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之軍師聯盟》讓我探究什麼是建安風骨

《司馬懿之軍師聯盟》讓我探究什麼是建安風骨

司馬懿

小強


對於司馬懿這個人物,我從小一直是恨的。

因為看93版《三國演義》時,感覺諸葛亮就是被他害死的!可值得欣慰的是,諸葛亮死後,司馬懿得到了諸葛亮的兵法,但諸葛亮生前早料到司馬懿的舉動,他還知道司馬懿有翻書舔手指的習慣,於是在兵法上塗上毒藥。當司馬懿得到兵法,看得正得意之時,突然就中毒身亡。還記得當年看到這裡時,村裡的長輩們都是忍不住擊節叫好的!

到底還是諸葛亮技高一籌,還是我們的諸葛亮牛啊!

然而《三國演義》終究是本小說,還有它的傾向劉備的視角,把諸葛亮寫的近乎神靈。可想它是有參雜了多少虛假!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就批評過它的這種過於追求神仙古怪的描寫,還說了個“諸葛亮多智而近妖”的評論。

歷史現實中,諸葛亮厲害是肯定的,但他得首先是個人,不是打壓了別人就會顯得他崇高的。司馬懿也不是窩囊的,現實中司馬懿也不是中諸葛亮計謀而死,人家是自然死亡,還活到七十多歲。

還有,比起諸葛亮的戰略眼光,司馬懿也是不在下的。人家在人才培養,國家治理的深謀遠慮上,諸葛亮是遠不及的。若說諸葛亮是個軍事戰略專家,那人家司馬懿倒是個經天緯地運籌帷幄低調的決勝千里的全才。要不怎麼會有 “曹家天下司馬坐”的說法呢?歷史上最後一統三國的就是這個司馬家。

但是無論如何,司馬家獲得天下的手段是卑鄙的。所以從古到今的中國文化人,沒有幾個為司馬懿說話的。可誰知近兩千年後的今天,有人為司馬懿翻案了,那就是《司馬懿之軍師聯盟》。

初看這名字,還以為又是那個網站搞得遊戲廣告。即使知道了它是電視劇,可是配著這個名字,還是有一種廉價感。又知道了主演是吳秀波,劉濤,於和偉,才有點好奇。慢慢周圍開始有了熱熱鬧鬧的好評,胃口終於被吊起,才感覺真有必要一探這部劇的究竟。

一看,竟然進去出不來了,這部劇做的很認真很考究。電視劇視角完全是在曹操這方。曹操的狠毒政治手腕,通過血腥的屠殺和對司馬家、楊家的一抓一放,被展現的淋漓盡致。在亂世,必須大破大立。在第一集,曹操是徹底把自己的威給樹立了起來。於和偉版的曹操必定是塑造了一個經典的。

還有在開頭的“月旦評”情節。楊修與司馬懿的你來我往,竟然讓我看到了熱血,讓我看到了那時候年輕人那義薄雲天的志向,還有那迫切的想建功立業的豪情。這些精氣神與我們近代的“五四”精神何其的相似。

這種精氣神在那個時期是被叫做“建安風骨”的,今天我正是要好好的說一下這個“建安風骨”的。可是,“建安風骨”究竟是什麼東東呢?

下面我們看一下“建安風骨”的完整解釋:

建安時期的作品真實地反映了現實的動亂和人民的苦難,抒發建功立業的理想和積極進取的精神。同時也流露出人生短暫、壯志難酬的悲涼幽怨,意境宏大,筆調朗暢,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個性特徵,其雄健深沉、慷慨悲涼的藝術風格,文學史上稱之為“建安風骨”或“魏晉風骨”。

建安時期,中華大地冒出了大批的仁人志士。他們懷著一腔情懷,為收拾破碎山河到處奔走疾呼。好奇,在看《三國演義》時,為什麼華夏曆史上,這些可以稱之為璀璨明珠的東西,怎麼都沒有一點涉及呢?

