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IP改編電影,為什麼失了人心?

高曉松曾經說過,“所有撫慰過千百萬心靈的東西,都有可能在大銀幕上跟大家見面”,所以他在《大武生》失利後,選擇將自己的民謠代表作《同桌的你》影視化。2000萬的製作成本卻獲得了4.56億元的超高票房,這對創作者和製作方來說,都是巨大的誘惑。


音樂IP改編電影,為什麼失了人心?/勸你們放棄陳詞濫調的愛情!


《同桌的你》一時之間成了音樂IP改編電影的領頭羊,給了後來者嘗試的勇氣。盧庚戌在決定開拍《一生有你》時就曾表示:“《同桌的你》給我很大的信心,高曉松成功了,《一生有你》也瞬間被高度關注起來,不少投資人主動上門邀約。”《一生有你》還沒上映,但《梔子花開》卻用了不到兩個月的拍攝時間,業內人士爆料的所謂不到2000萬的拍攝成本,拿下了3.8億元票房,堪稱《同桌的你》的“完美接班人”。


音樂IP改編電影,為什麼失了人心?/勸你們放棄陳詞濫調的愛情!


這些被改編的音樂作品,大多是上世紀90年代到新世紀初的流行歌曲,主打情懷牌,比起網絡小說,擁有更為強大的群眾基礎。對於很多80後、90後來說,在不考慮劇情的情況下,單純為了懷舊也會願意出一張電影票錢,就像高曉松所說:“眾多的歌迷在積累20年之後,就全部轉化為電影票房動力了。”


音樂IP改編電影,為什麼失了人心?/勸你們放棄陳詞濫調的愛情!


但尷尬的是,《同桌的你》也好,《梔子花開》也罷,包括《後來的我們》,都贏了票房失了人心,三部電影的豆瓣評分無一及格。一部分先行觀眾會因為感情牌去看電影,但對於電影來說,最終取得觀眾認可的根,還在於故事本身,這方面做得不到位,在觀眾“反水心態”爆炸之下,口碑撲街就是它將要面對的最終結果。音樂作品的優勢顯而易見,可塑性很強,相比已經有了鮮明人物和具體故事的小說IP,音樂IP的改編少了框架和限制,創作者能夠基於自身的理解和情感訴求,在歌曲的基礎上創作出各種不同類型的故事與情節。讓原本三分鐘的歌曲成為90分鐘的電影,重點在於重新創作,而不是單純地將劇情變為歌詞續寫,使之淪為一部加長版的MV。


音樂IP改編電影,為什麼失了人心?/勸你們放棄陳詞濫調的愛情!


這種“懷舊套路",以市場為導向用來取悅觀眾,必然是不能長久的。另外,音樂IP改編不討好的原因也在於觀眾本身。小說和漫畫在漫長的連載時間裡,已經通過人物、故事和作者的社交言論與讀者產生了互動,使得粉絲更具粘性。這是音樂IP這種故事全靠觀眾“腦補”、與歌手與歌曲本身的參與互動感又甚少的產品所不具備的特性,最終,共鳴感就更難達到統一。


音樂IP改編電影,為什麼失了人心?/勸你們放棄陳詞濫調的愛情!


縱觀國產歌曲IP改編電影,除了製作方對“小鮮肉”等流量明星的過度依賴、劇本改編制作水平低下等因素外,最被普通觀眾詬病的便是題材同質化,除了青春和愛情再也沒有新花樣,就好像我們國家只有愛情歌似的。有一天,當國產歌改電影放棄陳詞濫調的愛情戲,別出心裁的題材,或許也能帶來不一樣的火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