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語文閱讀理解題中的林清玄

1月22日凌晨,臺灣知名作家林清玄過世,享年65歲。林清玄的散文作品深受中小學語文教材的青睞,多篇作品被收入課本,也時常出現在中考試卷上。

中考語文閱讀理解題中的林清玄

林清玄

林清玄散文為何受中小學語文教學青睞?

上海市建平中學語文高級教師蔣文革分析,原因大概有三個方面:一是林清玄的散文風格清新自然,容易被中學生理解;語言純正典雅,可以使中學生習得良好的使用書面語的習慣。二是林清玄在臺灣被譽為"人生導師",他的散文富有哲理,常用通俗的小故事講人生大道理,這對成長中的中學生來說,又是滋潤心靈的優秀讀物。

比如滬教版六年級語文教材上收錄的《百合花開》一文,生長在偏遠山谷裡的一株小小的百合,為了證明自己不是野草,不顧野草和蜂蝶的鄙夷,努力吸收水分和陽光,釋放內心的能量,終於開出了美麗潔白的花朵,證明了自己的存在。"這樣一種充滿積極向上意味的文章確實能引導中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林清玄喜歡佛學,他的很多文章又是帶著哲理和禪意的,在高中階段,這樣的文章也可以引導學生們進行反覆品讀,上升為哲理思考,或可作為寫作文時的素材。"

蔣文革說,第三個原因在於林清玄個人的成長經歷也是奮鬥、勵志的典範。"從臺灣南部山區貧困家庭走出來的林清玄,家裡有18個孩子,但他從小就立志要當作家,併為之不懈努力,一次次的退稿反而磨鍊了他的意志。作家本人這樣的成長經歷,對十幾歲的心存夢想的孩子來說是很有激勵作用的。"

中考語文閱讀理解題中的林清玄

林清玄的《百合花開》被收錄到滬教版六年級第二學期語文教材

林清玄的文章還經常被用作中小學語文閱讀材料。以下兩篇入選了中考語文閱讀理解題,文後還附有試題,讀完之後不妨試試,看自己能答出這些題目麼?

2008年山東省威海市中考《紅心番薯》

①幼年時,一次我和幾位內地的小孩子吵架,他們一直罵著:"番薯呀!番薯呀!"我們就回罵:"老芋呀!老芋呀!"對這兩個名詞我是疑惑的,回家詢問了父親。他打開一張老舊的地圖,指著臺灣說:"臺灣的樣子真是像極了紅心的番薯,你們是這番薯的子弟呀!"我指著內地說:"那,這大陸的形狀就是一個大芋頭了,所以內地人是芋仔的子弟?"父親大笑起來,撫著我的頭說:"憨囝仔,我們也是內地來的,只是來得比較早而已。"

②然後他用筆從我們遙遠的北方故鄉有力地畫下來,牽連到我們所居的臺灣南部。我第一次認識到,芋頭與番薯原來是極其相似的植物,並不是我們想象中那麼判然有別的;也第一次知道,原來在東北會落雪的故鄉,也遍生著紅心的番薯!

③在我居住的地方,巷口本來有一位賣糖番薯的老人,那些番薯長得很細小,卻總像記錄著什麼心底的珍藏。有時候我向老人買一個番薯,散步回來時一邊吃著,那蜜一樣的滋味進了腹中,卻有一點酸苦,因為老人的臉總使我想起在烽煙中奔走過的風霜。

④老人是離亂中倖存的老兵,家鄉在山東偏遠的小縣城。有一回我們為了地瓜問題爭辯起來,老人堅持臺灣的紅心番薯如何也比不上他家鄉的紅瓤地瓜,他的理由是:"臺灣多雨水,地瓜哪有俺的家鄉甜?俺家鄉的地瓜真是甜得像蜜的!"老人說話的神情好像當時他已回到家鄉,站在地瓜田裡。看著他的神情,我才真正知道,番薯雖然卑微,它卻連結著鄉愁的土地,永遠在鄉思的天地裡吐露新芽。

⑤父親種的番薯收成後送了一大袋給我,放了許久,我突然想起在巷口賣糖番薯的老人,便提去巷口送他,沒想到老人改行賣牛肉麵了。我無奈地提著番薯回家,把番薯袋子丟在地上,一個番薯從袋口跳出來,破了,露出其中的鮮紅血肉。這些無知的番薯,為何經過三十年,心還是紅的!不肯改一點顏色?

⑥老人和父親生長在不同背景的同一個年代,他們在顛沛流離的大時代裡,只是渺小而微不足道的人,可能只有那破了皮的紅心番薯才能記錄他們心裡的顏色;那顏色如清晨的番薯花,在晨曦掩映的雲彩中,曾經欣欣地茂盛過,曾經以卑微的球根累累互相擁抱、互相溫暖。他們之所以能卑微地活過人世的烽火,是因為在心底的深處有著故鄉的驕傲。

⑦我十歲時,父親首次帶我到都市來,行經一片工地,父親在堆置的磚塊縫中,一眼就辨認出幾片番薯葉子。我們循著葉子的莖絡,終於找到一株幾乎被完全掩埋的根,父親說:"你看看這番薯,根上只要有土,它就可以長出來。"如今我細想起來,那一株被埋在建築工地的番薯,是有著逃難的身世,由於它的腳在泥土上,苦難也無法掩埋它。比起這些種在花盆中的番薯,它有著另外的命運和不同的幸福,就像我們遠離了百年的戰亂,住在看起來隱秘而安全的大樓裡,卻有了失去泥土的悲哀。