現在才知道,原來是羅貫中怕長了曹操的志氣,滅了劉備的威風。

然而不管你寫或者不寫,那個時期就在那裡,不是能被一部三國就能抹殺掉的。

“建安風骨”的代表人物是“三曹”和“建安七子”。他們究竟有什麼樣的“風”和什麼樣的“骨”?他們憑藉著什麼能夠在文學史上佔那麼璀璨的一席之地呢?

最近喜歡上探究古詩詞,剛好借這個機會我把這些文人才子們系統的整理一下,供君品評。


三曹


“三曹”不用說大家都知道,那就是曹操、曹丕、曹植。

這父子三人也真是厲害,其牛叉程度就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也許有人說宋朝不是有“三蘇”嗎?那能同日而語嗎?三蘇只有文采,還是單單隻有蘇軾的詩詞才是耀眼的。可是人家三曹裡面,個個都有千古名篇的,人家那身份也好有魔性哩,二王一帝,試問古今中外那裡有?下面我們看一下三曹都有哪些代表作?

對於他們的文風,古典文學專家袁行霈在《中國文學史》中有這樣的說法:曹操古直悲涼,曹丕便娟婉約,曹植文采氣骨兼備。

曹操和曹值的評價我勉強能理解,可是感覺對曹丕的“便娟婉約”很是感到奇怪,曹丕不是最生性殘暴和暴虐無情嗎?記得很多野聞裡說曹丕為爭世子差點殺了弟弟,又為了當皇帝竟然逼宮當時的漢獻帝禪讓。對於人之常情來說,這些似乎都是罪不可赦的。

《司馬懿之軍師聯盟》讓我探究什麼是建安風骨

曹丕

可是看了《燕歌行》,忽然發現曹丕竟然也有一顆婦人心。他絕對是被妖魔化了的,中國人尤其是中國文人,大概都有同情弱者的毛病,因為曹丕最終稱帝,所以都感覺他的成功都是建立在弱者的痛苦之上。

他那“便娟婉約”的代表作就是《燕歌行》。

燕歌行 · 其一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鵠南翔。

念君客遊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何為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

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燕歌行 · 其二

別日何易會日難,山川悠遠路漫漫。

鬱陶思君未敢言,寄聲浮雲往不還。

涕零雨面毀容顏,誰能懷憂獨不嘆?

展詩清歌聊自寬,樂往哀來摧肺肝。

耿耿伏枕不能眠,披衣出戶步東西,仰看星月觀雲間。

飛鶬晨鳴聲可憐,留連顧懷不能存。

《燕歌行》是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詩,就詩歌的歷史有很重要的意義。這兩首詩竟然寫的是婦女秋思,原來曹丕才是閨怨詩的先驅者啊。從這兩首詩,我對這個魏文帝頓時有了好感,他絕對是被歷史扭曲了的,他真的有很細膩溫柔的一面。

而曹丕老爸曹操的詩的代表作,相信大家亦是熟知的,就是那首《短歌行》。中學語文課本里學過,至今肯定很多人還會背誦。裡面的句子很多都是佳句,尤其是那“何以解憂,唯有杜康!”讓我看到了一個政治家的豪放,他大概也是最為被古代文化作品扭曲嚴重的一代梟雄了。現在看看他這氣魄謀略和文采,感覺他彷彿就是三國時的毛澤東!

《司馬懿之軍師聯盟》讓我探究什麼是建安風骨

曹操

《短歌行》曹操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磅礴的氣勢,立馬讓我想到毛澤東《沁園春—雪》裡的“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曹操的文采裡面更多的呈現的是他一統天下的志向,而“小小曹”曹植的詩文就平易近人了很多。他的千古名篇《洛神賦》,寫的竟然是個單戀的關於神交的愛情故事!

