3发/6~8秒。美M204式105毫米榴弹炮利用前冲原理缩短后坐量,后坐时间由2.5秒降为1.4秒,后坐距离由1184毫米降至430毫米。在提高弹丸威力方面,采用增大弹体强度,减薄弹体壁厚,增大炸药装填量等措施,并改装高能炸药和采用预制破片弹等。美105毫米榴弹的杀伤效果,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55毫米榴弹。在提高火炮机动性方面,许多国家采取新结构、新原理、新材料等以减轻火炮重量,并重视发展新型自行火炮。美M102式105毫米榴弹炮,上架、下架和大架合一,高低机与平衡机合一,采用鸟胸骨闭架式大架和迫击炮座盘,简化了结构,改善了受力条件,除后坐部分为钢制件外,其余大多为铝制件。火炮重量由原来的2260千克减到1400千克。美M204式105毫米榴弹炮利用前冲原理,重量由原来的2260千克减到2027千克。美M109A1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采用专用铝合金车体,体积小,重量轻,机动性好;采用密闭式旋转炮塔,具有浮渡能力;采用液压折叠式驻锄,方向射界为360°。瑞典的FH77式155毫米榴弹炮和英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联合研制的FH70式155毫米榴弹炮,均附有辅助推进装置,进一步提高了火炮的机动能力。苏Д-30式122毫米榴弹炮采用具有360°方向射界的炮架,提高了火炮的火力机动性。

为了提高炮身寿命,许多国家采用电渣重熔等精炼工艺,以提高炮身钢的机械性能和抗热裂纹能力。自紧技术的采用,提高了炮身的有效强度和疲劳寿命。炮膛表面镀铬,改善了炮膛的热耐磨性能。使用高能量低烧蚀发射药或新型缓蚀添加剂,减轻了炮膛烧蚀。联邦德国120毫米坦克炮采用滑膛炮身并经自紧和炮膛镀铬处理,虽然初速为1330米/秒,膛压为5.4×105千帕,炮身寿命仍达1000发。

为了提高炮兵火力的适应性,火炮除配有普通榴弹、破甲弹、穿甲弹、照明弹和烟幕弹外,还配有各种远程榴弹、反坦克布雷弹、反坦克子母弹、末段制导炮弹以及化学炮弹、核弹(见核武器)等,使火炮能压制和摧毁从几百米到几万米距离内的多种目标。 火炮将进一步提高初速、射速,增大射程,延长使用寿命,提高射击精度,改善机动性,采用新弹种以增大威力,增强反装甲能力,并与侦察系统和射击指挥系统联成整体,以进一步提高反应能力。

榴弹炮

榴弹炮指一种身管较短、弹道较弯曲的火炮。榴弹炮的初速较小;射角较大,弹丸的落角也大,杀伤和爆破效果好;采用多级变装药,能获得不同的初速,便于在较大纵深内实施火力机动。它适于对水平目标射击,主要用于歼灭、压制暴露的和隐蔽的(遮蔽物后面的)有生力量和技术兵器,破坏工程设施、桥梁、交通枢纽等,是地面炮兵的主要炮种之一。

17世纪,欧洲把发射爆炸弹的射角较大的火炮称为榴弹炮。19世纪中叶,榴弹炮采用了变装药,射角为12°~30°,炮身长为口径的7~10倍。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许多国家的军队竞相装备榴弹炮,新的型号不断出现。当时,榴弹炮的炮身长为口径的15~22倍,最大射程可达14200米,最大射角一般为45°。德军攻击比利时要塞,曾使用口径为420毫米M型榴弹炮,其最大射程为9300米,弹重1200千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些国家不再发展口径在203毫米以上的重榴弹炮,这一时期榴弹炮的炮身长为口径的20~30倍,初速达635米/秒,最大射角达65°,最大射程可达18100米。

20世纪60年代以来,榴弹炮已发展到炮身长为口径的30~44倍,初速达827米/秒,最大射角达75°,发射制式榴弹,最大射程达24500米,发射火箭增程弹最大射程达30000米。由于榴弹炮的性能有了显著提高,能遂行同口径加农炮的任务,因而有些国家己用榴弹炮代替加农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