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之军师联盟》让我探究什么是建安风骨

《司马懿之军师联盟》让我探究什么是建安风骨

司马懿

小强


对于司马懿这个人物,我从小一直是恨的。

因为看93版《三国演义》时,感觉诸葛亮就是被他害死的!可值得欣慰的是,诸葛亮死后,司马懿得到了诸葛亮的兵法,但诸葛亮生前早料到司马懿的举动,他还知道司马懿有翻书舔手指的习惯,于是在兵法上涂上毒药。当司马懿得到兵法,看得正得意之时,突然就中毒身亡。还记得当年看到这里时,村里的长辈们都是忍不住击节叫好的!

到底还是诸葛亮技高一筹,还是我们的诸葛亮牛啊!

然而《三国演义》终究是本小说,还有它的倾向刘备的视角,把诸葛亮写的近乎神灵。可想它是有参杂了多少虚假!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就批评过它的这种过于追求神仙古怪的描写,还说了个“诸葛亮多智而近妖”的评论。

历史现实中,诸葛亮厉害是肯定的,但他得首先是个人,不是打压了别人就会显得他崇高的。司马懿也不是窝囊的,现实中司马懿也不是中诸葛亮计谋而死,人家是自然死亡,还活到七十多岁。

还有,比起诸葛亮的战略眼光,司马懿也是不在下的。人家在人才培养,国家治理的深谋远虑上,诸葛亮是远不及的。若说诸葛亮是个军事战略专家,那人家司马懿倒是个经天纬地运筹帷幄低调的决胜千里的全才。要不怎么会有 “曹家天下司马坐”的说法呢?历史上最后一统三国的就是这个司马家。

但是无论如何,司马家获得天下的手段是卑鄙的。所以从古到今的中国文化人,没有几个为司马懿说话的。可谁知近两千年后的今天,有人为司马懿翻案了,那就是《司马懿之军师联盟》。

初看这名字,还以为又是那个网站搞得游戏广告。即使知道了它是电视剧,可是配着这个名字,还是有一种廉价感。又知道了主演是吴秀波,刘涛,于和伟,才有点好奇。慢慢周围开始有了热热闹闹的好评,胃口终于被吊起,才感觉真有必要一探这部剧的究竟。

一看,竟然进去出不来了,这部剧做的很认真很考究。电视剧视角完全是在曹操这方。曹操的狠毒政治手腕,通过血腥的屠杀和对司马家、杨家的一抓一放,被展现的淋漓尽致。在乱世,必须大破大立。在第一集,曹操是彻底把自己的威给树立了起来。于和伟版的曹操必定是塑造了一个经典的。

还有在开头的“月旦评”情节。杨修与司马懿的你来我往,竟然让我看到了热血,让我看到了那时候年轻人那义薄云天的志向,还有那迫切的想建功立业的豪情。这些精气神与我们近代的“五四”精神何其的相似。

这种精气神在那个时期是被叫做“建安风骨”的,今天我正是要好好的说一下这个“建安风骨”的。可是,“建安风骨”究竟是什么东东呢?

下面我们看一下“建安风骨”的完整解释:

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建安时期,中华大地冒出了大批的仁人志士。他们怀着一腔情怀,为收拾破碎山河到处奔走疾呼。好奇,在看《三国演义》时,为什么华夏历史上,这些可以称之为璀璨明珠的东西,怎么都没有一点涉及呢?

现在才知道,原来是罗贯中怕长了曹操的志气,灭了刘备的威风。

然而不管你写或者不写,那个时期就在那里,不是能被一部三国就能抹杀掉的。

“建安风骨”的代表人物是“三曹”和“建安七子”。他们究竟有什么样的“风”和什么样的“骨”?他们凭借着什么能够在文学史上占那么璀璨的一席之地呢?

最近喜欢上探究古诗词,刚好借这个机会我把这些文人才子们系统的整理一下,供君品评。


三曹


“三曹”不用说大家都知道,那就是曹操、曹丕、曹植。

这父子三人也真是厉害,其牛叉程度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也许有人说宋朝不是有“三苏”吗?那能同日而语吗?三苏只有文采,还是单单只有苏轼的诗词才是耀眼的。可是人家三曹里面,个个都有千古名篇的,人家那身份也好有魔性哩,二王一帝,试问古今中外那里有?下面我们看一下三曹都有哪些代表作?