《司馬懿之軍師聯盟》讓我探究什麼是建安風骨

《洛神賦》的文字應該是把漢語裡最美妙的詞語都集合在了一起,整個的文字組合就如裡面詞句“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想象力瑰麗多姿,充滿了不可描述的浪漫主義之美。曹植大概是中國最早的“詩仙”了。《洛神賦》因篇幅原因,暫不貼出。

然而曹植的《白馬篇》,是最能反映曹植形象的一首,也是最能反映他個人整體思想和內心的一首。

曹植 《白馬篇》

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借問誰家子,幽並遊俠兒。

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參差。

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

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邊城多警急,虜騎數遷移。

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長驅蹈匈奴,左顧凌鮮卑。

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

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全詩風格雄放,氣氛熱烈,語言精美,稱得上是情調兼勝,詩中的英雄形象,既是詩人的自我寫照,又凝聚和閃耀著時代的光輝。

從這詩裡也可以看到曹植的理想抱負的,他不是我心目中一直呈現的與世無爭的文弱書生形象,也更不是與洛神宓妃神交的多情公子形象,我看到是錚錚鐵骨的大男人。他的詩篇氣韻,確實如袁行霈所言,是“文采氣骨兼備”的,同時也是最能代表“建安風骨”靈魂的東西!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是漢建安年間除了“三曹”以外的七位文學家的合成。這些人分別是: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這些人除了孔融與曹操政見不合,最後得罪曹操被殺外,其他人基本上都歸入了曹操的幕僚,被曹操所用。那這些人是不是很沒有志氣呢?那肯定不是了,他們與曹家人是“惺惺相惜”!

孔融真還是個特立獨行的,下面我們首先看看他的代表作《薦禰衡表》。

《薦禰衡表》孔融

臣聞洪水橫流,帝思俾乂,旁求四方,以招賢俊。昔世宗繼統,將弘祖業,疇諮熙載,群士響臻。陛下睿聖,纂承基緒,遭遇厄運,勞謙日昃,惟嶽降神,異人並出。

竊見處士平原禰衡,年二十四,字正平,淑質貞亮,英才卓躒。初涉藝文,升堂睹奧,目所一見,輒誦於口,耳所暫聞,不忘於心,性與道合,思若有神。弘羊潛計,安世默識,以衡準之,誠不足怪。忠果正直,志懷霜雪,見善若驚,疾惡如仇。任座抗行,史魚厲節,殆無以過也。

鷙鳥累百,不如一鶚。使衡立朝,必有可觀。飛辯騁辭,溢氣坌湧,解疑釋結,臨敵有餘。昔賈誼求試屬國,詭系單于;終軍欲以長纓,牽致勁越。弱冠慷慨,前代美之。近日路粹、嚴象,亦用異才擢拜臺郎,衡宜與為比。如得龍躍天衢,振翼雲漢,揚聲紫微,垂光虹蜺,足以昭近署之多士,增四門之穆穆。

鈞天廣樂,必有奇麗之觀;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寶。若衡等輩,不可多得。《激楚》、《陽阿》,至妙之容,掌技者之所貪;飛兔、騕褭,絕足奔放,良、樂之所急。臣等區區,敢不以聞!

陛下篤慎取士,必須效試,乞憐衡以褐衣召見。無可觀採,臣等受面欺之罪。

孔融的這篇文字就是一篇推薦信,寫的可是情真意切,可終究是他的一廂情願。人家禰衡才不想做官呢。關於這個禰衡,插播一段介紹。

因為孔融推薦,曹操想要重用禰衡,但是禰衡稱病不肯去。於是曹操就封他為鼓手,想要羞辱禰衡,卻被禰衡反而裸身擊鼓以羞辱。後來禰衡罵曹操,曹操就把他遣送給劉表,禰衡對劉表也很輕慢,劉表又把他送去給江夏太守黃祖,最後因為和黃祖言語衝突而被殺,時年二十六歲。黃祖對殺害禰衡一事感到十分後悔,便將其加以厚葬。

為什麼啊,為什麼?恃才的為什麼都這麼傲物!生的偉大,死的很是憋屈,不光榮!不過真是物以類聚啊,孔融的命運不是也差不多的嗎?

