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老人摔倒,攙扶後的結果是一死一重傷,你還會伸出援手嗎

看到一篇報道,看完後第一反應是心痛。

近日,廣西柳州一80歲老人在大橋上被撞倒受傷,路過的女孩小盧下車去扶時,突然發生二次車禍,白色轎車撞人逃逸,老人當場死亡。小盧的朋友黃女士說,當時雨下得挺大,小盧卻執意要下車去扶老人。經初步診斷,小盧創傷性休克,全身多處受傷被送重症監護室治療。

如果老人摔倒,攙扶後的結果是一死一重傷,你還會伸出援手嗎

記者採訪黃女士後才知事情全部經過。

2108年12月30日凌晨5點左右,小盧和朋友黃女士一起駕車從柳南迴柳北,當行駛到一座大橋中間時,小盧看到橋面上有一位騎自行車的老人被一輛電動車撞倒,老人倒在地上很無助,當時小盧就想下車去扶老人,但因為外面下著大雨,黃女士就提議先把車開過橋,停車後再回來攙扶老人。

但小盧認為老人在地上多躺一分鐘就多一分鐘危險,於是堅持要求黃女士把車停下,小盧下車去攙扶老人,(考慮到橋上不可隨意停車)黃女士開著車下了橋,當她把車停好返回尋找小盧時,卻怎麼也看不到小盧身影,這時一位交警經過,黃女士急忙詢問有沒有見到一位摔倒的老人。

然而交警遺憾的告訴黃女士,剛剛一位女孩在攙扶老人的時候,一輛轎車從後面駛過,發生了二次車禍,交警告訴黃女士兩人已送往醫院搶救。

後來黃女士才得知,老人當場死亡,而小盧至今沒有醒來,目前仍在重症監護室接受治療。

如果老人摔倒,攙扶後的結果是一死一重傷,你還會伸出援手嗎

我看這則報道的第二反應是欣慰

因為在“不敢扶”、“怕被訛”等風氣盛行的社會,仍有不少年輕人在別人受難時堅定地伸出援手。

倒地老人到底扶不扶,這個社會熱點就一直沒有熄滅過,本來一些謬論平息過一段時間,但被前段時間發生的“小夥扶摔倒老人被誣陷,為證清白小夥自殺”再次引起了社會一陣討論。

當許多網友表示以後不會輕易攙扶老人,並指責被那位已經自殺的小夥扶起來的老人時,又有另一則報道進入大眾眼中,“一男子騎摩托撞倒老人,用手機拍攝扶起過程,謊稱並非自己撞倒。”

這兩則報道除了把“倒地老人到底扶不扶”再次推上熱搜,我覺得真的沒有什麼實質性的作用,無非是網上再次上演口水戰。

自從多年前,第一次報道類似的事件以來,大家其實真正糾結的並不是該不該扶老人,真正糾結點是

害怕背黑鍋。

確實,老人時弱勢群體,但是,當一個老人倒地,一個毫不相關的你去攙扶,當有人問老人怎麼倒地誰撞倒的時,如果老人抓著你不放,或者老人一口咬定就是你撞倒的時候,你會怎麼想呢。

如果是我,我是心已寒,絕對會盡可能擺脫責任。那個時候,伸長了脖子像鴨子一樣圍觀的吃瓜群眾絕對會相信老人而不是相信我,因為與我對比,老人是弱勢群體

我看完小盧的報道後,進行了反思。

為什麼在那種時候,很多老人會有這種舉動呢?明明你不是他摔倒的原因卻要反咬你一口。

在“小夥扶摔倒老人被誣陷,為證清白小夥自殺”這個事件裡,有記者採訪一位在場目擊者,問誰撞倒老人,目擊者說,“不知道是不是那個年輕人撞倒的,反正所有人都在說是他撞的,我就跟著說了。

其實在很多老人摔倒後,大腦是處於半清醒狀態,在被問及摔倒原因的時候,大腦第一反應是抓住一個東西不放,比如攙扶者的衣服,再加上老人需要一個責任人,那他就會說是扶起的那個人。(怎麼說呢,這個很玄妙,因為我不是心理學家,只能說很多老人就像溺水者一樣,越是叫他放鬆,他越是緊張。)

小夥自殺後,有一位女士為了尋求真相,去醫院單獨採訪過那位老人,在被問及是否是那位小夥撞的時,老人說不是,女士告知老人小夥為了證明自己清白自殺了後,那位當事老人沉默了

誰都沒有想到那位小夥會自殺,在醫院躺著的那位當事老人估計也沒想到事情會發展成這樣。

我看到最多的評論是“人不是你撞倒的,你扶什麼?”

看到這種評論我真的很氣憤,就是這人把這個社會搞得烏煙瘴氣,口水戰也是因這些人而起。

這個評論延伸意思就是,“人不是你撞的,你不用去扶。”和“你去扶了,人就是你撞倒的。”,這種道德綁架我見多了

,也不想多去做評論。

如果老人摔倒,攙扶後的結果是一死一重傷,你還會伸出援手嗎

為什麼現在很多人都會有“老人倒地要不要扶”這種困惑,因為出現了很多毫無對症的案件,比如幾年前第一次報道,又或者前段時間自殺的小夥,當事件放在法律面前的時候,你覺得法律會站在哪一方?

確實,取證真的太難了,老人怎麼倒地的?誰撞的老人,是不是扶老人的人?除了當事人,也只有真正親眼目睹了全過程的人才知道了,除非那個路段有監控,而且監控剛好拍到了全過程。

“一男子騎摩托撞倒老人,用手機拍攝扶起過程,謊稱並非自己撞倒。”事件中,男子一口咬定不是自己撞倒的老人,還有視頻為證,最後還是交警根據輪胎印記最後確定,撞人者就是他。

之前說我看小盧扶老人被撞,第一反應是心痛,失去了一位老人的生命,讓一位熱心的女生至今昏迷不醒後,才讓這個充滿矛盾的社會清醒了一點點。

第二反應是欣慰,因為從小盧的身上,我們再次看到,這個社會不是冰冷的,而是暖暖的,不是袖手旁觀的,而是熱心伸出援手的。

社會需要正能量,因為我們的父母也是老人,將來某一天我們也即將成為老人,我們的父母跌倒了我們還討論扶與不扶嗎?我們將來跌倒了難道不希望得到別人的幫扶嗎?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