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樹如育人——有感於《桃花心木》

種樹如育人

——有感於《桃花心木》

說到教師這份職業,人們都會賦予一份崇高的敬意,把教師形容為蠟燭、園丁或指引的明燈等等,都會說這是一份無私的、奉獻的高尚職業。對於我能夠加入這個行列也深感榮幸。在小學六年級的課本里面有幸讀到林清玄先生的《桃花心木》,其實也不止一次去品讀了,越是細細品味,越是覺得——為師者亦是種樹人,面對學生,就是面對他所要栽培的每一棵樹。

種樹如育人——有感於《桃花心木》


《桃花心木》中的種樹人所具備的種樹理念和精神,值得我和每一位老師借鑑和學習。

種樹人說:種樹不是種菜或種稻子,種樹是百年的基業,不像青菜幾個星期就可以收成。的確,培養一棵樹不枯萎,能夠茁壯成長著實不易,但培養一個學生更是不易,教好一個學生也不是一時半會就能成的,真正的教育需要我們老師花費很多的精力和心思,我們不是隻教育一個學生,種樹人也不止種一棵樹,所謂“因材施教”,只有真心如此對待學生,方能成就“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所以教育學生不單單是教之以知識,還得授之以人生哲理,方為其一生所受用。

作為學生,除了老師的引導之外,還要依靠自己,也就是自覺性。種樹人說:樹木自己要學會在土裡找水源。老師的引導和授知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學生自己能否去“吸收”?種一棵樹,種樹人給予樹水分和養分而樹不吸收或不懂吸收,知識的“含金量”再高,樹也會成長。就如同學生不去主動求知,即使老師給予再多“養分”而不吸收,怎能茁壯?所以,作為學生若能夠主動求知,找到除老師提供的“水源”以外,併為這種求知慾而不斷努力“紮根”,就能夠長成“百年大樹”。

學生不能依賴老師,就像樹木不能依賴種樹人。學習如果不能自己去找答案,找根本,總想著老師能夠幫助甚至想著“坐享其成”,就不能“深知其理”,所有一切的學習就成了暫時的火花,無法受用一生了。萬一遇到“狂風暴雨”般的測驗或考驗,只會“一吹就倒”。因此作為老師也不能對學生的學習包辦一切,面面俱到,要授之以漁,讓學生找到真正的、能為學生長遠發展的水源。而我也一直為這個方向正不斷探索著。

我記得林清玄先生聽完種樹人的話,是這樣說的: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在不確定中,就能學會把很少的養分轉化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長。

種樹如育人——有感於《桃花心木》


是啊!學生就跟樹是一樣的。要想著“學有所成,茁壯成長”就要經得起學生的考驗,要學會獨立自主,不依賴。即使是很少的“養分”,在不斷地自我尋找水源下,也能發揮最大的作用。作為老師,辛勤的付出無非是想讓學生能夠學生學到知識,能夠“茁壯”。種好一棵樹和教好一個學生都是深感欣慰的。試想一下,種樹人每天早早地起身,看到滿林子的樹日漸成長,他會覺得他的付出有個回報,心情自然是愉悅滿懷;但種樹人每天還是早早地起身,精心培養,模仿老天下雨,栽培的樹還是無法再不確定中生存下來,內心的情緒可想而知。

作為老師,或許最大的心願就是看到他所培養的每一個學生都能在以後踏上社會貢獻自己的“所得”而不是成為一個遊手好閒的人,甚至是“敗類”,這會使他多少有些蒙羞,儘管可能不是他當初教育的問題。

種樹如育人——有感於《桃花心木》


所以,即使是當初“養分”不足,“水分”不夠,老師也希望他們能有一技之長,不會一無是處。

因此,從樹的角度上看,最終能夠存活下來的都有它的“用武之地”,小到淨化空氣,製造健康綠色的氣息,甚至歷經“千刀萬剮”成為某些藝術品。大到犧牲自我,化為塵土中的養分,沉默千萬年換來文明進步的能源。至此,一棵樹完成了生之熱情,死之餘熱的不凡一生。

我想說:樹是自然、萬物生長的需求催生的產物,而教育則是一個國家、民族的崛起最終的根本。

樹是固土

種樹如育人——有感於《桃花心木》

之根本,教育是強國之根本,是故無樹則土散,無教育則國散。種得好樹,則興一方土地;育得好人,則強盛一個民族。

隸書 袁隨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