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朝暉:我們怎樣,我們的未來就怎樣

近,聽一位青少年心理方面的專家說起兒童成長過程,談到觀察與模仿的重要性。他說,孩子在沒有語言能力之前,就已經具有了很強的觀察與模仿的能力;兒童對於世界的認識與理解就是從觀察與模仿開始的。“所以”,那位心理專家最後說,“我們怎樣,我們的未來就怎樣……”又聽到另外一件事情——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說的是一位美國爸爸,自己已經很疲倦了,卻硬撐著給自己不願意睡覺的剛滿一歲的孩子講小孩子晚上要睡覺的道理,最後孩子傻傻地聽著嘮叨,最後居然就這樣睡著了。大家說,給這麼大的孩子講道理,他哪兒懂啊,而結論是這個爸爸有點“戇”。而我想到的則是:道理孩子固然是不懂,但是講道理的態度則是孩子會模仿的。

鄭朝暉:我們怎樣,我們的未來就怎樣


有一次,我配合其他老師與一位學生談話。我發現這位同學明顯表現出了傲慢、自私和無禮的特點,所謂“一言不合就開撕”,大概就是在他那裡得到了最好的解釋。學校將他父親找來一起處理解決問題。我發現他的父親與人交往的能力也很弱,情緒化傾向也比較明顯。而且他總是抱著“陰謀論”的態度對待學校的一切措施和建議,溝通起來非常困難。終於,這位父親隨口說了一句:“我知道你們覺得我脾氣不好,很難相處。”我直言不諱地告訴他,他的確會給人這樣的感覺。於是我說:“你有沒有想過,或許你的待人接物的方式,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於是漸漸也就成了他的待人接物的方式了呢?”這位父親默然了,我想他或許也在反思自己人生中種種挫折坎坷是不是也和自己的行為方式有關係呢?——當然,出於禮貌和尊重,我並沒有直接指出孩子的行為方式背後的價值取向或許也是和他們家庭的價值觀念緊密聯繫的。——人們常常容易接受對他的行為方式的批評,而不能容忍對於他們價值判斷的批評的。——而且,我敢斷言,這樣的家庭裡面,父子關係也未必能有多好,因為他們如果都秉持那種“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的價值取向的話,導致矛盾衝突那是必然的。

鄭朝暉:我們怎樣,我們的未來就怎樣


由此想到的更多的是我們的社會。教師常常被奉為“師表”,詞語的釋義就是“表率、榜樣”。我以前也說過在廣西的一個偏僻的鄉村裡,至今依然保留老師為村民之間的糾紛作裁判的風氣,因為在他們看來,教師的意義就是為他們選擇正確的生活方式作楷模。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尊師重教的問題,而是有三個很重要的預設的,那就是:一,社會是存在大家必須尊奉的道德規範的;二,老師的生活方式是最合乎社會價值規範的;三,要過好的生活就要向老師學習。但是反觀我們當今的社會,如果弱肉強食,唯利是圖成為一種社會普遍的價值判斷和行為方式的時候,我們又如何安放我們的靈魂,我們又能夠讓我們的孩子們在這樣的環境裡觀察和模仿到怎樣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呢?當整個社會將教育完全歸於學校,又以單一的功利標準來要求學校的時候,我們究竟要讓我們的未來變成什麼樣子呢?

鄭朝暉:我們怎樣,我們的未來就怎樣


社會行為需要榜樣,而最能為這個社會提供榜樣的,則是成年人,在中國更是中老年人。因為“德高望重”,常常是和一個人的閱歷與經驗聯繫在一起的。前一段時間聽說過一句話:“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變老了。”這個說法一定是有失偏頗的,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現在的中老年人大多生長生活在文革十年那公序良俗被幾乎破壞殆盡的時代,“造反有理,革命無罪”,純粹的理想主義破滅之後,取而代之的一定是極端的個人主義,極端的物質貧乏的背後一定是對於弱肉強食價值的認同,極端的專制主義必然造成對於自尊自律的放棄。所以,當我被人們擁擠推搡、當我不得不忍受人們在公共場合的聒噪,或者看到人們因為破壞規則而沾沾自喜的時候,一句話總是在我的心裡湧現出來:“我們究竟要怎樣安放我們的將來?”——當然,在我身邊也有許許多多舉止文明、言談得體,謙和大氣、恪守公序良俗的人正受著大家的尊敬與愛戴。而我也在他們的鼓勵下,時時提醒自己,不要滑向庸俗顢頇的那一邊。因為我們希望這個社會能夠好些,再好些。

今天,作為一個教師,我更想說的是,教育不僅僅是學校的使命,而是整個社會的責任。每一個孩子是在社會中,是在觀察成年人的生存方式的過程中,是在和成年人的交往中,學會生存的法則和生活的價值的。我們為他們呈現出怎樣的社會,他們就會去造就怎樣的社會,如果我們忽略了這一點,我們就是放棄了自己對於未來的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