对于他们的文风,古典文学专家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中有这样的说法: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

曹操和曹值的评价我勉强能理解,可是感觉对曹丕的“便娟婉约”很是感到奇怪,曹丕不是最生性残暴和暴虐无情吗?记得很多野闻里说曹丕为争世子差点杀了弟弟,又为了当皇帝竟然逼宫当时的汉献帝禅让。对于人之常情来说,这些似乎都是罪不可赦的。

《司马懿之军师联盟》让我探究什么是建安风骨

曹丕

可是看了《燕歌行》,忽然发现曹丕竟然也有一颗妇人心。他绝对是被妖魔化了的,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文人,大概都有同情弱者的毛病,因为曹丕最终称帝,所以都感觉他的成功都是建立在弱者的痛苦之上。

他那“便娟婉约”的代表作就是《燕歌行》。

燕歌行 · 其一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燕歌行 · 其二

别日何易会日难,山川悠远路漫漫。

郁陶思君未敢言,寄声浮云往不还。

涕零雨面毁容颜,谁能怀忧独不叹?

展诗清歌聊自宽,乐往哀来摧肺肝。

耿耿伏枕不能眠,披衣出户步东西,仰看星月观云间。

飞鸧晨鸣声可怜,留连顾怀不能存。

《燕歌行》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就诗歌的历史有很重要的意义。这两首诗竟然写的是妇女秋思,原来曹丕才是闺怨诗的先驱者啊。从这两首诗,我对这个魏文帝顿时有了好感,他绝对是被历史扭曲了的,他真的有很细腻温柔的一面。

而曹丕老爸曹操的诗的代表作,相信大家亦是熟知的,就是那首《短歌行》。中学语文课本里学过,至今肯定很多人还会背诵。里面的句子很多都是佳句,尤其是那“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让我看到了一个政治家的豪放,他大概也是最为被古代文化作品扭曲严重的一代枭雄了。现在看看他这气魄谋略和文采,感觉他仿佛就是三国时的毛泽东!

《司马懿之军师联盟》让我探究什么是建安风骨

曹操

《短歌行》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磅礴的气势,立马让我想到毛泽东《沁园春—雪》里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曹操的文采里面更多的呈现的是他一统天下的志向,而“小小曹”曹植的诗文就平易近人了很多。他的千古名篇《洛神赋》,写的竟然是个单恋的关于神交的爱情故事!

《司马懿之军师联盟》让我探究什么是建安风骨

《洛神赋》的文字应该是把汉语里最美妙的词语都集合在了一起,整个的文字组合就如里面词句“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想象力瑰丽多姿,充满了不可描述的浪漫主义之美。曹植大概是中国最早的“诗仙”了。《洛神赋》因篇幅原因,暂不贴出。

然而曹植的《白马篇》,是最能反映曹植形象的一首,也是最能反映他个人整体思想和内心的一首。

曹植 《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全诗风格雄放,气氛热烈,语言精美,称得上是情调兼胜,诗中的英雄形象,既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又凝聚和闪耀着时代的光辉。

从这诗里也可以看到曹植的理想抱负的,他不是我心目中一直呈现的与世无争的文弱书生形象,也更不是与洛神宓妃神交的多情公子形象,我看到是铮铮铁骨的大男人。他的诗篇气韵,确实如袁行霈所言,是“文采气骨兼备”的,同时也是最能代表“建安风骨”灵魂的东西!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除了“三曹”以外的七位文学家的合成。这些人分别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些人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最后得罪曹操被杀外,其他人基本上都归入了曹操的幕僚,被曹操所用。那这些人是不是很没有志气呢?那肯定不是了,他们与曹家人是“惺惺相惜”!

