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的起源与饮食风俗

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此外,人们还要逐疫。这一天,还要准备腊八粥,各地食俗不同。中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迄今不衰。

腊八节的起源与饮食风俗

在古代,冬末春初、新旧之际的农历十二月称“腊月”。汉朝的蔡邕在《独断》 中说:“腊者,岁终大祭。”意为“腊”是重要的祭祀活动。在古代经典《礼记》中,有“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意为腊月是辞旧迎新的日子,举行盛大的庆典向祖先回报一年的收获。

腊八节的起源与饮食风俗

东汉《风俗通义》记载:“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腊,汉改曰腊。腊者,猎也,田猎取兽祭先祖也。”可知当时歇冬的农人有狩猎腊祭的风俗。但当时腊祭的日期并不固定,规定在每年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举行,并将这个日子称为“腊日”。

将“腊日”定为每年的“腊月初八”始于南北朝时代。南朝梁代的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明确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于是,腊八这天便成为腊月里重要的一个节日了。

腊八节的起源与饮食风俗

古人有在腊八这天擂鼓庆祝的风俗。《荆楚岁时记》有云:“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载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河南濮阳和湖南新化一带现在也还有腊月击鼓驱疫的古俗。

腊八节的起源与饮食风俗

民间还有在腊八这一天喝腊八粥的习俗。吃腊八粥的习俗据说最初传自印度,后人不忘佛祖成道之前所受的苦难,便在十二月八日这一天,吃粥以为纪念。而中国自宋朝以后便开始普遍盛行起来,在腊月八日这天,每座寺庙都要准备“五味粥”敬拜神佛,完后再分赠给善男信女。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就曾大力提倡吃腊八粥,认为可以延年益寿。

腊八节的起源与饮食风俗

在清代,腊八盛典就极为隆重。据说雍和宫内有一口古铜大锅,重约4吨,专用来熬腊八粥。熬腊八粥的食材包括上等奶油、羊肉丁、五谷杂粮以及各种干果等。初七清晨,监粥大臣到雍和宫下令生火,并监视整个熬粥过程,一直到初八凌晨粥全部熬好为止。这时供粥大臣率领文武百官在佛前供粥,随后把粥献给宫廷,并用快马送往承德行宫和全国各地。直到天亮以后舍粥完毕,盛典才告结束。

腊八节的起源与饮食风俗

民间有“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的民谣,从喝腊八粥开始,人们接着要扫房、请香、祭灶、封印、写春联、办年货、“过小年”,直到除夕夜。广义地说,过年从喝腊八粥就开始了。所以腊八节揭开“过年”序幕。

熬煮“腊八粥”的方式,通常随个人的喜好,可用小米、糯米、薏仁、黄米等任选一种,再加上桂圆、花生、莲子、红豆、葡萄干、栗子、枣泥等,总共八种食材再加上糖一起煮,熬得越久越烂越好吃。

另外,如果想让“腊八粥”更黏稠,可以再加上西米(超市里都能买到,一种特制的小淀粉颗粒)。在各种食材熬煮过约半个小时左右,放些西米下去,即会让粥变成糊状,而且更香甜。

腊八节的起源与饮食风俗

在严寒的冬天吃了油腻的进补食物后,吃上一碗甜蜜蜜、热呼呼的“腊八粥”,不仅是一大享受且能驱走寒意。而且“腊八粥”也有人说是长生粥。据说多喝还胜过补药呢。

因为历代有许多关于腊八粥的记载: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是日‘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吴自牧《梦粱录》卷六“十二月”:“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周密《武林旧事》卷三:“八日,则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梅、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

腊八节的起源与饮食风俗

在《燕京岁时记.腊八粥》中记载更详细:“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红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豆、去皮枣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松子及白糖、红糖、葡萄,以作点染。”这些都是见于典故中的有关腊八粥的记载。

如今,喝腊八粥的习俗已经逐渐失去了原来的用意,但是呢却成了有趣的饮食习俗,因为地方不同,粥的熬煮方式也非常丰富多彩,呈现浓厚的地方特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