孔融是七子裡最特立獨行的,可是文學成就最高的當屬王璨。他有《七哀詩》和《登樓賦》。

《登樓賦》這篇賦主要抒寫作者生逢亂世、長期客居他鄉、才能不能得以施展而產生思鄉、懷國之情和懷才不遇之憂,表現了作者對動亂時局的憂慮和對國家和平統一的希望,也傾吐了自己渴望施展抱負、建功立業的心情。因為篇幅原因也不貼出來了。

《七哀詩》總共三首。其中第一首詩寫詩人初離長安在郊外所見難民棄子的慘狀,感嘆於盛世的難得。第二首詩寫詩人久客荊州,懷鄉思歸,日暮憑眺,獨夜不寐,觸處都生悲愁,表達了他的政治苦悶,以及寄居異地、懷念家鄉的寂寞憂傷之情;第三首詩寫邊地的荒涼和人民為戰爭所苦,深刻反映了漢末動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強烈傾訴了詩人對社會現狀的哀思。

《七哀詩》 【其一】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復棄中國去,委身適荊蠻。

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

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

《七哀詩》 【其二】

荊蠻非我鄉,何為久滯淫。方舟溯大江,日暮愁我心。

山岡有餘映,巖阿增重陰。狐狸馳赴穴,飛鳥翔故林。

流波激清響,猴猿臨岸吟。迅風拂裳袂,白露沾衣襟。

獨夜不能寐,攝衣起撫琴。絲桐感人情,為我發悲音。

羈旅無終極,憂思壯難任。

《七哀詩》 【其三】

邊城使心悲,昔吾親更之。冰雪截肌膚,風飄無止期。

百里不見人,草木誰當遲。登城望亭燧,翩翩飛戍旗。

行者不顧反,出門與家辭。子弟多俘虜,哭泣無已時。

天下盡樂土,何為久留茲。蓼蟲不知辛,去來勿與諮。

這三首詩中,以第一首最廣為流傳,它真實地描繪出一幅悲慘的離亂的畫面。其實那時候的詩因是樂府詩演變而來,所以內容都基本上是都還是敘事的白描的。關於王璨的歷史上的故事也很多,但以曹丕的“驢鳴悼亡”最為著名。

建安二十二年,王粲在返回鄴城途中病逝,時年四十一歲。 當時的曹丕還是世子,親率眾文士為其送葬。為了寄託對王粲的眷戀之情,曹丕對王粲的生前好友們說:“仲宣平日最愛聽驢叫,讓我們學一次驢叫,為他送行吧!”於是,一片驢鳴之聲響起。這就是著名的驢鳴送葬。 由此可以看出王璨當時的文學地位是何其的高!

縱觀“建安七子”的詩,很多都是描寫社會動盪,家庭妻離子散的悲慘畫面。但是最令人悲痛的一首當是陳琳的《飲馬長城窟行》。

陳琳 《飲馬長城窟行》

飲馬長城窟,水寒傷馬骨。往謂長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

官作自有程,舉築諧汝聲!男兒寧當格鬥死,何能怫鬱築長城。

長城何連連,連連三千里。邊城多健少,內舍多寡婦。

作書與內舍,便嫁莫留住。善待新姑嫜,時時念我故夫子!

報書往邊地,君今出語一何鄙?身在禍難中,何為稽留他家子?

生男慎莫舉,生女哺用脯。君獨不見長城下,死人骸骨相撐拄。

結髮行事君,慊慊心意關。明知邊地苦,賤妾何能久自全?

本詩採取了點面結合、以點為主的手法,詩中既有廣闊的圖景,更有具體細膩的描繪,兩者相互引發,概括而深刻地反映了“築怨興徭九千里”,所釀成的社會的和家庭的悲劇,顯示了作者駕御題材的能力。詩中人物的思想活動,均以對話的手法逐步展開,而對話的形式又巧於變化,這一點是深得前人稱讚的。

“邊城多健少,內舍多寡婦。”修一座長城,這是要毀掉多少家庭啊!可是緊接著的後兩句,讓人讀來如鯁在喉,無限悲傷。“作書與內舍,便嫁莫留住。”是什麼驅使一個男人寫信給自己深愛的老婆,然而卻是勸她改嫁啊?唯有一點,肯定是那看不到生的希望。