孔融真还是个特立独行的,下面我们首先看看他的代表作《荐祢衡表》。

《荐祢衡表》孔融

臣闻洪水横流,帝思俾乂,旁求四方,以招贤俊。昔世宗继统,将弘祖业,畴咨熙载,群士响臻。陛下睿圣,纂承基绪,遭遇厄运,劳谦日昃,惟岳降神,异人并出。

窃见处士平原祢衡,年二十四,字正平,淑质贞亮,英才卓跞。初涉艺文,升堂睹奥,目所一见,辄诵于口,耳所暂闻,不忘于心,性与道合,思若有神。弘羊潜计,安世默识,以衡准之,诚不足怪。忠果正直,志怀霜雪,见善若惊,疾恶如仇。任座抗行,史鱼厉节,殆无以过也。

鸷鸟累百,不如一鹗。使衡立朝,必有可观。飞辩骋辞,溢气坌涌,解疑释结,临敌有馀。昔贾谊求试属国,诡系单于;终军欲以长缨,牵致劲越。弱冠慷慨,前代美之。近日路粹、严象,亦用异才擢拜台郎,衡宜与为比。如得龙跃天衢,振翼云汉,扬声紫微,垂光虹蜺,足以昭近署之多士,增四门之穆穆。

钧天广乐,必有奇丽之观;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宝。若衡等辈,不可多得。《激楚》、《阳阿》,至妙之容,掌技者之所贪;飞兔、騕褭,绝足奔放,良、乐之所急。臣等区区,敢不以闻!

陛下笃慎取士,必须效试,乞怜衡以褐衣召见。无可观采,臣等受面欺之罪。

孔融的这篇文字就是一篇推荐信,写的可是情真意切,可终究是他的一厢情愿。人家祢衡才不想做官呢。关于这个祢衡,插播一段介绍。

因为孔融推荐,曹操想要重用祢衡,但是祢衡称病不肯去。于是曹操就封他为鼓手,想要羞辱祢衡,却被祢衡反而裸身击鼓以羞辱。后来祢衡骂曹操,曹操就把他遣送给刘表,祢衡对刘表也很轻慢,刘表又把他送去给江夏太守黄祖,最后因为和黄祖言语冲突而被杀,时年二十六岁。黄祖对杀害祢衡一事感到十分后悔,便将其加以厚葬。

为什么啊,为什么?恃才的为什么都这么傲物!生的伟大,死的很是憋屈,不光荣!不过真是物以类聚啊,孔融的命运不是也差不多的吗?

孔融是七子里最特立独行的,可是文学成就最高的当属王璨。他有《七哀诗》和《登楼赋》。

《登楼赋》这篇赋主要抒写作者生逢乱世、长期客居他乡、才能不能得以施展而产生思乡、怀国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表现了作者对动乱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和平统一的希望,也倾吐了自己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心情。因为篇幅原因也不贴出来了。

《七哀诗》总共三首。其中第一首诗写诗人初离长安在郊外所见难民弃子的惨状,感叹于盛世的难得。第二首诗写诗人久客荆州,怀乡思归,日暮凭眺,独夜不寐,触处都生悲愁,表达了他的政治苦闷,以及寄居异地、怀念家乡的寂寞忧伤之情;第三首诗写边地的荒凉和人民为战争所苦,深刻反映了汉末动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强烈倾诉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哀思。

《七哀诗》 【其一】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七哀诗》 【其二】

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方舟溯大江,日暮愁我心。

山冈有余映,岩阿增重阴。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

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襟。

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

羁旅无终极,忧思壮难任。

《七哀诗》 【其三】

边城使心悲,昔吾亲更之。冰雪截肌肤,风飘无止期。

百里不见人,草木谁当迟。登城望亭燧,翩翩飞戍旗。

行者不顾反,出门与家辞。子弟多俘虏,哭泣无已时。

天下尽乐土,何为久留兹。蓼虫不知辛,去来勿与谘。

这三首诗中,以第一首最广为流传,它真实地描绘出一幅悲惨的离乱的画面。其实那时候的诗因是乐府诗演变而来,所以内容都基本上是都还是叙事的白描的。关于王璨的历史上的故事也很多,但以曹丕的“驴鸣悼亡”最为著名。

建安二十二年,王粲在返回邺城途中病逝,时年四十一岁。 当时的曹丕还是世子,亲率众文士为其送葬。为了寄托对王粲的眷恋之情,曹丕对王粲的生前好友们说:“仲宣平日最爱听驴叫,让我们学一次驴叫,为他送行吧!”于是,一片驴鸣之声响起。这就是著名的驴鸣送葬。 由此可以看出王璨当时的文学地位是何其的高!

