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顿饭,一辈子!

一顿饭,一辈子!

人到了特定的年龄就一定会想一些特定的问题。

这就像是一场旅行或一个游戏,当你过了一座山、一道关,你就处在了新的时间和空间里,你看到的风景和感受也会是不一样的。

原来的我认为这样的比喻是恰当的,但最近我改变了看法。

现在我认为人这一辈子非常简单,不过是两件事而已:吃饭,睡觉。

无论我们走过了几座山、多少道关,我们都是需要吃饭和睡觉的,所以我觉得,吃饭和睡觉才是真正的正经事。

一顿饭,一辈子!

禅门有这样一个机锋:

一个小和尚问师父:悟道前和悟道后有什么差别?

老和尚说: 我悟道前是吃饭挑水砍柴睡觉,悟道后还是吃饭挑水砍柴睡觉。

见小和尚不解, 老和尚解释道:我悟道前吃饭时候想着挑水,挑水时候想着砍柴;悟道之后,吃饭是吃饭,砍柴是砍柴,睡觉是睡觉。

类似的意思曾国藩也说过,“未来不迎,当下不杂,既往不恋。”

实际上,这样的话说出来是容易的,大家道理也都懂,复制到朋友圈也可以显得清新脱俗,但是呢,很多人都是做不到。

知其然,不代表知其所以然。

老和尚和曾国藩说出来的是他们自己的体悟,你看到了,你听到了,你觉得很有道理,但不代表你达到了他们的境界。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譬如坏人做坏事,他也知道自己触犯了法律和道德,但他就是做不到不违反法律和道德啊。

一顿饭,一辈子!

以前经常在外吃饭,喜欢那种山珍海味、觥筹交错的滋味,那时候感觉热热闹闹的真好。

现在却觉得那种杯酒交换的场合太无聊,太聒噪了。

不值得。

每一次酒后的呕吐、头疼、腹泻都在提醒我不值得,一场大酒,一两天的无精打采,成本太高了。

在身体难受的时候再去回想当初的美酒佳肴,是再也不觉得那是多好的享受了。

一碗小米粥,一碟清爽小菜,就是人间的至味。

我写过很多的文章,但我觉得我所说的都是错的,因为一个人的体会和想法无法完整的表达出来,同样一句话、一个意思,在不同的场景、情境当中,会有不同的体现。

就像喝酒这件事,酒前酒后都是不一样的想法和感受。

我常常疑惑自己的这种感觉,直到读到《菜根谭》中的一句话:

饱后思味,则浓淡之境都消;

色后思淫,则男女之见尽绝。

故人常以事后之悔悟,破临事之痴迷,则性定而动无不正。

一顿饭,一辈子!

还是古人说的通透明白。

酒足饭饱之后再想此前的酒饭滋味,都已经消散不见;男女欢好之后再想当时的鱼水欲情,都已经无影无踪了——在贤者时间,此前的浓烈沸腾,就是拼命想要抓,也是抓无可抓的。

一顿饭是如此,一场鱼水之欢是如此,那么一辈子呢?

也是如此。

就像是四季,不管春天多么灿烂、夏天多么烂漫、秋天多么绚丽,冬天都是一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冷寂。

绝对的虚无,绝对的空寂,都是想无可想的吧。

人生如此,我们现在的所作所为呢,会有什么痕迹?苏轼说,“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苏轼还有诗《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生活所遇,大概如是。

我们做事之所以有后悔,就是因为在其时有痴迷,有妄想,而如果心能转物,以终为始,以果畏因,那么“性定而动无不正”,就可以消解几分事前的糊涂。

一顿饭,一辈子!

但是,既然我们殚精极虑、各显神通所追逐的都是一个肤浅的刹那之欢,终究是归于乌有,那么人生有何意义?

就像是唐伯虎的临终诗:

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既然是幻梦,那又何必呢?

臧克家先生说,“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 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 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 ”

所以,吃饭是吃饭,睡觉是睡觉。

我们的绝大部分焦虑忧愁烦恼都是因为不会吃饭、不会睡觉导致的。吃饭的时候就是在享用你的人生啊,而不是为了交际和利益勾结;睡觉的时候就是在休养身心啊,所有让你焦虑和恐惧的已经发生的、对未来的担忧,都不如好好睡上一觉最好。

一顿饭,一辈子!

物来顺应,该是如何,就是如何。

“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但其他时候,人生就是水滴石穿一样的平常。

但平常也没有什么不好,“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毕竟,每个人的一生,都是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行去定义的。

人生如梦,但梦里也可修出无影剑,正所谓借假修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