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写「年度计划」?不如用「自我更新指南」代替它!

还在写「年度计划」?不如用「自我更新指南」代替它!

2019年过去将近一个月了,大家的flag早就立好了吧?是不是又拿出去年的改了改那些前年没完成的计划呢?

开个玩笑 : )

说回主题来,有没有想过:每年年初写计划究竟是为了什么?大部分人,可能还是希望通过一年的努力,有所收获吧!

从这个意义上来考虑,我们能否换一个方向来思考年度计划这件事?

比如:写一份「自我更新指南」并不定期更新它。

这份指南可以大致包含工作和生活两个方面,以「方向性、指导性内容」为主,以「能自我改善」为标准,用以指导自己的思考方向和行为,达到「持续性自我成长」的终极目的,制定过程中注意避免写入具体事项(比如:每天背10个英文单词)。

今天的文章,分享我自己「自我更新指南」中的部分内容,希望和大家一起交流、互相学习。

✦保护注意力和时间

我之前的文章里反复强调过:注意力和时间是这个时代的稀缺资源,我们要重视并保护它们。

互联网时代,信息制作门槛更低、内容更透明、传播速度更快,媒体们面对有限的用户资源,使出浑身解数,争夺用户的注意力和时间,身为互联网产品使用者的我们,对此感触颇深。

我们的手机里有多少App?我们每天花了多少时间在社交媒体上?我们玩了多长时间游戏?看网综又花了多长时间?关注了多少个公众号?

这样认真算下来,是不是大概知道为什么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了?所以,我们知道该怎么做了,对吧?( 不可以取关霖小姐慢半拍哦 :) )

✦针对短板设置挑战

试着在心里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你最不擅长的是什么?

你对它们的态度是什么?

有答案了吗?

拿我自己来说吧!我极其内向,最怕应酬型饭局;我抗干扰能力极差,无法在嘈杂的环境中阅读和写作。

针对自己这两块短板,最近我设置了两个挑战:

借着农历新年前夕的饭局热,我主动发起了一个应酬型饭局,把自己放在一个一想起来就局促不安的环境中,最终,在家人们给力的站台下,我顺利地完成了这项挑战;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特地找了午饭时间,去了一家经常光顾的餐厅,在嘈杂的环境里,完成了这篇文章绝大部分的内容,我发现:无法在嘈杂的环境中写作,只是「我以为」。

下一步,我将尝试在嘈杂环境中做有效阅读。

面对自己的短板,不妨设置一些挑战,抱着迎难而上和挑战自我的心态,会有惊喜的收获!

✦每天更新一下自己

系统和软件的每次更新,要么为我们带来了全新体验,要么优化了以往的体验。作为个体,我们也应该培养「每日更新」的意识,常问自己:今天的我和昨天有什么不一样?

可以把自己放进一个新体验中,比如:更换上班路线,哪怕需要为此早起十分钟;也可以优化以往的体验,比如:发现并使用更简洁、更高效的电子记事本。

每天在一个方面进行新尝试或优化,无论切入点多么微小,都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自己正走在一条蜕变的路上。

✦比结果更重要的,是过程中收获了什么

太注重结果的症候群有:做决策时犹豫不决&难以接受坏的结果。

运用成长型思维模式,将「结果导向」转为「过程导向」,以此将注意力从结果转向过程,无论结果如何,都能获得「为我所用」的技能。

结果无法改变,但过程中获得的技能可以迁移到任何事情中,这是无比宝贵的财富,也是完成一件事情的最终价值所在。

借此文抛砖引玉,如果能对大家有所启发,荣幸之至,当然,指南落于纸上,它本身没有什么价值,只有当我们有意识地将它运用在生活、工作、学习中时,它才是无价之宝!

时间过得很快,刚进入2019年,转眼又该写2020年的计划了,与其拿出五年前的年度计划涂涂改改,不如趁现在,试着用指南代替计划,写一份最适合你、只指导你、全世界独一份的--「自我更新指南」。

更重要的是:使这份「自我更新指南」始终贯穿于自己的思考和行为中,调整「年度计划」在我们心里的比重,毕竟,想要有所收获需要日积月累,仅凭每年一次的仪式感,很难达成「持续性自我成长」的目标。

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