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坑院,也叫天井窯院,我國最古老的民居形態,早在四千多年以前就已經存在。目前,在晉豫陝交界的部分地區還有少量遺存。這種住宅具有冬暖夏涼的特點,表現出先民們因地制宜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晉南,條山之下,窰院村,有一座保留完整的地坑宅院,佔地超過5畝,擁有窯洞16眼,其規模堪稱國內最大,目前由李氏兩戶人家共有。
南面李氏家的宅門,進出需要走幾十米的一個坡道。
當年搭建的門臉兒,用磚擺的雙喜字樣很顯眼,體現了四十年前老鄉的審美觀。
大福春帖,時和歲好,美好的願景寫在門臉上。門牌號,拱形構成,長長的門洞,濃厚生活的氣息連接著時空。
這一天是臘月二十二,接近年關,院子裡年近七旬的女主人在燒水準備洗衣服,乾乾淨淨迎新年。
柴火灶,不僅有裊裊炊煙,還有一縷久違的煙香味道。
她說大窯裡住著他們倆口子,主人姓李,68歲,有哮喘和心血管疾病,是享受政府公共醫療服務的建檔立卡貧困戶。
炕頭上的吸氧機是嫁到外縣的閨女花兩千元買的,不舒服的時候吸一吸感覺會好一些。
老李說他得病這些年拖累了這個家,年輕時候積極肯幹,現在幹不成了就閒的慌,空曠的院子裡成了倆人世界。
老李說,方圓百里沒有這麼大的地坑院。這裡原來是農業社時候大隊的馬房和庫房。責任田下放後,他和另外一家出了3千元把院子買下來,16眼窯,他佔了9眼,對方佔了7眼。那時候他在村裡人眼裡是能幹人。
中間隔了土牆,生產隊大院成了兩家戶。
站在北面一戶窯頂往南望,碩大的地坑院是用藍磚拱的窯口砌的屋頂,這在四十年前是少有的豪華。
土窯冬暖夏涼、擋風隔音,冬季窯內溫度在攝氏10°C以上,夏天保持在攝氏20°C左右,被譽為"天然空調,恆溫住宅",非常適合哮喘病的調養。如今卻認定為危房,聽說還要填埋復墾,這讓老李發了愁。在老李看來,窯和房子一樣是靠人養哩,只要住著人,再住一二十年沒有問題。
北戶主人到村裡串門去了,門上掛著一把鎖。
站在門洞上北望,窰院大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紅磚砌成的平房小院還有不少兩層樓房。 -------------------- 這個圖集系手機記錄,難免有不盡人意之處,請予諒解。 -------------------- 記錄鄉土鄉情鄉愁,敬請關注“老寧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