⑧星空夜靜,我站在陽臺上仔細端凝盆中的紅心番薯,發現它吸收了夜的露水,在細瘦的葉片上,片片冒出了水珠,每一片葉都沉默地小心地呼吸著。那時,我幾乎聽到了一個有泥土的大時代,上一代人的狂歌與低吟都埋在那小小的花盆,只有靜夜的敏感才能聽見。

1973年12月

(選自《二十世紀中國著名作家散文經典》,有刪改)

試題:

1、通讀全文,說說"紅心番薯"在文中指代什麼?(3分)

2、第④段劃線句子中,老人為什麼堅持把"番薯"稱為"地瓜"?(4分)

3、第⑥段中為什麼說只有那"破了皮"的紅心番薯才能記錄他們心裡的顏色?(2分)

4、結合歷史知識,推斷第⑦段中"百年的戰亂"指哪一段時期?(2分)

5、聯繫全文,談談你對第④段中"番薯雖然卑微,它卻連結著鄉愁的土地,永遠在相思的天地吐露新芽"這句話的理解。(3分)

6、文中"父親"他們這一代人與番薯有著怎樣的相似點?(4分)

2012年湖北省宜昌市中考《清歡》

①少年時代讀到蘇軾的一闋詞,非常喜歡。這闋詞,寫蘇軾和朋友到郊外去玩,在南山裡喝了浮著雪沫乳花的小酒,配著春日山野裡的蓼菜、茼篙、新筍以及野草的嫩芽。所以能深記這闋詞,主要是愛極了最後的一句——"人間有味是清歡!"

②那麼,"清歡"是什麼呢?

③清歡,不同於"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的自我放逐,不同於"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盡情歡樂,也不同於__________。當一個人感覺野菜的清香勝過了山珍海味,或者看出路邊的石頭也許比鑽石更有魅力,或者覺得聆聽林間鳥鳴比提籠遛鳥更令人感動,或者體會了靜靜品一壺茶比吃一頓喧鬧的晚宴更能清洗心靈……他就懂得了"清歡"。

④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領略過千百種人生。可是,享受"清歡"就難了!尤其是生活在現代的人,差不多是沒有清歡的。

⑤我們想在路邊好好地散個步,可是人聲車聲不斷地呼吼而過,一天裡,幾乎沒有純然安靜的一刻。

⑥我們到館子裡,想要吃一些清淡的小菜,幾乎不可得。過多的油、過多的醬、過多的鹽和味精已經成為中國菜最大的特色。

⑦我們有時只想和朋友啜一盅茶,飲一杯咖啡,可惜的是,心情也有了,朋友也有了,就是找不到約會的地方,即便是山中或海邊。凡是人的足跡可以到的地方,就有了垃圾、汙穢和雜亂。

⑧生在這個時代,眼要清歡,找不到青山綠水; 要清歡,找不到寧靜和諧; 要清歡,找不到乾淨空氣; 要清歡,找不到蓼茸蒿筍; 要清歡,找不到清涼淨土;意要清歡,找不到智慧明心。現代人的歡樂,是到油煙爆起的啤酒屋去吃炒蟋蟀,是到不見天日的卡拉OK廳去亂唱一氣,是到胡亂搭成的鄉間山莊去豪飲一番,是到狹小的房間裡做重複摸牌的方城之戲……為什麼現代人反而以濁為歡、以清為苦呢?

⑨清歡是不講究物質條件的,它只講究心靈的品味。我們擁有的物質世界愈大,清歡就愈容易失去。這使我想起東坡的另一首詩來: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

惆悵東南一枝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⑩滿城都飛著柳絮時,梨花也開了遍地,一株梨花卻從深青的柳樹間伸了出來,彷彿雪一樣的清明,但是,人生看這麼清明可喜的梨花能有幾回呢?這正是千古風流人物的性情,正如清朝畫家盛大士在《溪山臥遊錄》中說的:"凡人多熟一分世故,即多一分機智。多一分機智,即少一分高雅。"此言極是。

——選自《林清玄散文集》

(因命題需要,本試卷所選文段均有刪改,特此說明)

試題:

1、請從文中選擇適當的詞語或句子為本文命題。(2分)

2、請參照前面的句子,在第③自然段的橫線上仿寫一句話。(3分)

3、請將下邊句子中空缺的名詞各歸原位。(2分)

備選名詞:A. 身 B. 鼻 C. 耳 D. 舌

句子:生在這個時代,眼要清歡,找不到青山綠水;___要清歡,找不到寧靜和諧;___要清歡,找不到乾淨空氣;___要清歡,找不到蓼茸蒿筍;___要清歡,找不到清涼淨土;意要清歡,找不到智慧明心。

4、請用"清"組成三個不同的雙音節詞,來分別解釋作者在第⑤⑥⑦段中所向往的"清歡"具體指什麼。(3分)

5、清朝畫家盛大士說:人"多一分機智",即"少一分高雅"。難道說"機智"和"高雅"是彼此對立、互不相容的嗎?請你說說應該怎樣理解這句話。(3分)

6、積累鏈接:韋應物的《滁州西澗》最後兩句以飛旋流動之勢,襯托閒淡寧靜之景,可謂詩中有畫,景中寓情。請你默寫出這兩句詩。(2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