沒有讀到陳琳這首詩時,我以為杜甫的“三吏”“三別”大概是最悲情的詩了,可是看了《飲馬長城窟行》感覺這才是最苦的。

比起以上“建安三子”,剩下的“建安四子”似乎沒有什麼大名氣。名字對像我這樣不懂詩詞的,也基本上是冷僻的。

不對,那個劉禎似乎名氣很大的,只是我太孤陋寡聞。據說當時,劉禎和王璨被並稱為“劉王”,還與曹植被並稱為“曹劉”。

劉禎是個悲催的人物。從最近熱播的《司馬懿之軍師聯盟》裡我們已經知道他是誰了,他就是因為在曹丕宴席場合平視了一眼曹丕之妻甄宓,被曹操知道,然後就獲罪的那個人。

這可真是的,你曹丕也太不地道,沒事讓大美女出來轉啥嘞轉?再說長得美不就是被看的嗎?還有你曹操也是鹹吃蘿蔔淡操心,人家曹丕還不介意呢,你卻發什麼火啊?

可是曹操的心思誰能猜到。估計是早看劉禎不爽老久了,就剛好以這個理由打發了他。

劉禎為這一眼,付出了後半生都鬱郁不得志的代價。但是他的詩文還是光耀千古的。

他的主要作品有《魯都賦》、《黎山陽賦》、《遂志賦》、《瓜賦》、《大署賦》、《清慮賦》、《公宴詩》。還有《贈從弟》三首流傳甚廣。貼出來大家看一下,可以瞭解一下他的風格。

劉禎 《贈從弟》

其一

泛泛東流水,磷磷水中石。蘋藻生其涯,華葉紛擾溺。

採之薦宗廟,可以羞嘉客。豈無園中葵,懿此出深澤。

其二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

冰霜正慘悽,終歲常端正。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其三

鳳凰集南嶽,徘徊孤竹根。於心有不厭,奮翅凌紫氛。

豈不常勤苦,羞與黃雀群。何時當來儀,將須聖明君。

陳柞明評論劉楨的詩,用了“翠峰插空,高雲曳壁”的精妙比喻(《采菽堂古詩選》)。《贈從弟三首》確實當得起這樣的讚美。作為詠物詩,這三首對蘋藻、松柏、鳳凰雖然著筆不多,卻都是畫龍點睛,使它們個個風骨稜然。

這正是詩人自身高潔之性、堅貞之節、遠大懷抱的寫照。倘若他自身沒有這種“挺挺自持”的氣骨,就不能將這類無情之物鑄造得如此“高風跨俗”、富有生氣。

“豈不常勤苦,羞與黃雀群。”還真是他的性格寫照啊,又是個恃才傲物的,又沒有好下場。曹操好像是真不喜歡恃才傲物的人,所以說他愛才也大半是假惺惺!

徐幹的著作,流於後世被人稱道的是寫了部政治論述集,被稱為《中論》。曹丕稱讚此書“成一家之言,辭義典雅,足傳於後。”不過年代久遠,流傳下來的據說已經不完整,若有興趣的自行查閱。

阮瑀所作的章表書記很出色,名作有《為曹公作書與孫權》。詩有《駕出北郭門行》,此詩經過阮瑀經過精心選材,典型化處理,把筆觸伸向社會、家庭問題。該詩寫一個孤兒受後母虐待哭訴於生母墓前的事,有警示告誡後世之意。