纵观“建安七子”的诗,很多都是描写社会动荡,家庭妻离子散的悲惨画面。但是最令人悲痛的一首当是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

陈琳 《饮马长城窟行》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

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

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

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善待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

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

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

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

本诗采取了点面结合、以点为主的手法,诗中既有广阔的图景,更有具体细腻的描绘,两者相互引发,概括而深刻地反映了“筑怨兴徭九千里”,所酿成的社会的和家庭的悲剧,显示了作者驾御题材的能力。诗中人物的思想活动,均以对话的手法逐步展开,而对话的形式又巧于变化,这一点是深得前人称赞的。

“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修一座长城,这是要毁掉多少家庭啊!可是紧接着的后两句,让人读来如鲠在喉,无限悲伤。“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是什么驱使一个男人写信给自己深爱的老婆,然而却是劝她改嫁啊?唯有一点,肯定是那看不到生的希望。

没有读到陈琳这首诗时,我以为杜甫的“三吏”“三别”大概是最悲情的诗了,可是看了《饮马长城窟行》感觉这才是最苦的。

比起以上“建安三子”,剩下的“建安四子”似乎没有什么大名气。名字对像我这样不懂诗词的,也基本上是冷僻的。

不对,那个刘祯似乎名气很大的,只是我太孤陋寡闻。据说当时,刘祯和王璨被并称为“刘王”,还与曹植被并称为“曹刘”。

刘祯是个悲催的人物。从最近热播的《司马懿之军师联盟》里我们已经知道他是谁了,他就是因为在曹丕宴席场合平视了一眼曹丕之妻甄宓,被曹操知道,然后就获罪的那个人。

这可真是的,你曹丕也太不地道,没事让大美女出来转啥嘞转?再说长得美不就是被看的吗?还有你曹操也是咸吃萝卜淡操心,人家曹丕还不介意呢,你却发什么火啊?

可是曹操的心思谁能猜到。估计是早看刘祯不爽老久了,就刚好以这个理由打发了他。

刘祯为这一眼,付出了后半生都郁郁不得志的代价。但是他的诗文还是光耀千古的。

他的主要作品有《鲁都赋》、《黎山阳赋》、《遂志赋》、《瓜赋》、《大署赋》、《清虑赋》、《公宴诗》。还有《赠从弟》三首流传甚广。贴出来大家看一下,可以了解一下他的风格。

刘祯 《赠从弟》

其一

泛泛东流水,磷磷水中石。苹藻生其涯,华叶纷扰溺。

采之荐宗庙,可以羞嘉客。岂无园中葵,懿此出深泽。

其二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其三

凤凰集南岳,徘徊孤竹根。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

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何时当来仪,将须圣明君。

陈柞明评论刘桢的诗,用了“翠峰插空,高云曳壁”的精妙比喻(《采菽堂古诗选》)。《赠从弟三首》确实当得起这样的赞美。作为咏物诗,这三首对苹藻、松柏、凤凰虽然着笔不多,却都是画龙点睛,使它们个个风骨棱然。

这正是诗人自身高洁之性、坚贞之节、远大怀抱的写照。倘若他自身没有这种“挺挺自持”的气骨,就不能将这类无情之物铸造得如此“高风跨俗”、富有生气。

“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还真是他的性格写照啊,又是个恃才傲物的,又没有好下场。曹操好像是真不喜欢恃才傲物的人,所以说他爱才也大半是假惺惺!