阮瑀 《駕出北郭門行》

駕出北郭門,馬樊不肯馳。下車步踟躕,仰折枯楊枝。

顧聞丘林中,噭噭有悲啼。借問啼者出,何為乃如斯。

親母舍我歿,後母憎孤兒。飢寒無衣食,舉動鞭捶施。

骨消肌肉盡,體若枯樹皮。藏我空室中,父還不能知。

上冢察故處,存亡永別離。親母何可見,淚下聲正嘶。

棄我於此間,窮厄豈有貲。傳告後代人,以此為明規。

這也大概是最早的描寫後母虐待繼子的詩文了,語言通俗,但是讀來句句錐心,雖隔快兩千年,但是讀來還是有很深的現實意義。後母與繼子的關係是人性裡的,亙古不變。

應瑒(yang)這個名字聽起來也很陌生,他主要以文賦著稱。他還有個弟弟叫應璩(qu),也是個大才子。這弟兄倆起的名字都好生僻啊,害我都得去百度搜索了怎麼念。

應瑒也的詩也很不錯,流傳下來比較著名的有《侍五官中郎將建章臺集詩》、《靈河賦》、《徵賦》、《撰徵賦》等。但是就屬第一首寫的最好。

應瑒 《侍五官中郎將建章臺集詩》

朝雁鳴雲中,音響一何哀!問子游何鄉?戢翼正徘徊。

言我寒門來,將就衡陽棲。往春翔北土,今冬客南淮。

遠行蒙霜雪,毛羽日摧頹。常恐傷肌骨,身隕沉黃泥。

簡珠墮沙石,何能中自諧。欲因雲雨會,濯羽陵高梯。

良遇不可值,伸眉路何階。公子敬愛客,樂飲不知疲。

和顏既已暢,乃肯顧細微。贈詩見存慰,小子非所宜。

為且極歡情,不醉其無歸。凡百敬爾位,以副飢渴懷。

一看此詩的名字,以為這是一首拍曹丕馬屁之作。細看下來,原來這時的應瑒與曹丕是不熟的。他對曹丕的描述也是點到為止,是沒有奴顏婢膝的,我看到倒是坦蕩自信。

此詩主題是希冀得到曹丕的恩遇,但這點只在前半篇借雁“濯羽陵高梯”中暗透出來,而後半篇正面敘述時卻不著一字。這固然是因為應瑒此時與曹丕初交,不便明言;但更是因為他為人自重身份,不卑不亢,所以立言得體,藝術上也顯得含蓄蘊藉。全詩音節響亮,風格清麗,不愧為建安詩中之佳作。


好了,終於算是介紹“三曹”和“建安七子”一部分作品的大概。不知他們的璀璨才華閃著了你的眼睛沒?反正我是被閃的一眨一眨的。

在我們古代有無數個文學的高峰期,但這個建安時期,是開創了新局面的。它的內容不再是以國家歷史為背景描述王侯將相為對象的大場面的東西,我們看到了平民,看到了現實,看到了文學作品裡的人性。

那個時代的文學作品似乎有一種覺醒。他不同於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經史論道,不同於漢朝百官的長歌辭賦,文人開始腳踏實地著眼現實,著眼我們做為人的本身的真實性情想法。正是這些,我們看到一種動人的東西。

也是從那個時期,中國的文學的“風骨”算是真正的出現了!這種“風骨”事關我們華夏民族的精氣神。宋朝國破家亡時,有一大批文人志士也發揚過這種“風骨”;近代遭列強蹂躪,我山河破碎,“五四”運動裡的青年志士也重拾起了這種“風骨”。然而如今國家欣欣向榮,正向世界強國大國邁進,我們如今的青年志士們,是不是也該做點什麼呢?

雖然國家現在沒有戰亂,但“沒有硝煙的戰爭”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這個時代也如《軍師聯盟》裡說的,是“大爭之世”,我們的思想也是需要大破大立的。

我們現在迫切的需要的是要繼承一些東西,當然也要摒其一些東西,但更重要的是要創立更多的東西。這個階段,不希望舉國上下吆喝的只是技術創新,生產創新,甚至經濟政治創新,而不屑或去忽略我們的的文化創新,文化是關乎我們精氣神的東西,它代表著這個時代的“風骨”!

真希望我們的文人們,能夠深耕細作、目光長遠、平心靜氣,然後“快狠準”的的找到屬於我們的“時代風骨”!

關注更多影視內容,也可以關注小強的影文網站“牛掰影文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