徐干的著作,流于后世被人称道的是写了部政治论述集,被称为《中论》。曹丕称赞此书“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不过年代久远,流传下来的据说已经不完整,若有兴趣的自行查阅。

阮瑀所作的章表书记很出色,名作有《为曹公作书与孙权》。诗有《驾出北郭门行》,此诗经过阮瑀经过精心选材,典型化处理,把笔触伸向社会、家庭问题。该诗写一个孤儿受后母虐待哭诉于生母墓前的事,有警示告诫后世之意。

阮瑀 《驾出北郭门行》

驾出北郭门,马樊不肯驰。下车步踟蹰,仰折枯杨枝。

顾闻丘林中,噭噭有悲啼。借问啼者出,何为乃如斯。

亲母舍我殁,后母憎孤儿。饥寒无衣食,举动鞭捶施。

骨消肌肉尽,体若枯树皮。藏我空室中,父还不能知。

上冢察故处,存亡永别离。亲母何可见,泪下声正嘶。

弃我于此间,穷厄岂有赀。传告后代人,以此为明规。

这也大概是最早的描写后母虐待继子的诗文了,语言通俗,但是读来句句锥心,虽隔快两千年,但是读来还是有很深的现实意义。后母与继子的关系是人性里的,亘古不变。

应玚(yang)这个名字听起来也很陌生,他主要以文赋著称。他还有个弟弟叫应璩(qu),也是个大才子。这弟兄俩起的名字都好生僻啊,害我都得去百度搜索了怎么念。

应玚也的诗也很不错,流传下来比较著名的有《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灵河赋》、《征赋》、《撰征赋》等。但是就属第一首写的最好。

应玚 《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

朝雁鸣云中,音响一何哀!问子游何乡?戢翼正徘徊。

言我寒门来,将就衡阳栖。往春翔北土,今冬客南淮。

远行蒙霜雪,毛羽日摧颓。常恐伤肌骨,身陨沉黄泥。

简珠堕沙石,何能中自谐。欲因云雨会,濯羽陵高梯。

良遇不可值,伸眉路何阶。公子敬爱客,乐饮不知疲。

和颜既已畅,乃肯顾细微。赠诗见存慰,小子非所宜。

为且极欢情,不醉其无归。凡百敬尔位,以副饥渴怀。

一看此诗的名字,以为这是一首拍曹丕马屁之作。细看下来,原来这时的应玚与曹丕是不熟的。他对曹丕的描述也是点到为止,是没有奴颜婢膝的,我看到倒是坦荡自信。

此诗主题是希冀得到曹丕的恩遇,但这点只在前半篇借雁“濯羽陵高梯”中暗透出来,而后半篇正面叙述时却不著一字。这固然是因为应瑒此时与曹丕初交,不便明言;但更是因为他为人自重身份,不卑不亢,所以立言得体,艺术上也显得含蓄蕴藉。全诗音节响亮,风格清丽,不愧为建安诗中之佳作。


好了,终于算是介绍“三曹”和“建安七子”一部分作品的大概。不知他们的璀璨才华闪着了你的眼睛没?反正我是被闪的一眨一眨的。

在我们古代有无数个文学的高峰期,但这个建安时期,是开创了新局面的。它的内容不再是以国家历史为背景描述王侯将相为对象的大场面的东西,我们看到了平民,看到了现实,看到了文学作品里的人性。

那个时代的文学作品似乎有一种觉醒。他不同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经史论道,不同于汉朝百官的长歌辞赋,文人开始脚踏实地着眼现实,着眼我们做为人的本身的真实性情想法。正是这些,我们看到一种动人的东西。

也是从那个时期,中国的文学的“风骨”算是真正的出现了!这种“风骨”事关我们华夏民族的精气神。宋朝国破家亡时,有一大批文人志士也发扬过这种“风骨”;近代遭列强蹂躏,我山河破碎,“五四”运动里的青年志士也重拾起了这种“风骨”。然而如今国家欣欣向荣,正向世界强国大国迈进,我们如今的青年志士们,是不是也该做点什么呢?

虽然国家现在没有战乱,但“没有硝烟的战争”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这个时代也如《军师联盟》里说的,是“大争之世”,我们的思想也是需要大破大立的。

我们现在迫切的需要的是要继承一些东西,当然也要摒其一些东西,但更重要的是要创立更多的东西。这个阶段,不希望举国上下吆喝的只是技术创新,生产创新,甚至经济政治创新,而不屑或去忽略我们的的文化创新,文化是关乎我们精气神的东西,它代表着这个时代的“风骨”!

真希望我们的文人们,能够深耕细作、目光长远、平心静气,然后“快狠准”的的找到属于我们的“时代风骨”!

关注更多影视内容,也可以关注小强的影文网站“牛掰影文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